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2019-05-28原佩玉郝重耀张天生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12期

原佩玉 郝重耀 张天生

[摘要] 近些年,艾灸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愈加被重视,国内外对艾灸治疗的原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对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艾灸效应的原理并不仅仅是温热效应,而是由辐射、药化、创伤及综合等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随着医学的进步与科研技术的发展,艾灸效应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如抑制早期肿瘤细胞生长、改善血液循环、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调节机体代谢、调节内分泌等。但是在艾灸与其他热源产品的疗效比较方面研究较少,因此在对艾灸效应定性分析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其作用的强度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艾灸效应;温热效应;辐射效应;机体代谢

[中图分类号] R24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4(c)-0031-04

Current status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the principle and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YUAN Peiyu1 HAO Chongyao2 ZHANG Tiansheng2

1.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raduate school,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030024, China; 2.the Third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College,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use of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principle and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treatment has been deepene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inciples and functions of moxibustion effects by consul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A detailed discussion was made an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principle of moxibustion effect is not only a warming effect, but a combination of effects such as radiation, pharmacology, trauma and synthesi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moxibustion effect has gradually become widespread, such as inhibiting the growth of early tumor cells,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ti-inflammatory regulation of immune function, regulating body metabolism, and regulating endocrine.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efficacy of moxibustion and other heat source products.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qualitative results of the moxibustion effect, it is necessary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intensity of its action.

[Key words] Moxibustion effect; Warming effect; Radiation effect; Body metabolism

灸法,是用艾葉作为主要材料,在人体的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热灼和熏烤,通过其药物及热刺激来激发人体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实现温通气血、疏经通络、扶正祛邪、预防治病目的的一种手段。现存可查最早记载灸法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1]。《灵枢·官针》中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也提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不但说明了艾灸具备特别的效果,针刺和艾灸均有长处,而艾灸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同时也表明了艾灸还可以作为针刺和医药的补充,在针药达不到效果的时候,利用艾灸可达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中医学以为,灸法是在腧穴处作用,利用经络的传输来调整身体内部器官作用的外疗方法。由于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科学,本文将对艾灸效应的机制及功能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灸法这块中华瑰宝。

1 艾灸效应的原理

1.1 温热效应

灸法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直观感受就是温热感。艾灸是通过艾绒燃烧时的温热刺激透达腧穴深部来发挥作用的。由皮表热度的变化,来刺激深层温感器,进而发挥全体的调整效果[2]。灸法的热度反应使得施灸位置的表皮和真皮充血,扩充微血管,增进血流和淋巴循环,缓解或清除平滑肌痉挛,增强皮肤组织的代谢能力,也可通过提高温度增强组织细胞的活性来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及溶解尿酸,从而增进炎症、血肿等病理产物分解、消除;另外还会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起到镇静、镇痛的作用。吕鹏等[3]在对艾灸温热作用的研究分析出该作用是艾灸生效的基础,艾灸温热作用能够提升局部组织的温度,加快血液循环,刺激神经末梢兴奋,改良细胞生长环境,以促进细胞再生,从而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平衡机体内环境。合理控制艾灸部位、温度、辐射范围等,有利于艾灸温作用疗效的发挥。柏文婕等[4]针对灸法温热作用医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实验,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运用艾灸疗法,对照组外用西药,通过对比两组的效果,治疗组在疼痛、最大行走距离、关节受限等指标的改善明显更优,这说明艾灸的温热作用能够平衡患者膝关节周围的韧带组织之前牵拉作用,进而发挥改善、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1.2 辐射效应

