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何以可能

2019-05-28杨梅

克拉玛依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进理论课话语

摘 要: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有效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创新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思想政治课话语体系的创新,一方面要以当代大学生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特征为依据,增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表达方式的契合度、关切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增强对新思想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要以十九大报告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呈现出的新特征为蓝本,将十九大精神充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三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D61;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1.08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杨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何以可能[J].克拉玛依学刊,2019(1)47-53.

2018年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提出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大力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写好‘奋进之笔,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1]3-5的总体要求。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师生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认同,对中国制度的政治认同,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认同,牢牢掌握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一、思政课现存的话语困境——思政课话语创新的迫切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已经完成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层面的介绍,当前的“三进”工作主要在于“进头脑”,对新思想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变意识形态话语为教育话语,变教材话语为教学话语,变理论话语为实践话语,让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想去听,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信”进而发展为“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的。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话语契合度是交流双方有效沟通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再好的思想必须通过教学语言传达,才能实现情感共鸣和行为遵守。但当前仍然存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与大学生的话语表达不相吻合情况,降低了课程认可度与获得感。所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是增强对新思想认同感的迫切之举。

(一)“照本宣科”的传统式话语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的话语表达方式是一个陈旧的“诟病”,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灌输理论”存在误解。灌输不是单方面的“你说我听”,更不是生塞硬灌、空洞说教的方式,而是双方良性互动,接受正确理论的方法。在追求自由和个性的新时代,灌输的方法应该更加隐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灌输”。其次是用政治宣讲的语言代替了教学语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很多人认为是政治宣讲课、“洗脑”的课,教师用整齐划一的生硬套路向学生宣传一些枯燥深奥的政治理论,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较强的政治认同和对现实的关照,自然不能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目标。

(二)“三脱离”的话语困境

“三脱离”即脱离学生,脱离现实,脱离时代。部分教学存在脱离学生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体系,没有了解到学生话语体系的转变和更深层的实际需求,所以不能有效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9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教师用平铺直叙的话语,用早已进入历史博物馆的例子,是不能将深刻的理论转换为强大的物质力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先说服自己才能说服和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教师不能对其进行鞭辟入里、令人信服的解读,反而会让学生感觉“乏力无味”。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也有创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用讨论式、翻转式、问题式的方式进行教学略有成效,但改善情况仍不明显,关键还是在于老师的话语与学生的话语没有高度契合,没有满足学生的精神诉求,使得课堂上讲述的主体意识形态话语与学生时代性凸显的话语表达相背离,不能够深入人心,进入头脑。而有的教师完全脱离教材,自说自话,将系统的教材内容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的老师容易将“话语契合”理解为“迎合学生”,使用过多的网络热词和娱乐化的教学方式,甚至插科打诨,使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虚度时光,脱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严肃性,造成教学无力感,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作用。这些问题都要在正确的转变和创新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二、当代大学生话语机制的转變及新特点——思政课话语创新的必要性

人是语言的动物,是通过语言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话语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双方的话语机制是否相契合,关系到双方的互动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大学生话语机制的变化及其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整个话语机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分析其变化及特征,以此为依据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目标的实现。完整的话语机制则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话语场域,即话语的整个空间和环境,二是话语表达,包括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和话语结构,三是话语意识形态,主要指显性话语表达背后隐匿的意识形态图式。大学生话语机制的变化主要呈现为以下三方面:

1.话语场域的扩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极大提高,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频繁,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地“引进来”与“走出去”,解放思想的同时也解放了话语权,拓宽了话语空间。网络虚拟空间成为人们交流的另一个新的话语场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网络社交技术的广泛使用,自媒体时代兴起,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更多选择网络进行交流,在网络上更自由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因此,网络交流方式也成为研究大学生话语表达的一个新窗口。

2.话语表达方式呈现出新特点

当代大学生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遭遇“元叙述”危机,对一些宏大叙事和权威的理论持怀疑态度,自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不认同。随着网络交流的普遍化,他们的话语表达也独具特色。大学生的话语表达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戏谑化。从“心灵砒霜”到“土味文化”,将很多名人、名言加以修改用于日常话语表达,这类话语表达中都不乏神转折或另喻意,在互联网上很快传播开来,受到热捧。“土味文化”不仅简洁大方,更能抓住青年的心,在交际圈中广为流传。旧词新用的“语言游戏”在当代大学生中屡试不爽,突显当代青年简洁明了和幽默风趣的話语表达方式,也反映出当代青年直抒胸臆的洒脱和对现实中的条条框框和规则的反抗,越是土味儿,越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表现出“真情不装”的心理。

