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在疾病恢复中的作用及应用

2019-06-01余皎隽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理

余皎隽

【摘 要】长久以来,“期待效应”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医学上也存在“安慰剂效应”,与“期待效应”有相同之处,这提示医护人员可以把“期待效应”应用到患者身上,提高患者对疾病恢复的期待值,使患者的心态更加积极、治疗恢复效果更好。

【关键词】期待效应;心理;疾病恢复

一、前言

“期待效應”最早由美国心理家罗森塔尔提出,又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当代社会,“期待效应”普遍运用于学校教育,但我们同样可以把“期待效应”应用到疾病的恢复中去。[1]通常来说,疾病恢复过程中的期待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患者对于其自身健康的期待和医护人员对患者健康的期待,无论何种,对患者的恢复效果和恢复时间都有较大的影响。经验和众多数据表明,一个有良好期待心态的病人往往治疗效果好于消极的患者,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思考如何唤起患者对健康的期待。患者在患病时往往是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脆弱时期,此时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治疗质量都会对病人心态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期待效应”在疾病恢复中的作用举例

(一)案例一

据一位康复科的医生口述,曾有一名43岁的中年男性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且平常有吸烟习惯。2013年,该患者出现心前部不适等症状,就前往某心脏专科医院就诊;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家属立即联系了国内一家更权威的心脏病专科医院,并完成了血运重建,此次手术原本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患者在入住康复科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医护人员在查房时发现病人和他的家人看起来都很伤心,完全没有表现出对于手术成功的欣喜,经过询问,原来是心外科的主刀医生曾对患者说过他做的手术最多只能保证10年的有效期,且搭建的静脉桥的有效期还要更短;在做完手术后,这名医生对于患者的态度也让患者及其家属心寒,医生竟然拒绝和患者家属握手,让患者家属产生了是不是因为患者病情过于严重且预后非常不乐观的想法,造成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失落,影响了患者的恢复效果。

这位康复科的医生了解了缘由后仔细地和患者解释了这名医生的做法并不合理,并且和患者分析了他的病情和手术情况,告诉患者其实他的手术是非常成功的;且静脉桥或动脉桥的寿命并不是只有5-10年,这个说法过于片面,其实乳腺内动脉桥的10年通畅率超过90%以上,患者经过必要的康复治疗后即可正常工作和生活。在这位医生的引导和鼓励下,患者和家人又充满了对健康的期待,果不其然,患者之后的康复都很顺利。

病人对健康的期待固然是期待效应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这种期待往往需要一个有效的引导才能被唤起,这种引导就是医护人员对患者健康的期待;只有让患者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和态度,他们才能打心里产生一种对于疾病恢复的乐观心态,并且对于自身的恢复充满信心,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病人的“期待效应”的强大力量。

(二)案例二

癌症,在普通民众的心中往往与死亡、倾家荡产、生不如死等词语挂钩,因为癌症确诊后的每一寸时间都像是生命的倒计时,这些日子充满了绝望和痛苦。虽然癌症可以治疗,但是放疗、化疗、外科手术这三个治疗方案都需要高昂费用,这又使许多家庭陷入贫困。民间有一句口语:“癌症患者,1/3被治愈,1/3被吓死,1/3是该死(指疾病本身的死亡)。”管理学中也有一个短板理论:关于一个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板。同样,对于癌症患者的生命来说也是如此,临床观察表明,癌症患者的短板在于其心理状态,心态良好的癌症患者生存年限远高于心态消极的癌症患者。[2]由此可见,战胜对癌症的恐惧有时比治疗癌症更为重要。

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癌症患者确诊后出现两个死亡高峰,其中一个是3个月左右,在此阶段死亡的癌症患者,除去那些真正的癌症晚期才被发现的患者,更多的是因为无法熬过癌症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和精神压力,对于自身的健康失去期待,并用消极的态度对待癌症,治疗不积极主动。而熬过这一阶段的患者,往往因为有效的治疗而重新拾起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健康的期待,再通过科学的治疗手段,这些癌症患者的生命被大大延长了。这提示我们,并不一定要谈癌色变,其实癌症在医学的角度上来说更类似于一种慢性病,通过有效的治疗是可以控制并且康复的,不是一定与死亡挂钩。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癌症患者被治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癌症患者对健康的期待,也更加有利于癌症的治愈率上升。

