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2019-06-01任多艺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司马迁鲁迅

任多艺

【摘 要】史传传统在20世纪的中国共产生过三次重要影响,第一次是在20、30年代,正是现代文学诞生的时间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文的出现,都让人们再次把目光聚集于史传传统。因此,本文将以史传传统与中国现代小说的相通性展开浅论,重点将聚焦于《史记》和鲁迅小说之间进行论析。

【关键词】史传传统;中国现代小说;司马迁;鲁迅

我国史学已有3000多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时间长河的洗炼中留下了众多经典之作,构建这条长河是“在古代数千年史学发展中,经过无数史学家的探索、总结、继承、发扬而逐渐形成的。它为民族所共识、为历史家所弘扬,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浓厚的民族传统色彩和进步的学术规范。” [1]史传文学的影响延绵至今,现代小说作为文学发展的一环,在书写的思想、情感及技巧上都受其影响。可以说现代小说的发展离不开史传传统的影响,而鲁迅作为现代小说的奠基者,更是深受史传文学的熏陶。鲁迅也曾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可从史传文学的代表《史记》,与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小说中,去探析史传传统对现代小说的影响,去找寻在历史不同阶段它们之间的相通性,以此重视史传传统在现代小说发展中承担的重要地位。

一、深刻的思想性

《史书》即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在叙事功能上日渐发展,使其在中国史传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史学板块,而且体现在文学板块,如其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安排组织等,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古代处于边缘化的小说也受其影响,陈平原认为:“自司马迁创立纪传体,进一步发展历史散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史书也的确为小说描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2]209-210

小说在现阶段是一种很流行的文学体裁,但是在过去(古代)小说的地位极为卑贱,它处于“子部”的末流。直到明末清初,小说才一改过去卑微的地位,阿英曾对此定义:“晚晴小说 ,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最繁荣的时代。” [3]梁启超也曾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二百年前,可云如此)。” [4]10由此可见,史学在中国文学的发展流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路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思想上的影响。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来表明自己对待文化的立场,同样地,对待史记传统同样也需保持这种立场与态度。《史记》在思想上的深刻与创新,对现代小说的影响不言而喻,其中以乡土小说为代表。鲁迅是开乡土写作的大师,他的乡土小说扎根于中国农村,他的创作于匕首投枪中批判农民的“愚昧”生活。20世纪20到30年代的这一批乡土作家和鲁迅一样,他们于文墨中书写乡土,批判乡土,无论是乡土环境,还是大众的看客心理。国民性批判是他们创作视野里时常出现的话题,像鲁迅对封闭的未庄的书写、王鲁彦对陈四桥的冷漠表达、蹇先艾笔下落后的黔地等,都是麻木环境区域中愚昧民众的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的根基难以短时期消除,新兴的文化难以落地,传统的思想让他们难以打开眼光去探寻外面的世界。这一类小说记录了中国乡土的生活,书写了乡村人民的精神围困,因此这一类小说也是中国乡土的缩影。

乡土小说的代表鲁迅对中国乡土的认识,既有史传传统的内在影响,也有外在形式上的转变,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 [5]526司马迁写《史记》,不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是为了传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哪怕经历宫刑这种身心的不堪酷刑,仍然不忘初心,鲁迅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以“疗救”作为写作的最终目的。相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鲁迅和司马迁走向了同样的道路,希冀运用文学的力量记录中国、改变中国。

与司马迁一样,鲁迅一生遭遇了许多坎坷,人情冷暖自在心中。《史记》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浓重的人性化色彩在鲁迅的小说中也同样存在。《史记》以记史为主,而历史是很难通过文字真实再现的,因此在司马迁人物的刻画中,也渗透个人的态度与立场。同样,鲁迅的小说创作中也掺杂着自己的良苦用心,将自己对国民的认识通过讽刺的文字传达,沉入历史的书写,思想的独立与坚定,让鲁迅的小说直刺国民精神。文字成为了鲁迅最坚实的后盾,鲁迅的怒其不争,透过广阔的乡土得展现,如《故乡》中创作的悲凉,《社戏》描写后的震动,《祝福》揭露的惨淡,都是鲁迅的言外之意。

