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马拉雅的迷局 拥有高估值却不知何去何从

2019-05-30张书乐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9年14期
关键词:喜马拉雅智能内容

张书乐

曾经的红利模式走向沉寂

从2016年开始,发轫于微博、微信赞赏功能的知识付费,迅速占领了喜马拉雅、分答和知乎等平台,这时候喜马拉雅所做的就是把他们认为的“最好的内容”挑出来—喜马拉雅正式开启了内容付费,并且一遍遍地教育市场,借此从中明确自己的定位。

此外,与其他平台的合作,也让喜马拉雅增加了更多产品分发的渠道,占据用户碎片时间的载体。包括手机、车载产品和智能音箱等。喜马拉雅在过去几年的增长有目共睹,毕竟,用户需要好内容,投资人也需要看到可持续增长的潜力。不过,关于喜马拉雅的财务数据却并不如它外在那么光鲜。2017年喜马拉雅41.26%的收入来自广告销售,50.1%的收入来自付费业务,智能硬件的收入占比仅为8.64%。2017年的毛利率为57%,净亏损1.08亿元。

说到底,喜马拉雅签了作者、主播,以明星影响力变现,帮着进行内容分发,利用平台规模走量,只不过,这种商业模式红利正在随着风口消失而式微。

上市之困背后的“求生欲”

5月27日,喜马拉雅的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变动,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喜马拉雅发生多项工商变更,公司注册资本减少314万元,缩减5.22%。此外,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12名董事退出,仅剩喜马拉雅CEO余建军一人。

有媒体认为,喜马拉雅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上市,但此消息随后被喜马拉雅否认。要知道,这已经是喜马拉雅第四次被传上市了。可见资本市场对其渴望程度。从它的E轮融资来看,腾讯、高盛和泛大西洋资本参与投资,投后估值达到240亿元。

这样的体量与背景,配得上行业超级独角兽的身份。那么,喜马拉雅为何还不上市呢?

的确,借助“PGC+UGC+独家版权”,搭配粉丝打赏机制,喜马拉雅构建了内容付费的线上生态,同时借助智能音箱和AI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一个超级流量智能闭环正初具雏形。不过,考虑到知识付费红利期消耗殆尽,在线音频平台如果探索开发新的盈利场景需要时间,同时多起版权纠纷案所涉及的持续盈利能力,都将影响喜马拉雅的上市前景。

今年以来,喜马拉雅有26条开庭信息,包括15条案由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开庭公告,其中喜马拉雅有6次为相关案件的被告方。5月13日,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絡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受到行政处罚。

对此,喜马拉雅曾表示,已与全球最大中文阅读平台腾讯阅文集团达成排他性合作,获得海量版权内容。如果知名IP内容遭受到侵权,会遵循“红旗原则”;普通用户在上传音频作品时,遵循“避风港原则”,要求作者持有授权证明。同时为防范侵权,如在平台审核中检查出问题后,会取消用户的资格,依法追究用户的法律责任。

从持续盈利角度,在知识付费去火的今天,喜马拉雅如果继续贩卖“精神保健品”,只能接受复购率低、使用时长低、完课率低的“三低”结果。

因此,喜马拉雅需要重新审视流量广告、社群和硬件等三大主要收入来源。而喜马拉雅在今年上半年频频造访智能硬件企业,也透露出喜马拉雅正在加大对汽车和智能家居等终端的布局。尤其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强化声音更多元化的落地场景,从而完成用户增长与拓展商业合作机会,寻找新的生机。

混乱步伐下,深耕自己的优势才是最优解

有人说知识付费产业的外延很窄,寻求突破式发展更是难上加难,但事实却未必。

作为一个优质付费内容的有偿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的用户品牌感知度,是通过头部资源与口碑营销完成的。譬如,英文、读书、相声、财经、通识、音乐、心理、美食和健身等内容的黏性很强。

然而,当“公知网红PGC”热潮逐渐退却,如何重新赋能UGC形成社交类声音分享,可能会沿袭国外成熟模式获得合理预期。

其次,在消费场景的培养方面,喜马拉雅应该继续深耕自己的优势,在文化跨界的领域,重新定义阅读方式,形成听与读的互动,打造更多线下社区有声空间,开拓多元化区块,鼓励更多用户参与,形成一个“有声交流”的社交圈。

最后,对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理解。实际上,机器学习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声纹大数据,可以对喜马拉雅高达4.8亿用户进行更加全面细致个性化的人物声音画像。鲜活的人物背后的声音故事,也许将成为打通硬件产品形成有声产业生态的关键。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喜马拉雅的危机来说,并不是无药可救的。只是企业要捋清楚:上市固然要紧,但是理清发展战略才更为急迫。

猜你喜欢

喜马拉雅智能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巨人复活传 喜马拉雅
美女冒险家:“翼装”飞越喜马拉雅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给喜马拉雅找找茬
主要内容
风过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