艾在燃烧时可以产生温度高达548~890℃,但艾叶在燃烧过程中不仅仅产生温热,还有红外辐射[5]。艾灸燃烧产生的光辐射和热辐射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随着光学技术的推进,灸法光辐射效应被察觉,就将灸法的功能提升到更高的程度。艾点燃后会生成一种辐射能量在0.8~5.6 μm范围内的红外光,这表明艾不仅包括远红外辐射,还包括近红外辐射,并且以后者为主,峰谱在1.5 μm左右[6]。依据理学知识,远红外线只对浅层身体有效果,通过能量传输,促进NO释放改善皮肤微循环[7];而近红外线具有波长短、能量强的特点,可直接透达深层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等组织,并依靠毛细血管扩散至全身各个位置,使人体容易接受。施灸时的红外辐射既能提高单元的吞食能力、增加血液流动、减少浮肿,又可以促进身体代谢、为自卫作用供给足够的功能,也可以活化欠能的生病单元,从而实现改善身体的抗毒和神经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的目的。

1.3 药化效应

艾的成分复杂,直接灸时其燃烧的生成物会吸附在表皮上,伴随着热量从皮肤渗入,达到治疗的效果,可用于治疗多种慢性病。研究表明,间接灸时艾绒及间隔药物(如姜、蒜、藕等)的药物作用,在隔物灸中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艾叶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渗透吸收作用,大量的挥发油存在于艾烟中,通过艾烟渗透人体,从而在体内产生药物作用。龚长平等[8]研究发现,艾烟能够杀毒、灭菌,从而起到抗衰老、消炎以及调节代谢和内分泌的作用,吸入低浓度艾烟可以对机体的多数器官或系统产生正面的作用,因此可将艾烟应用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惠鑫等[9]提出中低浓度的艾烟相对安全,毒副作用不明显,艾灸可通过呼吸和皮肤起到双重作用。

1.4 创伤效应

化脓灸除了热效应以外,还会在皮肤表面留下因损伤形成的创伤,即灸法所产生的无菌溃烂性炎症。古人通过艾灸治疗顽疾时多坚持深度灸至溃烂的水平,是因为实际治疗情况证明,灸疮溃烂能够提升效果并根治病痛,因此创伤是否溃烂决定治疗效果。浅层艾灸会给病人造成小范围灼烧或短时间疼痛,并感觉热量传输至深层,艾灸时间久后逐渐消失。但灸至溃烂水平,需提高艾灸深度及增量,小范围灼痛会更突出,并且之后在艾灸范围所造成的炎症性溃烂又会作用于腧穴。温婧等[10]研究指出透灸法的温通作用明显,能够直达脏腑组织深部,和缓扶助阳气、充分疏经通络,从而全面调节气血。灸疮溃烂并不像施灸时疼痛,其感知不明显,但溃烂后所形成的“天然疫苗”是可以关注的。它与生物疫苗不一致的是,艾灸的溃烂没有给予身体任何物质,而是向给予身体一组工作程序,包含了针对诸多无法判定的致病因素处理命令,从而指示身体制造出相应的“疫苗”来。

1.5 综合效应

艾灸点燃后,会同时生成温热效果、光学辐射和燃艾产物。其中,温热刺激的作用是最确切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温热有助于药物的吸收,使得艾灸的药化作用更好的发挥。经穴是施灸的重要位置,因此针灸的“综合效应”是由艾条对机体发生理化效果和联合经穴特别效果综合而生成的。灸法的药化效果和温热效果除了实施于部分皮肤及经穴,也穿过呼吸器官或温度感官作用于全身,是保障疗效的主要途径。而近年来对于灸法辐射作用的分析发现,灸法生成的近红外光可辐射到皮下的组织、血管和神经,并沿其走向传送并被吸纳,从而生成深入和远距离的光热作用,扩大了灸法的作用范畴,使其效果立体化,即其治疗效果不仅包括局部温热效应、药化效应,还包括了近距离的温热效用和远距离的红外光沿经络传输效用。这种作用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支撑了灸法的治疗效果。由此可知,灸法是由艾点燃后所生成的理化作用和中药因素,连同穴位的独特功能、脉络的特殊路径而生成的一种“综合效应”。