二、浓烈的家国情怀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吸收了前人对家国的看法,将中华土地分为六个地区写作,其中既有宏观上的民族发展总结,也有微观上的民族发展记录和分析。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鲁迅的作品当中,家国也占据这核心位置,家国是他们内心共同的寄托之所。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让他自觉地承担起了历史责任,在史料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历史的演变中寻找规则,以期对后世有所启发。与司马迁一样,鲁迅所处的也是动乱的年代,所闻所见于鲁迅而言都是心理并不健全、精神并不健康的中国人,内心的焦灼与担忧唯有用笔才能得以宣泄,他的目光审视着行尸走肉般的广大民众,不禁抑郁悲愤,乡土中国的沉滞与乡民的愚昧落后,身上的使命感让他紧握手中的笔去改良这黑暗的社会。鲁迅谈及这段经历时说:“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用他的力量,来改造社会。”[6]525《呐喊》《彷徨》既全面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历史,也书以拯救国民的灵魂与精神为目的。鲁迅想要拯救的不仅是国家,也是整个中国的民众,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都潜藏在文字之后,小说的最后除了揭示之外,也有脉脉温情。

三、于细节处刻画人物形象

《史记》通俗来说就是人物传记。“传”在史学领域和文学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在史学领域为史传,在文学领域为传记文学,这说明“传”在史学领域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在文学领域是建立在历史事实上的想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这一点尤为明显。

上文已說《史记》就是对人物生平的叙述,因而它有很强的叙事逻辑,司马迁试图打破以往的历史写作模式,创造性地将人物放入书写的核心环节,借人物形象来写生动的历史,以期实现“以史为鉴”的目的,达到写实、严谨的目的。《史记》文学之美在于淋漓尽致地呈现历史的关怀,特别是其中的人物传记,为了生动地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司马迁往往着力于刻画人物细节。“细节对人物和事件作出了细微、精致的刻画,能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能以一当十,以小见大,没有好的细节,就没有鲜活的艺术形象。” [7]157像在刻画刘邦这一形象时,司马迁往往落实于细节之处,于细节中展现刘邦复杂的性格,通过细节构建了读者对刘邦的认识,刘邦的人物形象便真实生动了,这种叙事风格对近现代的史学研究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细节的处理在鲁迅的小说中同样可见,鲁迅擅长于在细节处展现人物。读鲁迅的小说,常会惊异于鲁迅对人物塑造的功力,并不在于他对人物的绘色描写,而在于他能于察平凡之处,写平凡细节,塑造一个立体的人物。像《祝福》中的祥林嫂,通过前后四次对祥林嫂脸色描写就浓缩出出其一生的悲剧,从祥林嫂的一个点(外貌)刻画,就将成千上万的底层民众的悲剧展现了出来。

传统文化的底色构建了鲁迅在写作上的传统文学习得,鲁迅也明确地提出要尊重史实的对待古典小说态度。他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开篇之处写道“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鲁迅的文学功力让他特别清楚《史记》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因而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开头,鲁迅就把它放到了重要的位置进行论说,这在他所出版的故事新编中同样可以窥见。《故事新编》的序言中,写道:“对于历史小说,则以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 [8]6

四、结语

史传传统不仅在推动史学发展,同时也在促进小说的前进,论史传传统与现代小说,这是一个相互包含的命题。好看、有趣的史学作品需要生动通俗的言语,同理现代小说也可学习史学作品的真实、传神。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小说家们,从史传传统中得到了内在的滋养,写作从根本上也在遵循史传传统所留下俩的精髓,继承着史传传统的精神:时代及民族的责任感。历史人物、历史内容的普及离不开小说文学形式的促进,同理小说在现今的壮大、主流同样离不开史传文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汉林.古代史学家治史的优良传统[J],吉首大学学报.1995(1).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云南省戏剧家协会编.云南戏剧家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8]鲁迅.故事新编[M].鲁迅全集出版社.1947.

猜你喜欢

司马迁鲁迅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司马迁拒受玉璧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
不可鄙薄司马迁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