三、“期待效应”在疾病恢复中的作用

(一)医生对患者的期待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文所提出的病人的“期待效应”,其实是在疾病过程中病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对健康的追求,但是病人这种积极的状态容易在疾病的应激反应下被消极情绪所掩盖埋没。然而医生、护士良好的语言和对病人健康的期待所反映出的行为,能够去唤醒病人体内潜在的期待效应,患者的这种期待动力可以持续存在并且加快疾病的康复。案例一中的患者及家属最终能消除担忧并且充满希望,并不是完全因为近乎完美的医学手术的治疗,而是在康复医院的医生良好的语言和对患者健康所反映的期待动力使患者有了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疾病。正是医生对患者健康的期待开启了病人对自我健康的期待。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人类的最基本欲望;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第三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产生于人的社会性;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是人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欲望;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生存与安全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3]患者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通过医生与护士“期待效应”与无微不至的治疗护理来实现。随着患者的康复过程,患者的第三、第四、第五需要层次也会进一步得到满足。发掘病人的期待动力,就是要使病人不同程度的需要得到渐进的满足,随着需要的不断满足病人的自信心也在形成并得到提升。自信心是战胜疾病的重要精神良药,是促使康复的最大动力。而第三、四、五层次能否满足则首先必须是在满足了健康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

但是并不能为了提高患者对健康的期待就选择隐瞒患者的真实病情或者做出一些不现实的承诺,作为临床医生,就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告诉患者真实的病情,再告诉患者你愿意和他一起面对疾病的挑战,这是医生作为人的同情心和专业能力的体现。不要因为泛滥的同情心影响你的专业性,也不要因为医生的理性而失去应有的同情心。患者有他们的知情权,作为医生,在患者没有委托告知人的情况下,选择不告者真实病情,是违法的。

而无视他们的心情,生硬地告知病情,则是不礼貌的。我们应当尊重患者作为人的权利,也应当尊重患者作为人的自尊。所谓“善意的谎言”意在安抚患者,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在目前的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下,作为医生,对患者态度友好、语气温和,坚定地表明自己的职责所在,而医生责任和义务就是帮助患者,一句“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倾尽全力帮助您”带给患者的抚慰可能要比婉转地糊弄患者来的要更靠谱、更带给患者希望。

(二)患者自身的期待也能加速疾病的康复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在疾病的治疗中正是通过医疗手段及医护人员的“期待效应”不断满足了病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才使病人重新获得自信,主动地开启了自身的期待。而期待所具有的无限性、周期性、动力性等特点又助推并且鼓励病人不断强化自身的期待,进而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病人的自身期待也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因素。案例二中的退休老师的死亡除了因为医生在告知情况时有些莽撞且缺少对患者的鼓励,其实患者本身也缺乏了对自身健康的期待。假设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更应该第二天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去明确自己的病情,并与医生做出对病情的规划。

有研究表明,凡加入康复乐园等社会团体的患者,其康复效果就是比没有加入的患者好很多。当然,这项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患者本人能够有主动意愿去寻找他人的帮助。至少在主动地参与集体的社交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尤其是在与其他已经康复的患者的交流中更加促進康复的速度。研究还明确强调在这种组织中,作为领导的核心人物一定要积极阳光,有正能量,不能与满满消极负能量的人在一起,除非核心人物比消极者的气场更加强大,有能力去扭转他。健康有群集现象,常与健康者为伍,可以帮助自己守住健康;常与病恹恹的人交往,你也会受累[4]。甚至有些观察表明,肿瘤患者出院后经常和谁联系,和谁在一起,长期与哪些人交往,都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康复。群体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生活类型,朋友的生活习惯耶会直接影响到你的生活习惯,要想健康,就应该经常和生活方式健康的人交往。这个研究也能够说明患者自身期待的重要性,同样患者的家人的态度与行为也会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患者在患病时往往处于“弱势”阶段,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病情缺乏真确的认识,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假如医生在陈述病情的时候出现了冷漠、厌倦不耐等不当的行为,心理脆弱的患者很可能就此选择放弃。但假如患者强烈的求生欲望,积极询问病情,认真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也会提高医生对于患者健康的期待,患者被治愈的可能性也将会大大提高。

四、结束语

患者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弱势群体,他们信任医生、依赖医生,需要医护人员优质的治疗和生理及心理的同步护理。在临床上,许多的医护人员往往更加关注用何种药物、何种手术方法这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过分关注具体的东西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因此治疗方案对于一些心理脆弱、消极自闭的患者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期待效应”的本质在于用外来期待去启动内在的期待,以此发挥出人所具有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以此去加速患者的康复。可以说,对于“期待效应”的重视,也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即更加注重患者的体验,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医护人员要用真诚的话语和积极的态度去唤醒病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健康的期待,使病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发挥出“期待效应”的巨大作用。[5]

【参考文献】

[1] 李建君,杜瑞,周玉玲,et al.“期待效应”在临床中应用的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5).

[2] 何裕民.肿瘤心理学的学科建构钩玄——兼论肿瘤患者心理支持要点[J]. 医学与哲学,2014,35(20):1-4.

[3] 冯泽永.医学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 孙平.医疗行为中的“期待效应”与疾病康复[J]. 医学与社会,2007,20(2):26-27.

[5] 孙平.“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发掘病人的期待动力[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3):1918-1919.

猜你喜欢

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闲会闲出“心理病”吗?
温先生心理困扰的背后(上)
心理小测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心理小测试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