2 艾灸效应的功能

2.1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周俊梅[11]利用基因芯片技術和蛋白芯片技术来观察癌细胞中的免疫物质和炎症因素的表现做出的改变,并通过高通量方法分析出其效用信息通道和预估靶基因。研究指出灸法可以降低先期癌细胞发展几率和Toll样受体信息通道的上升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人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因子(MadCAM-1)等炎症因素也有概率加入其中。这些分析成果为灸法抑制癌细胞的应用给予理论支持和钻研基础。刘平等[12]研究观察表明,持续艾灸治疗可降低大鼠外周血中免疫细胞(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占CD4+T细胞的比重,这可能是艾烟调理了身体的抗病功能,同时还可加强了身体的抑瘤作用。白细胞作为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白细胞的减少,会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从而进一步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使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入侵,这样人体感染病毒的概率就会增加,因此维持一定白细胞数量对肿瘤患者十分重要。张黎丹等[13]在艾灸在抵抗肿瘤治疗中而导致白细胞数量下降的应用中发现,艾灸能有效治疗急性白细胞减少症。

2.2 改善血液循环

现代研究发现,循环系统是体内的运输系统,能够输送氧和营养供给,并排出代谢废物,实现对机体的调节。通过对健康人施灸后,红细胞聚集度降低,血液黏度下降,流速增快,从而减小了外周血管阻力,从而达到优化循环和代谢的目的。伍应芳[14]在临床上对头部穴位施灸,通过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液流速,对改善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明显。黄年平[15]发现头部穴位施压灸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液循环。王超等[16]通过研究表明艾灸可降低大鼠心肌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及信使RNA(mRNA),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张曼等[17]研究结果表明,艾灸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改善脑循环,扩张血管,增加动脉最大血流速度,从而改善大脑的缺血、缺氧等状况,进而提高大脑血液循环功能,这说明局部艾灸通过引发灸性感传,使经络气血通畅,纠正原有疾病,来治疗疾病。

2.3 抗炎调节免疫功能

赵怡坤等[18]认为艾灸具备抗炎免疫的作用,不但能够抑制炎性反应,还能加强抗炎免疫的表达。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皮肤不只是一种阻止外界物质侵入和防止体内水分、营养物质等丢失的物理屏障,也是一种免疫系统。在该免疫系统中,包含了郎罕细胞、T细胞、B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和各种细胞因子、神经肽、各种免疫蛋白等分子成分,从而在皮肤局部构成了特色免疫系统,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体系共同组成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NICS),实现免疫作用及其调节。由此启示:施灸局部皮肤免疫功能被激活可能是艾灸调节免疫低下和免疫紊乱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前面的神经免疫网络相互结合,形成艾灸-皮肤-神经免疫网络调节体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艾灸的免疫调节作用。张宝双[19]在研究艾灸联合抗生素对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作用时,将72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艾灸联合抗生素治疗的试验组和只用抗生素治疗的对照组,发现试验组的患者在右下腹施灸时,患者感觉热流传到痛区,疼痛骤减,肠鸣音亢进,肛门不断排气。许晓洲等[20]研究表明,艾灸能够有效地缓解疲劳,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大幅提升免疫功能。李梅[21]研究艾灸神阙穴对高脂血症有良好的调脂控炎的效应,能够降低血脂水平,而且能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人内皮素-1(ET-1)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由此可见,可以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使用艾灸来提高患者免疫力。

2.4 调节机体代谢

和蕊等[22]通过虚实辨证地研究不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接受艾灸治疗中心动脉压的变化发现艾灸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中心动脉压,对虚证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尤为明显。刘宏等[23]研究艾灸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的影响中指出,艾灸能够降低患者的脉搏波速度,调节动脉弹性,对虚症者疗效更明显,这说明艾灸通过温热作用,来达到提升局部组织的温度,减轻局部痉挛症状;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对血压双向调节的目的。

