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扶贫:社会工作服务精准识别对象的反贫困实践探究

2019-06-01李修丽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社会工作

李修丽

【摘 要】当前我国的扶贫政策大多停留在客观物质层面,忽视了贫困群体的主观心理因素。贫穷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社会工作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在助力精准心理扶贫方面,具有专业优势。本文旨在通过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心理扶贫的实践总结经验,探索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心理扶贫的可行性。

【关键词】社会工作;心理贫困;助人自助;内生动力

今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百年目标的关键一年,我国扶贫攻坚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虽然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贫困群体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他们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就是要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而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恰好与之有契合之处,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介入精准心理扶贫具有较大潜力。

一、心理贫困的表现

欲通过社会工作服务做到精准的心理扶贫,则必须了解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帮扶。为此,我们组成专题实践团队,采取实地察看、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对扬州市若干社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力图做好精准识别对象工作。此次调查共发放50份问卷,回收50份,其中有效问卷47份,有效份比率达94%。

有关贫困户的心理状态情况数据如下:

第一,被调查对象中,“对于参与外界活动态度”这一项,选择“畏惧消极”的占42%,选择“自卑沉默”的占39%;选择“从不参加外界活动”的占19%;

第二,在对未来的期待这一方面,想要保持现状的占33%,想要努力改变现状的占29%,不清楚、不确定的占38%;

第三,当问及如何看待政府及社区救助时,59%的对象表示“希望政府、社区能多多照顾”;当问及最需要哪方面的帮助时,63%的对象表示“政府、社区的物质帮助”,仅25%的对象表示“工作等机遇”;

第四,在被调查的贫困户中,关于“您对自己的能力评价”,51%的人认为“凭借自身能力只能稍微改善生活”。

通过实践调研与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心理贫困的群体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贫困群体对脱贫致富观念的认知缺失。在对贫困居民的调查与访谈中发现,许多贫困户对脱贫致富的观念认知存在较大偏差。在交谈过程中,这类贫困人口表现出依赖性强、渴望着政府与社区的帮助与扶持的特点,他们自身不积极,不主动,体现出等、靠、要的心理。他们的话语中透露出:当今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扶贫政策层出不穷,政府一定会进行帮扶。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社会与社区上面,自身缺乏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无条件的接受别人的帮助,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

二是贫困群体存在愁苦、敏感、自卑心理。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贫困人口面对贫困,内心焦虑愁苦,渴望着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他们平时不会也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自我封闭,存在一定的自卑感,敏感多疑。同时,他们害怕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暴露出自身贫困的事实,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即使与外界交流接触,也会表现出孤独、封闭、敏感与自卑。甚至有些贫困人口看到其他人的生活质量比自己高,还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从而萌发一种社会不公平感。

三是部分贫困群体缺乏职业能力,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类贫困人口主要表现出对当前生活状态感到满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日子总得这么过下去的心理状态。有的贫困户以家中亲人生病、自身年龄较大等因素为理由而不愿外出寻找工作,放弃寻找改善当前生活条件的机会。他们认为自己的前半生已经如此度过,后半生也无奋斗必要,精神世界消极。

四是少数贫困人口脱贫意愿强烈,但存在自身局限无法脱贫而倍感苦恼。这类贫困对象内心渴望脱贫,对改善生活水平、摆脱贫困有着强烈的愿望,因此他们积极主动地相应政府和社区的各项号召,积极参加各项扶贫活动。但是,他们由于家人生病、子女無人照顾或者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缺乏脱贫机会或不知如何脱贫,由此而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苦恼心理。

二、心理扶贫的必要性

1、心理扶贫是当前的政策导向

脱贫攻坚工作室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当前所有工作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即“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2、心理扶贫是物质扶贫的保障

物质上的脱贫至关重要,但是心理上的脱贫也不可忽视。通过物质扶贫可以是扶贫效果在短期内迅速见效,但若是贫困户没有形成主体意识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一旦物质扶贫力度减弱,贫困户就可能再度返贫。[1]因此,不仅仅要通过物资援助为贫困群众“输血”,更要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培养其自身“造血”能力,由此才能巩固扶贫效果。

3、心理扶贫是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的基础

精神信念是人的生存之魂,心理扶贫至关重要。种种调查结果都显示出,当前贫困户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难题,解决心理贫困刻不容缓。同时,心理扶贫是“源头治理”,培育贫困群体的脱贫信念与内生动力,方可从根本上解决扶贫问题。

因此,开展精准扶贫的工作,不仅要重视物质上的扶贫,更要重视心理方面的帮扶,应把心理扶贫和物质扶贫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心理扶贫和物质扶贫有机统一于扶贫工作实践之中。[2]

