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之《晚安》作品处理

2019-06-01毛和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舒伯特晚安威廉

毛和

【摘 要】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在国内外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对《冬之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而且在某些领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独特见解,学术性较高。不过,在众多研究文章中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舒伯特的生平介绍重复,涉及此领域的专题研究较少;研究论点、论据重复;参考文献多有重复,大多参考书目范围比较相似和单一。西方国家每年都有对舒伯特艺术歌曲有新的专著及论文发表,但这些资料很少被我们采纳或应用。

国内关于研究《冬之旅》已经有一定成果,但是对其套曲中单首作品精细研究还是比较少,笔者在对中国知网、各大书店、图书馆调查,关于单首作品的演唱版本及其作品演唱实践还不多见。本人拟对《晚安》进行全面分析,不仅要对这首艺术歌曲的歌曲特征、风格、歌词、旋律、钢琴伴奏去介绍,并对其演唱实践做出实质性的研究。

【关键词】舒伯特;威廉·缪勒;声乐套曲;冬之旅;晚安;作品处理

第一章 《冬之旅》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冬之旅》创作于18世纪20年代,正值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奠基者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1828)和德国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i (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浪漫主义产生初步形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拿破仑专政时期,随着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复辟,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壮大,文化艺术上的新潮流也应运而生,对浪漫主义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节 曲作者舒伯特与词作者威廉·缪勒的创作动机

舒伯特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是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艺术歌曲创作多达600多首,被后人誉为“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所生活的年代,处于欧洲封建复辟时期。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各国激起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于遭受各国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这时已经逐步走向低潮。1815年后,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建立了反动的“神圣同盟”。他们互相勾结,残酷的镇压革命力量。而当时奥地利的梅特捏政府正是这个反动同盟的顽固堡垒。正如恩格斯所说“奥地利王室一开始就是欧洲的野蛮,保守和反对的代表。”19世纪初的奥地利,成了“各民族的监狱”,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中,舒伯特始终不愿依附权贵,积极成立一些艺术小组与当时低俗颓废的艺术风气作斗争,他就是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生活和进行创作的。

词作者威廉·缪勒(Wihelm muller,1794--1827)德國后期浪漫派诗人,随笔家、游记作家。翻译家、诗人、德语语文学家。他出生于贫苦家庭,成长过程中受到下层人民的疾苦,长大后受到当时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强调民主与自由,与当时社会作斗争。1821年与1824年之间创作了《希腊人之歌》,诗歌中歌颂希腊人反抗土耳其的异族压迫。这样的诗集出现了大量流浪人的形象,与舒伯特的音乐风格不谋而合,诗集《冬之旅》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诞生。更巧合的是,诗集发行不久,威廉·缪勒与舒伯特相继去世。两位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和音乐方面的巨匠陨落。诗集中不断出现流浪、失落、徘徊,正是词曲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也是诗集中“我”的深刻体现。

第二章 《晚安》艺术风格研究

第一节 歌曲旋律总体特征

一、节奏、拍子与速度等方面特点

《晚安》是套曲《冬之旅》的开篇之作,舒伯特对第一首歌的节奏创作比较平淡。不断出现的下行八分节奏的旋律和象征雪地脚步声的八分音符节奏同步,使人感觉到流浪者在雪地中行走时低落的心境。不时出现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又好像是因为在雪地中步履艰难,形成踉踉跄跄的感觉。

谱例一

《晚安》是一首中速(moderato)d调乐曲,2/4拍给予全曲稳定的情绪基调,在全篇套曲中没有一首歌的速度像《晚安》如此规整均匀。在作者刻画音乐形象和人物心理活动时,也创作了许多生动的节奏型。整个套曲讲述的是一个流浪者在冬季漫无目的行走,最具有特色的节奏型就是行走时的“脚步声”。重复的八分节奏贯穿《晚安》全曲,表示流浪者坚定的脚步声。(如谱例一所示)

二、调性、曲式与和声分析

“《冬之旅》是舒伯特去世前一年倾力创作的,此时他的生活非常潦倒,这部《冬之旅》更像是一部自传体、抒情小说和生活抒情日记。” ii因此整部套曲,都是围绕悲剧的音乐色彩中。在调性方面,《冬之旅》最大的特点是24首作品是以小调色彩为主、也有同主音关系大小调的转变。