2.5 调节女性内分泌

沈洁等[24]在研究对绝经前后亚健康状态女性的肾俞穴施灸的影响,将患者分为使用艾条法艾灸组和每日服用维生素E软胶囊的对照组,结果发现艾灸肾俞穴后能够明显改善躯体状况、生活状况和情志状况,其中已绝经与未绝经患者生活状况均改善明显,而前者与后者的躯体状况和情志状况分别有显著改善。邓小霞[25]通过艾灸水泉穴配合针刺的疗法来治疗血寒型月经后期,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候,改善血清性激素水平,促进排卵。由此可见艾灸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稳定激素水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诸多学者对艾灸效应原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功能也不断被挖掘,为艾灸效应作用机制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反过来推动祖国医学的发展。现阶段关于艾灸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艾灸效应的应用上,艾灸效应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均有不错的效果,帮助更多的患者早日康复。

但是笔者认为在艾灸效应的研究上仍存在以下两点不足:①对艾灸效应效果强度的研究上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及指标值,无法判断艾灸对治疗疾病疗效的明显程度;②艾灸效应与其他同类产品的作用效果对比上的研究少之又少,并不能说明艾灸在该领域具有特别的优势。之后在艾灸效应的研究中应该以上述两点不足为方向,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定量分析研究,弥补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五)[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 王玲玲.艾灸的特点及温通效应[J].中国针灸,2011,31(10):865-868.

[3] 吕鹏,张承舜,尹海燕,等.艾灸温热刺激的研究现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1):95-98.

[4] 柏文婕,邹卓诚.艾灸温通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2):397-400.

[5] Hongyong Deng,Xueyong Shen. The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ancient theory and modern research [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9(12):1155.

[6] 白耀辉,林文任.艾灸与温热刺激关系的探讨[J].针灸学报,1991,7(4):10-11.

[7] Park JH, Lee S,Du H. Far-infrared radiation acutely increases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by increasing Ca2+ mobilization and Ca2+ 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t serine 1179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3,436(4):601-606.

[8] 龚长平,吴子建,何璐,等.艾烟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53-56.

[9] 惠鑫,黄畅,王昊,等.艾烟在艾灸中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J].世界中医药,2017,12(9):2246-2251.

[10] 温婧,高崚,王孟雨,等.透灸法临床应用心得[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2):363-365.

[11] 周俊梅.艾灸对不同肿瘤模型的抑瘤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5:59.

[12] 刘平,潘秀颉,韩丽,等.长期艾烟干预对Wistar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 CD25+ Treg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2):145-148.

[13] 张黎丹,杨红.选择性穴位艾灸在抗肿瘤治疗中导致白细胞减少症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5):117-119.

[14] 伍应芳.艾灸头部穴位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6,8(4):182-184.

[15] 黄年平,黄信全,付楝,等.银杏活脑胶囊联合艾灸头部穴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9):1177-1179.

[16] 王超,刘薇薇,黄洁,等.不同艾灸预处理时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中HIF-1α、Bcl-2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7,45(4):70-74.

[17] 张曼,胡修强,赵永华,等.杨骏教授临床灸法经验撷英[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1):855-857.

[18] 赵怡坤,朱田田,赵中亭,等.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功能调节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 24(6):132-133.

[19] 张宝双.艾灸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7):2261-2262.

[20] 许晓洲,祝永福,夏黎明.艾灸治疗脾肾亏虚型癌因性疲乏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5):712-715.

[21] 李梅.艾灸神闕穴对高脂血症小鼠调脂控炎的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22] 和蕊,刘宏,王慧芳,等.艾灸对虚实辨证不同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33(6):2678-2681.

[23] 刘宏,和蕊,罗智,等.艾灸疗法对高血压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8,13(2):456-459.

[24] 沈洁,艾炳蔚,沈梅红.温和灸肾俞穴对绝经前后女性亚健康状态的干预[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6):532-535.

[25] 邓小霞.艾灸水泉穴配合针刺治疗血寒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

(收稿日期:2018-10-02 本文编辑:苏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