三、社会工作介入心理扶贫的可行性

1、社会工作的特性使然

社会工作有着自身的特性,如强调个别化,关注人的需要;强调“人在环境中”;强调链接资源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等等,皆与心理扶贫的要义相契合。

2、社会工作独特的专业方法

与其他心理扶贫方式不同,社会工作具有独特的专业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应用于具体对象,从不同维度对服务对象进行帮扶,以缓解或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四、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心理扶贫的实践探索

1、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前提。按照社会工作实务的步骤,接案与预估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社会工作者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筛选并确定心理扶贫对象,即接案;在接案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确定的扶贫对象全面收集关于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收入、住房、健康、生活环境等资料,科学地预估其致贫原因、脱贫可能性与机会等。

在实践中,社工经过邻里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他们的致贫原因。此外,在精准识别了贫困对象之后,又经过个案访谈的形式了解了贫困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判断出其是否为“心理贫困”,是否需要进行心理帮扶。

2、制订计划

社会工作重视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服务。在识别服务对象贫困原因、所处的环境、可利用的资源等基础上,为贫困对象制定个别化的心理扶贫方案。通过制定详细的个案服务方案、小组工作计划书等达到服务对象的“自助”,旨在发掘服务对象的内生动力,从而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此来缓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协助服务对象早日摆脱贫困。

经过前期的走访调查与个案访谈,可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分为三大类:因病致贫、因自生发展动力不足致贫、因现实条件束缚致贫。针对这三类贫困群体,分别设计不同的方案。对于因病致者,可计划采取个案疏导的方法对其进行心理慰藉,鼓励其面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同时试着为其链接资源,以减轻心理压力;对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员,可计划开展讲座与集体活动,帮助转变其思想观念,同时建立起相互扶持的社会关系网络,激发他们的信心与动力;对于现实条件束缚导致贫困的人员,可制定联系社区与社会组织进行帮扶的计划,通过社区与社会组织,为其提供脱贫的资源,改善生活条件,进而缓解心理压力。

3、专业介入

社会工作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三大方法介入心理扶贫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可以为贫困对象提供差异化的、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个人服务,能有效地帮助贫困者缓解贫困所带来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和能力。[3]通过开展个案访谈了解贫困对象当前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其目前的心理困境进行个案疏导。家庭的支持是第一动力。同时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家庭个案的服务,进行家庭能力的建设。通过组织家庭活动建立家庭支持系统,鼓励家庭成员相互支持,加强家庭教育、维护家庭和谐、缓解家庭矛盾、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贫困对象心理上拥有家庭成员的支持,增加其脱贫的信心与动力。[4]

小组社会工作可借助借助团体的形式帮助贫困者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通过教育、娱乐和经验分享提高贫困者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3]在具体的帮扶实践中,社工可通过举办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帮助贫困对象处理、解决人际交往匮乏这一心理难题。通过运动会中的各个比赛项目,增强贫困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和面对生活的自信心;此外社工还可给服务对象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如广场舞、太极拳等丰富他们精神生活,鼓励他们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提升贫困对象的社交的能力,同时可以建立贫困群体支持网络,使贫困对象在生活上和精神上获得相互的支持。

社区工作可以通过社区组织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通过社区发展达到减少贫困的目的。社区工作还可以通过提高人们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减少社会冲突。[3]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在專业帮扶中,还应积极与社区联系,请其为贫困对象提供些许物质帮助。此外,通过整合社区资源、联系社会组织,可为贫困对象连接就业资源,为其提供物质帮助,适当的减轻其生活压力,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心理问题。

4、评估追踪

在心理扶贫实践结束后进行服务效果的总结与评估。科学、严谨的检验社会工作的效果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环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撰写工作记录、与案主交流等方法对自己的服务进行评估,验证介入的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实现程度,以此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结案评估并不意味着完全终止服务,还应根据案主的情况进行跟进服务。半年后,社工应观察贫困对象接受服务后的生活与心理状态是否得到了改善,届时再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结案之后的工作,以巩固服务成果。

五、结语

心理扶贫与物质扶贫不可分割,在实施心理扶贫过程中,还要注重物质扶持;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心理扶贫已受到多方关注与认可,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现实条件的束缚,需要政府、社区和社会力量的多方支持。社会工作介入心理扶贫,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心理扶贫实践中还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郭萌,王怡:深度贫困县精神贫困的致贫机理及脱贫路径[N].商洛学院学报, 2018(2):6-12.

[2]王学俭:推进精神扶贫的路径选择[M].社科纵横, 2017(9):14-16.

[3]https://wenku.baidu.com/view/09cb52bc0912a21615792934.html

[4]林顺利,赵唯辰,方治远: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研究[M].经贸实践,2017(21): 59-61.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社会工作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