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部门市场化、信贷配置与僵尸企业出清

2019-05-30白俊邱善运刘园园

金融发展研究 2019年4期

白俊 邱善运 刘园园

摘   要:清理僵尸企业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举措。本文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银行部门市场化改革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部门市场化优化了信贷配置,通过减少信贷支持从而促进了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表现为产业层面僵尸企业比例减少,且在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产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区分僵尸企业出清的形式发现,相对于大规模退出可能引致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与地方政府的社会性问题,银行部门市场化更可能通过僵尸企业“复活”这一更为“温和”的方式实现其市场出清。上述作用在政府干预更弱、市场化进程更完善的地区更为有效。

关键词:银行部门市场化;僵尸企业;信贷配置;退出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9)04-0030-09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19.04.005

一、引言

在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下,生产率低下、竞争失败的企业应退出市场,资源转配给生产率高的竞争成功的企业,由此改进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然而,僵尸企业打破了这一积极反馈机制。银行为避免不良贷款显性化(Peek和Rosengren,2005;Hoshi,2006;何帆和朱鹤,2016)、企业不符合比较优势(申广军,2016)、政企合谋(聂辉华等,2016)等都是僵尸企业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依然僵而不死的根源所在。僵尸企业挤占健康企业投资和就业增长空间、加剧产能过剩、扭曲资源配置、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损害经济增长潜力(Caballero等,2008;Kwon等,2015;何帆和朱鹤,2016;谭语嫣等,2017)。自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在“三期叠加”效应的影响下,僵尸企业的存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阻碍作用愈发明显,因此,清理僵尸企业成为有效实现去产能、去杠杆,促进经济高质量持续增长的关键举措。

僵尸企业自身并无盈利能力,只能依靠外界“输血”而存活。究其原因,银行信贷支持是僵尸企业产生的直接原因(申广军,2016)。长期以来,以政治关联关系而非经济标准来配置资本的银行业结构扭曲了经济资源跨企业配置和产品市场的动态竞争(简泽等,2013)。另外,银行为了掩盖不良贷款、防止资本金损失、避免企业之间由于相互担保等出现连锁反应,也会给僵尸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贷款(何帆和朱鹤,2016)。因此,僵尸企业的形成基于我国银行部门非市场化的假设之下。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银行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银行行为和信贷配置方式开始具有市场化的初步特征(Berger等,2009;Allen等,2009) 。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随着银行部门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信贷配置方式的转变是否是促进僵尸企业市场出清的一剂良方呢?

为明晰这一问题,本文在一个准自然实验框架下,考察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银行体制的变化对僵尸企业市场出清的影响。基于1998—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本文发现,银行部门市场化显著促进了信贷配置优化,通过减少对僵尸企业的信贷支持从而促进了其出清市场。即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银行部门的产权改革、银行与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以及政府对银行部门管制的放松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银行部门的经营自主权与经济人属性,使其行为与信贷决策更符合市场化原则,集中表现为信贷配置效率的提高。即相对稀缺的信贷资金更有可能配置给成长性高、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减少对缺乏盈利能力、长期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的资金配置,从而促使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进一步区分僵尸企业的出清方式,研究显示银行部门市场化显著促进了僵尸企业“复活”,却不利于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本研究分析认为,相对于退出,僵尸企业“复活”是更为“温和”的处置僵尸企业之道,一方面使得地方政府免于承受僵尸企业倒闭之痛,另一方面也避免银行部门因僵尸企业大规模破产而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本文检验了市场环境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发现在市场化进程越快、政府干预越少的地区越有利于发挥银行部门市场化对僵尸企业出清的正向作用。

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以下两方面:第一,丰富了银行部门市场化相关经济后果的研究。随着改革的推进,银行部门市场化的研究不胜枚举,现有文献大多从信贷、利率、金融服务、外资银行进入、银行产权改革等方面探究了银行部门市场化对银行经营效率、信贷配置、金融稳定、企业融资、工业重构等行为的影响(Siregar,1992;王东静和张祥建,2007;毛捷等,2009;简泽等,2013;刘莉亚等,2017)。本文基于微观视角,探析银行部门市场化对僵尸企业出清的正向作用,丰富了银行部门市场化微观经济后果的研究。第二,为我国现阶段妥善处置僵尸企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僵尸企业的存在是引发和恶化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清理僵尸企业成为去产能、提振经济的关键性举措。本文考察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银行体制的变化对僵尸企业出清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余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我国银行体制的变化并分析了银行部门市场化对僵尸企业可能产生的理论影响;第三部分是数据、僵尸企业的识别与测度以及分析模型的设定;第四部分是描述性统计、基准回归以及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是拓展性检验;最后是结论。

二、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背景

从20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银行部门改革开始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策性信贷与不良贷款的剥离,四大国有银行商业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性商业银行异军突起,我国银行体系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家独大”演变成多层级、宽领域的覆盖。然而,由于改革未触及银行业内部产权结构层面,加之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和范围的严格限制,导致这一时期银行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取得预期效果(Berger等,2009;吳军和白云霞,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