APP下载

1902年以来菲律宾政治文化发展动力研究

2019-06-01刘冲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政治文化菲律宾

刘冲

【摘 要】政治文化是特定政治系统成员对于当前政治系统以及系统组成部分的认知、情感以及评价等心理状态的表述,因此政治文化的内容实质上是特定系统成员的意识状态。同时,政治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菲律宾有着漫长的殖民历史,在1902年美国建立文官殖民政府之前,菲律宾的政治文化是传统的政治文化居于主导。在殖民以后,随着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菲律宾的政治文化开始由传统政治文化走向民主政治文化。在本文中,笔者首先界定菲律宾的政治文化的走向,其次再讨论菲律宾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菲律宾;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文化

分类号:D73/77

一、菲律宾政治文化的变迁

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将政治文化定义为特定政治系统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政治评价。在美国殖民菲律宾之前,在菲律宾政治传统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的双重作用下,菲律宾形成了以家族主义、庇护主义以及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然而美国在菲律宾建立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菲律宾民众的反独裁斗争则决定了菲律宾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与民主制度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文化被视为一种对于民主的信念,成熟的政治文化以“批判性公民”的出现为条件,即要求公民无条件反对独裁和支持民主制度。[1]

在马科斯独裁统治之前,菲律宾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是传统的政治文化。1902年菲律宾第一共和国宣告灭亡,美国取得了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权,同年美国在菲律宾建立文官政府,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秩序开始建立。虽然在舒尔曼宣言中美国承诺给予菲律宾公民政治权利,但是这是美国为争取菲律宾精英阶层的支持、削弱菲律宾第一共和国反抗的政治手段。美国始终将菲律宾视为本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因此美国无意推进菲律宾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改革,反而机械地将美国的民主制度移植到菲律宾传统的社会现实之上,因此菲律宾的主导政治文化依旧是以家族主义、庇护主义等内容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虽然美国在菲律宾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民主政治制度,但是民主等观念并未在菲律宾社会广泛传播,从1935年菲律宾民主自治政府建立开始,菲律宾政治权力逐渐被政治家族所垄断。在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下,菲律宾逐渐形成了政治王朝现象。这些政治王朝依靠家族主义、庇护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形成了特殊的政治寡头集团,这也导致建立在传统政治文化基础上的菲律宾民主制度仅仅是形式上的民主。[2]对于普通的菲律宾民众而言,其关心的并非菲律宾的民主制度的运行状况,而是自己的经济性利益。比如从1902年开始的工人罢工以及农民起义等活动,其核心要求始终是要求提高工资或者是要求得到土地,再比如从30年代开始,菲律宾共产党的活动同菲律宾的土地政策直接相关。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菲律宾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菲律宾民众已经具备了民主意识,并且要求结束马科斯的独裁统治、恢复民主。[3]在1986年的人民的力量运动中,菲律宾民众以民主制度为主要政治诉求。随后任职菲律宾总统的阿基诺夫人重新恢复了菲律宾的美式民主制度,并且在1987年宪法之中得以确立。1987年宪法的公投活动没有受到任何的外来干扰,也没有发生菲律宾传统的“3G”现象,由此可见1987年宪法是真正具有社会基础、能够反映菲律宾民众意愿的宪法。在阿基诺夫人政府以后,批判性公民在菲律宾开始出现。首先,菲律宾民众对于任何可能因修宪而导致的权力集中的现象保持着警惕,例如1997年拉莫斯总统虽然对于菲律宾的经济建设有着突出的贡献,但是不论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对于其试图修宪延长总统任期的行为都持反对态度。[4]其次,从阿基诺三世政府时期开始,菲律宾民众虽然对于菲律宾民主制度的运行满意程度有所波动,但是始终有60%以上的菲律宾民众认为民主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选择。[5]由此可见,虽然菲律宾尚未有成熟的民主政治文化,但是民主政治文化在菲律宾已经初步得以确立。

二、菲律宾政治文化的发展动力

(一)教育体系

菲律宾十分重视教育,从马洛洛斯宪法开始,教育就成为菲律宾宪法中的重要内容。从1902年美国殖民菲律宾开始,教育就被美国视为殖民政府中的重要工作,这从菲律宾的教育部长在菲律宾自治之前始终由美国人担任就可以看出。与菲律宾传统的教会学校相比,美国将教育视为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因此美国扩大了菲律宾的教育体系的规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菲律宾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其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菲律宾的入学学生数量以及学校的数量不断增长,同时菲律宾也效仿美国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在2012年菲律宾政府实施了K-12教育体系,正式将学前教育纳入菲律宾义务教育之中。菲律宾的教育体系对于民主政治文化在菲律宾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与学校的民主氛围。