《晚安》全曲是从d小调开始,由钢琴声部先奏出贯穿全曲的八分音符。钢琴声部的第一声部是d主音持续,旋律声部是该曲的主题;第二小节最后一拍用了一个Ⅷ级七和弦,这样的运用,营造了一种沉重悲伤的氛围。(见谱例一)

演唱声部是在旋律弱拍的后半拍开始的,第一个音是小字二组的F,如用男中音来演唱,这个高音要注意演唱技巧,尤其是位置的把握。这个音虽然只有半拍,比较短暂,不过给人一种临时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最后该乐句在Ⅴ级的七和弦终止,也使它与前奏沉重悲伤的氛围相融合。

谱例二

当流浪人回忆起“五月大地鲜花开遍,母亲准备嫁妆,少女情意绵绵”时,乐曲转入明朗的F大调,紧接着音乐又转入其下属调(降B大调)再一次重复当时场景。在18小节的低声部、20小节的高声部作者运用了复调手法,接着22小节半音级下行,马上到强后即弱(fp)的24和25小节,两小节的八分附点音符把流浪人又拖回到残酷的现实。

乐曲第26小节转回到d小调(谱例三),71小节转入D大调(谱例四),97小节的最后一拍又回到了d小调(谱例五)。这种由d小调转入同名D大调,最后又折回同名d小调。感觉让流浪者从忧郁悲伤中似乎能看到一些光明、一丝希望,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忧郁的现实。

谱例四

谱例五

第三章 本人对舒伯特作品《晚安》的演唱实践

第一节 演唱技巧把握

一、音色、力度与情感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声音的色彩有刚、柔、明、暗、粗、细、高、低,及其调和对比的千声万调。人声的色彩还含有不同的情感因素,兴高采烈的时候,音色就显得明亮圆润;怒不可遏的时候,音色就显得音促声扬;悲痛欲绝的时候,音色又显得灰暗沉闷;深情赞美的时候,音色又变得柔和轻快等,随着情感的转移与旋律的起伏而变化。iii

《晚安》描述的是孤独的流浪者在漫天大雪的寒夜开始了悲伤的旅途,出发前他悄悄地在变了心的姑娘门上写下“晚安”,以追忆逝去的爱情。本首作品弥漫着悲伤和忧郁,演唱者要以暗淡的音色为主,结合柔美明亮的音色来表达对幸福的追忆和憧憬美好的未来。演唱者在作品的前两段音色偏暗、平和,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忧伤,第三段情绪有所起伏,音色还是以暗淡为主,但有些小节需要以偏明亮的音色加以辅助。比如第3段开始连续的两个问句,这里表达流浪者内心的不平,“野狗在他家门前”的词句,流露出流浪者心中的一丝愤恨。转入D大调后,音色变得更为暗淡,表现出细腻、轻柔、含蓄、连贯的声音。演唱者在演绎该这样有“故事情节”的曲目时,一定要把握好每个字、词、句需要的音色,掌握这些,一首悦耳的作品才会被观众追捧。

唱好一部作品不仅需要完美的技巧,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首歌、一首曲如果没有“情”,不能打动人,哪怕是再好的技巧,估计也没有多少观众去领略。歌者,需要经过知情、唱情、传情三个环节。不经历这三个环节的歌者,传出的声音也不会有感染力、更不会打动观众。要唱好舒伯特的作品,还必须对歌词进行研究和理解,做到理解字、词、句的精确意思,用正确的语调去唱,而不能一味的“拼读”歌曲,舒伯特的歌曲旋律与诗歌是融为一体的。只有说准了词,才能唱出美妙的歌,因为情感是不能凭空想象的。对于作品《晚安》情感基调,本文在二、三章都有详细的介绍,此处将不做说明。

二、语言、节奏

唱好外文作品,必须先过语言关。德语的发音,并不是一种困难的语言,还是有规律可遵循。德语是由29个字母组成,与英语相似的26个字母外,还有三个特殊字母“?覿”、“?觟”、“ü”。