大学生话语表达视觉化。从“表情包”到“斗图”,在手机创作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成为图示语言的原创者,从腾讯的“黄脸表情”到大众自创的表情包,一些名人或者“网红”都被人们“玩坏了”。每个表情包都是情绪放大器,它凭借直观的图像和诙谐的画风,使得人们在线上交流中能够更直观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显得生动而引人发笑,在网络交流中频繁使用,深受喜爱。

大学生话语表达娱乐化。从“垮掉的一代”到“佛系少年”,这类话语体现了当代青年遇事冷静和处变不惊的态度与特立独行的风格,“标签少年”也使青年一代自嘲自黑,甚至乐此不疲,恰恰体现了青年的自娱自乐精神和更加健全乐观的心智。

3.开阔的话语空间和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背后反映出当代青年意识和心理的变化

在这些显性话语表达的背后,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社会愿景的变化。了解大学生话语表达的特点,探究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图式,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亲和力。

首先,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表达意愿增强。市场经济带来“自由、平等、竞争”的现代性精神,个体的独立性与唯一性彰显,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不再是被集体所淹没的附属品。在自媒体时代,人人在一定空间和程度上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网络空间极大地便利了话语表达,所以自我表达与发声的意愿更加强烈。青年人是现代性意识的主要代表,他们彰显自我,张扬个性,以与众不同为傲,不怯于表露自己。

其次,对“生活世界”更为关注,日常表达更生活化、娱乐化,反映出当代青年追求生活享受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倾向性明显。生活世界是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化的世界、科学世界而言的,更强调个人的日常、交往与消费,每个人都关切私人的生活和利益。在网络时代更多人选择用自媒体记录自己的生活与感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有用的信息,如“明星、旅游、购物、美妆”等话题大受热捧,大学生“兼职、联谊、活动信息”等又成为另一个独特的具有生活化的话语圈,反映了大学生话语表达的日常生活化、世俗化,追求现实的享乐,以从中得到满足与解放。

(二)大学生话语机制的转变隐藏意识形态危机,加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

当代大学生话语机制的变化及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图式,也有消极的部分和隐藏的危机,给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利有效的开展带来新挑战。要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就要直面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

第一,娱乐扩大化,出现“去政治化”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处于价值多元和解构主义盛行的时代,价值一元论被解构为追求“开放、平等、繁荣”的异质多元。语言游戏代替了元叙述,话语表达方式变化的背后,也反映出青年意识形态的危机。对于权威的淡化和元叙述的怀疑,使得反叛心理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降低,对政府失去公信力,造成“去政治化”现象。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网民话语空间扩大,话语表达更加自由,也出现言论不当的问题。许多青年沉迷网络世界,热衷于追星和时尚,表现出过度娱乐化。对待一些严肃的问题态度不严谨,如戏谑民族英雄,调侃优秀传统文化等,呈现出一种负面的话语,反映出大众精神危机,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第二,“原子式”个人意识凸显,出现“去公共化”的现象。由于强调“生活世界”,导致公众生活隐退,公共意识弱化,许多大学生不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和他人的福祉,脱离集体,片面的追求自我满足,走向“边缘化”,社会关系的全面性出现问题,集体观念弱化,导致“原子式”个人的孤立和冷漠,这是对传统的集体主义的冲击。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生活方式与话语表达方式都可能分散大学生的精力,使之变得浮躁,在这样的状态下,更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树立“共同体”思想和共产主义信念。

第三,“元叙述”危机产生和“亚文化”群体出现。根据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的观点来看,当代青年对一些不可怀疑、无须论证的基础性叙述产生怀疑,不再禁锢于原有的权威观念之下了,而被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所取代,使话语表达出现“异质标准”,即多元化,这就是“元叙述”危机。[3]232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权威叙述之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识,对一些古板老套的语言感到厌倦和排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降低,形成一个个“亚文化群体”,有自己的一套话语和意识。