民主理念渗透在菲律宾的学校教育之中,在美国殖民菲律宾之初,菲律宾的教材直接源于美国,在这些教材中包含着诸如美国建国之初的政治思想,比如独立宣言以及“不自由,毋宁死”等民主思想。[6]在菲律宾自治时期的教材改革中,菲律宾教育学家要求智增加菲律宾教材中的民族主义思想,民主理念得以保留。直到马科斯建立独裁政府以后,菲律宾的教材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民主理念依旧在教材中得以保留。在马科斯独裁政府被推翻以后,民主思想成为了菲律宾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宪法规定所有的教育机构必须学习1987年宪法,这对于民主政治文化在菲律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高等教育院校出现了一大批学生组织,这些学生组织从60年代开始逐渐试图干预菲律宾政治。其中,菲律宾学生干预菲律宾政治主要集中在马科斯颁布戒严法和解除戒严法两个时期。在马科斯颁布戒严法之前,菲律宾学生掀起了著名的一月革命,直接推动了菲律宾1971年制宪会议的召开。在1981年馬科斯宣布解除戒严法之后,菲律宾的学生群体再次开始联合进行游行示威,要求实现民主和反对独裁。虽然在阿基诺夫人重建民主以后,菲律宾的学生群体趋于沉寂,但是在杜特尔特上台以后,菲律宾的学生群体开始积极反对杜特尔特对于民主权利的限制。[7]由此可见,菲律宾高校中依旧保持者较为活跃的民主氛围。

(二)民主实践

民主政治文化的适应性变迁理论认为民主政治文化只能产生于民主政治制度下,因为只有在民主制度之下,民主实践就成为民主政治文化发展的途径之一。[8]菲律宾虽然在美国殖民支出就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但是普通的菲律宾民众却长期被排斥在民主政治制度之外。菲律宾的民主政治制度一度被视为菲律宾政治精英群体的特权。

虽然美国在舒尔曼宣言以及菲律宾组织法案中的确给予了菲律宾民众以公民权利,但是这种公民权利是有限度的。在1902年以及1916年通过的选举法中,由选举权的菲律宾公民应该具备一定数量的财产,能够读写西班牙语或者英语或者曾经在美国或者西班牙殖民时期担任公职。这就直接缩小了公民权利的主体范围,使得政治权利归属于极少数菲律宾精英阶层群体。在菲律宾自治政府建立以后,普选权的限制条件仅仅保留了21岁的年龄限制和居住地条件,但是在实际的投票过程中,菲律宾公民实现其普选权利依旧受到文化测验的限制。在1946年到1972年之间,菲律宾的选民比例最高时只有全体国民的31.2%。[9]

马科斯以“新社会思想”为指导,从1973年开始实现社会改革。马科斯宣布自己的政府是“宪政威权主义”的政府,而菲律宾原本的政治体系是寡头的特权。[10]马科斯以有悖于民主而暂停了菲律宾的政党和国会活动,转而以公民会议替代国会。公民会议大大降低了政治权利的限制。在公民会议中,只要年满15周岁就必须参与公民会议,如果无理由不出席公民会议将会受到从罚款到监禁的处罚,同时公民会议也是真正的权力部门,能够对同级政府的决策产影响。在公民会议建立以后,菲律宾的选民比例增长到50%以上。[11]1987年宪法虽然同菲律宾1935年宪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对于选举权的规定成为两者内容上的重要区别之一。相对于1935年宪法对于选举权的规定,1987年宪法中将选举权进一步放宽到18周岁,同时1987年宪法也将除了年龄、居住地域等限制公民选举权的行为视为违宪行为。

(三)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民主政治文化发展重要环境因素。[12]菲律宾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建立的实践的较早,但是菲律宾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的则是相对较为缓慢。

从西班牙殖民时期开始,菲律宾就确立起了私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在这种土地制度之下,菲律宾的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美国殖民菲律宾以后,其并未在菲律宾实现土地改革,并且为了满足本国的农业需要和殖民统治需要,反而变相地加强这种封建的土地关系,拉拢菲律宾的地主阶级。在美国殖民菲律宾以后,其首要任务就是扫清西班牙殖民时期的统治残余,天主教会作为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工具和菲律宾最大的地主之一,因而成为美国首要的清算对象。经过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商议,美国以赎买和拍卖的方式处置了大批原属于菲律宾天主教会的土地,但是由于拍卖价格过高,这些土地基本流向菲律宾的地主阶级和在菲的美国资本。随后美国在菲律宾颁布了土地登记制度和公有地法令,前者以纳税凭证为土地所有权证明的做法为菲律宾地主阶级掠夺农民土地提供了合法依据,而后者虽然宣称为农民提供一定的免费土地,但是繁琐的程序和高昂的手续费使其效果有限。

在菲律宾自治以后,由于美国放弃了对于菲律宾政治的直接干预,政治权力被菲律宾的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所掌握。菲律宾的大地主阶级通过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力,阻挠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土地改革活动,同时获取大量原属于菲律宾农民的土地,菲律宾自耕农的数量不断下降,佃农的数量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菲律宾土地矛盾不断加剧。菲律宾的大资产阶级是从菲律宾大地主阶级中分化而来,因而其在维持封建土地制度、保持原有的封建土地关系方面同大地主阶级拥有共同利益。[13]

