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累累若丧家之狗——别样的孔子

2019-05-30苗举鹏

参花(上) 2019年5期
关键词:陈国险境敬仰

苗举鹏

今天,我们早已经习惯用“圣人”这个称谓来称呼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从古至今,孔子身上有着无数的荣耀光环。然而,与这些身后名相比,孔子的一生其实并不如意,他甚至一度沦落到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地步。

魯定公十三年(前497),由于容忍不了季氏践踏礼制的行为,抑或是为了实现心中早已有的推行仁政、匡扶社稷的政治理想,已经55岁的孔子毅然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优哉游哉,维以卒岁”,伴随着心中无限的感慨,孔子离开了生活大半辈子的鲁国。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一去,便是饱受艰辛的十四年。

途经数国,终不获用

这一路上,孔子历经卫、宋、陈、蔡等数国。然而,孔子没有想到,偌大的天下,竟没有一寸土地可以让他施展才能;强国林立,竟没有一位国君愿意接受他的治国理念。他遇到的,或是像卫灵公这样好色如命且任用佞臣的昏君,抑或是赵简子这样虽有才能,却又滥杀功臣的暴臣。此外,在那样一个群雄逐鹿、 武力至上的时代,当不习兵阵的孔子仅带着满腹的仁义礼智去叩响国君的大门时,又有谁愿意接纳这个对富国强兵没有一点儿帮助的柔弱老人呢?

就这样,孔子跌跌撞撞十四载,流浪于诸国之间,累累若丧家之狗,虽有治国之心,然无赏识之君,更无施展之机。

屡处险境,几近丧命

除却政治上的不得意,孔子还屡处险境,甚至几乎丧命。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在他离开卫国,前往陈国的路上,孔子因误会被匡城人拘禁五日;鲁哀公二年(前493),孔子在宋国树下与弟子习礼,宋国司马桓魋想要杀害孔子,孔子逃离;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饿而病,后因楚国人相救才脱离险境……

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在长期的飘摇生活中,孔子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没有保证。

数遭讥讽,不被理解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孔子最需要的就是心灵上的支持。然而,孔子面对的却是没有支持,只有数次的不理解与讥讽,甚至是来自弟子的不信任。

在周游途中,孔子曾几次遇到隐士。有的告诉他世道混乱,非一人之力所能改变,还不如明哲保身;有的劝诫他“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有的嘲讽他整日周游而不事生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被围陈、蔡之间,连孔子最亲密的弟子都对他产生了怀疑,“子路愠”而“子贡色作”。

孔子周游期间的落魄由此可见一斑,《史记·孔子世家》中郑国人的一句话完美诠释了孔子的状态:累累若丧家之犬。

原来,圣人也有如此窘迫的时刻啊。然而愈是窘迫,愈能展现一个人的品格。终不获用能怎样,即使此生已是垂垂老矣,但我可以著书立说,让我的思想施之后世!身处险境又怎样,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不被理解又怎样,天下无道,我宁愿杀身以成仁,也绝不会选择苟且偷生,置天下于不顾。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结语中用这样一段话来表达对孔子的敬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想,令司马迁以及后人所向往和敬仰的,绝不仅仅是孔子那渊博的学识,更应是孔子那虽累累如丧家之狗,仍不忘初心,自信乐观的精神。圣人的形象不会因这略显粗俗的比喻而稍显黯淡,反而会因之更加耀眼。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学生)(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陈国险境敬仰
肖像画
互动平台
十四国诸侯云集戚城意欲何为?
不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感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险境求生
美玉如华敬仰天地
笔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