节奏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在《冬之旅》这部套曲中,切分音与十六分音符十分常见,三连音使用也比较频繁,有时侯会在一个较长的乐段中使用一种节奏型。在演唱作品《晚安》时,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l、作品《晚安》中很多乐句都是从弱拍、弱位开始的。这就要求在演唱者能很好的与钢琴融合在一起,要做到既不呆板地死守着节奏,又要将节奏的生命表现出来。

2、这是一首中速(M?覿?覻ig)的作品,细腻的处理才能符合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

在演唱这部套曲时,不仅要注意每首单曲中的音准,还要注意乐句之间的衔接。

三、钢琴伴奏的默契配合

《冬之旅》是舒伯特為钢琴和人声所创作,其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完美结合,使世界声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在演唱中,一定要注重演唱者和钢琴伴奏者之间的配合,这样才能完美的表达出这部作品。

《晚安》是一首中速(M?覿?覻ig)的作品,钢琴声部是在“p”的状态下进入,两小节的顿音开始了流浪者的旅途。弹奏时要非常清晰明朗,表现出旅人清晰的脚步,三小节后半拍的“﹥”的记号,稍稍带上些力度,感觉流浪者走路时沉重的脚步声。

人声部分是在第7小节带有“pp”的记号弱起开始的,这时候钢琴的伴奏要开始积极配合人声,力度上比前奏更小,要突出人声部分。八分节奏的旋律和象征雪地脚步声的八分音符节奏同步,使人感觉到流浪者在雪地中行走时忧郁的心情。不时出现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弹奏时也要清晰明了,恰似流浪者在雪地中步履艰难,形成踉踉跄跄的感觉。15--19小节和19--23小节这两组乐句,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演唱和弹奏时应由弱增强,但伴奏声部不能覆盖唱段声部。他们的共同点是节奏与歌词重复,只是在旋律上19--23小节高出一个纯四度,其实是调性有所变化,从F大调转入降B大调。24和25小节是一个中强的(fp)间奏部分,附点节奏的强拍要突出。这两小节间奏表达了流浪人从美好的回忆被拖回到残酷的现实。26--33小节又是一个重复性的两段乐句,唱段和钢琴伴奏由强到弱,突出两者的对比。

第三段是带有“pp”的记号进入的,此时的伴奏声部依然轻巧,模仿旅人的脚步声,但演唱声部的力度有所加大,情绪上达到一个小的高潮。48小节回到“pp”的状态,唱段和伴奏一直持续。乐曲在71小节转到D大调,乐曲达到高潮,情感色彩更为丰富,此时的人声部分更为柔软、细腻,轻巧的伴奏声部烘托唱段中主人公的悲伤和无奈。88--91小节、94--95小节,再次出现了本首作品中具有标志性的伴奏织体,这两处在间奏和唱段部分均有出现,弹奏时注意强拍上的“﹥”重音记号。97小节乐曲转回到本首作品的主调d小调,最后在“pp”和“un pocorit”双重记号下结束长短,而尾声的七小节形象的再现了流浪者渐行渐弱的脚步声和渐行渐远的疲倦背影,给人以遐想的自由和空间。

注释:

i韦伯(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ii张洪岛编《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出版。

iii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参考文献】

[1]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0.

[2]陈言放、詹士华编著,《意法德英--歌唱语言指南》[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8

[3] 彭晓玲编著,《声乐基础理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4][英]巴里·卡尔松·特纳著,郝彤译《弗朗茨·舒伯特》[M],外文出版社,1998.

[5][英] 佩基·伍德福特著,《舒伯特》[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1.

[6]金庆云著,《冬旅之旅》[M],万象股份有限公司,1995 .

[7]李琛,《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和演唱技巧》[J],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 2 期.

[8]唐晓琳,《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J],载《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 2 期.

[9]徐励,《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浅析》[J],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 4 期.

猜你喜欢

舒伯特晚安威廉
晚安
破耳兔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一粒沙子
晚安,大猩猩
威廉·福克纳的《熊》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4》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不计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