在马科斯独裁统治时期,菲律宾传统的封建土地关系遭到了严重的打击。马科斯利用军人直接干预土地改革活动,大量原本属于菲律宾地主的土地被转移到菲律宾农民或者土地银行。然而马科斯的土地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菲律宾农民的处境。[14]马科斯的土地改革同70年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高产作物的出现共同造就了一大批的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虽然生存状况并未发生巨大改变,但是其原本对于土地和地主的依附关系被打破,这促使了大量的菲律宾农民转向工人。工人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物。

(四)教会态度

菲律宾的教会态度对于菲律宾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菲律宾政治的特色之一。经过几个世纪的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的天主教会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教会对于菲律宾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5]根据190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约有91.5%的菲律宾人信仰天主教,[16]而到了现代,菲律宾的天主教徒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84%。[17]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菲律宾的天主教会同世界天主教会一样,其立场总体上是反对民主的。[18]然而在1962年梵蒂冈大公会议上,罗马天主教会开始强调教会要积极参与俗世。[19]在罗马天主教会的呼吁下,菲律宾的天主教会深受影响,这点在辛海美主教担任菲律宾主教之后尤为突出。在推翻马科斯的独裁统治期间,辛海美主教担任了一个突出的角色,从转播阿基诺的葬礼到领导1986年的人民力量运动,教会对于民主的支持影响了一大批菲律宾民众。在推翻马科斯政权以后,菲律宾天主教主教会议,也依旧以主教公开信的方式影响菲律宾的民主进程。“这是我们的愿景,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尊重和促进人的尊严和团结的自由国家;道德原则在社会经济生活和结构中处于不容置疑的地位;正义,爱和团结是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尊重每一个传统和信仰的主权国家;不同语言和传统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共同努力;政治参与资格是对参与和领导的呼吁,是对公众服务的召唤。” [20]

三、结语

从1902年以来,菲律宾的政治文化开始由传统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发展,这种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虽然菲律宾的民主化进程不断發展、民主制度不断得到巩固,但是与民主制度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文化在菲律宾的发展仍旧需要较长的时间。然而在菲律宾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民主政治实践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以及菲律宾教会对于民主的支持态度,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菲律宾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政治文化是菲律宾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郝诗楠.民主制度与民主政治文化的生成:韩国的案例[J].韩国研究论丛,2014(01):193-209.

[2]Teodoro A. Agoncillo, Milagros C. Cuerrero, History of the Filipino People[M]. Quezon City: R.P. Garcia Pub, 1983, pp.124-128.

[3]罗雯芳.西方政治文化对菲律宾政治的影响[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5(03).

[4]郑一省.菲律宾后马科斯时期的民主政治发展[J].东南亚,2002(03):36-43.

[5]Social Weather Station, First Quarter 2018 Social Weather Survey: Satisfaction with how democracy works at 78%; 60% always prefer democracy to any other kind of government,Jun 12, 2018. https://www.sws.org.ph/downloads/media_release/pr20180612 - 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 (Special Report_FINAL).pdf

[6]格雷戈里奧·F·赛义德,温锡增译.菲律宾共和国——历史、政府和文明(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p481.

[7]中国日报网,菲律宾数千青年上街游行 抗议杜特尔特高压政策,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3259165378751689&wfr=spider&for=pc

[8]Larry Diamond. Developing Democracy: Toward Consolidation[M].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62.

[9]周东华. 战后菲律宾现代化进程中的威权主义起源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p.38.

[10]张锡镇.马科斯的政治思想初探[J].国际政治研究,1990(03):79-86+96.

[11]陈鸿瑜.菲律宾的政治发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pp.223-231.

[12]郭定平.东亚儒家文化与民主转型:一种理论分析框架[J].复旦政治学评论,2010(00):7-35.

[13]金应熙.菲律宾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p.486.

[14]杨卫民,祁可前.马科斯独裁下的菲律宾土地改革(1972-1986)[J].史学月刊,2001(05):105-109.

[15]陈鸿瑜. 东南亚各国政府与政治[M].台北翰芦出版有限公司, 2005, pp.7-8.

[16]李涛,陈丙先. 菲律宾概论[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p.72.

[17]阳阳等著.菲律宾文化概论[M].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p.155.

[18]塞缪尔·亨廷顿,刘军宁译.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p.80.

[19]冯雷.菲律宾天主教会同马科斯政权的关系[J].东南亚研究,2000(04):53-57.

[20]CBCP. Acts and Decrees of the Second Plenary Council of the Philippines[M]. Pasay City: St. Paul Publications, 1994, pp.253-255.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菲律宾
菲律宾圣诞临城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娶了个菲律宾老婆
菲律宾・邦板牙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