把握流行于当代大学生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建构教育中合理的认知和接受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与大学生交心和“无障碍”沟通,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头脑”“进心灵”。现在凡是广受学生喜爱和热捧的课堂,都有契合当代大学生话语表达方式的特征,可见这类寓意深远又不乏活泼感的授课方式深受青年的喜爱。将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结合,既不乏理论知识和价值引导,又能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为蓝本——思政课话语创新的可能性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意识形态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2]98,意识形态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是使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认可,从而实现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的目的。意识形态属于隐性的思想范畴,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显性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意识形态的话语”的建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和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有效消解了当代大众的心理图示悖论。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话语表达方式发生变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和模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构建有中國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高度重视,提出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例,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与构建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呈现出日常叙事的特征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这一概念以日常化的叙事方式获得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朗朗上口的口号,名为“中国梦,我的梦”的各种宣传和活动也继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掀起一股梦想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4]36它不仅关照每一个人的现实与对未来的期望,符合了现代人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诉求,也凝聚了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每个人的梦构成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又事关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美好生活”也有异曲同工之效,用日常化的叙事方式有效的表达和宣传了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4]4总书记用平实的话语表达出广大人民最关切的问题和期盼,强调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有“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5]47,直截了当地说出了问题的本质,说出了人民的心声,这些话语不仅没有降低报告的庄严性,反而引起人民群众空前热烈的反响,极具说服力。这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世俗化需求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也体现了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付出的努力与昂扬的精神,实现了凡俗追求和超越理想之间的统一。

(二)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特征

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现了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与高度凝练,也体现了中国话语体系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现实关怀。随着改革开放提倡思想解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范畴中更多地强调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明、民主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性的新概念,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极大地提高,能够表达中国观点,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特色,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不仅有利于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彰显了大国担当和大国情怀,有利于凝聚中国人民的心,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契合了当代大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善于表达自我的特征。

(三)青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的关注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到了青年,立足于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青年成长成才做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论断和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一段对青年的寄语如是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70习近平总书记表达出对青年人的成长赋予了热切的期盼,认为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强调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鼓励青年勇作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对青年的成长给予很大的关心,使青年感到欣喜,给予青年信心、勇气和正确的价值引导。这种正强化激励,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对自身的价值认同,使责任感和奋斗心这类要求深入人心,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增强对新思想的认同感。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能有效促进意识形态转化为政治认同和行为习惯,同样,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能有效促进思政课的理论有效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遵守。所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创新为蓝本,契合大学生话语表达模式,贴近大学生的情感诉求。

四、提高思政课的话语契合度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教学内容必须通过话语表达传授给学生,教学目标也只有运用了正确的话语表达方式才可能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创新自己的教学话语体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诉求,才能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调动双方的情绪,推进教学内容的互动,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不只要求表面上的话语新奇,关键要真正找准需求点,抓牢需求链,对症下药,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获得感,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学生们期待的一门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在体现娱乐性的同时更要强调思想的价值,在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的同时更加突显学习内容的學术性,在保障学生话语表达权的同时要坚守教师的话语主导权,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要正面引导价值取向。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一)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与理论讲解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包含一定的娱乐性因素,才能够契合学生话语表达方式,但娱乐性的话语也要“有理有利有节”的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在学生心目中古板严肃的形象,偶尔使用几个网络热词和流行话语,能够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但要注意使用的时候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有理即使用流行话语时,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使用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有利即使用流行话语时要坚持对课堂教学有利的原则,使之为教学服务;有节即不能过度使用类似的话语,充斥整个课堂,降低课堂学术性和内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现实的个体生活及其物质生活实践作为解读人和历史的起点,这同样适用于教学话语内容的起点。教学要从日常生活出发,结合现实,实现教学话语日常化叙事,契合大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追求,也要实现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例如课堂中对生活现象和时政热点的分析,要体现出对这个时代的深入认知,鞭辟入里的剖析社会现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又增强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对政治问题的关心,消解“去中心化”和“去公共化”的危机。

(二)要协调好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内容的学术性之间的关系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如今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然而更多的教学手段仍趋于表面化,未能发挥良好的效果。第一种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多媒体和网络运用到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丰富的表现形式契合大学生话语表达视觉化的特征,但是也存在某些教学过于依赖多媒体,形式高于内容,或者使用网上千篇一律的课件,毫无新意。第二种是网上慕课。慕课虽然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时空距离,方便学生学习,但如果学习时间过于碎片化也不利于学生建构起严密的学科逻辑。慕课的内容有限且师生缺乏面对面交流,也会造成答疑解惑的滞后性。所以教师要明确网络和多媒体只是辅助工具,教书育人才是核心。第三种是丰富多样的课堂展示活动。这类课堂展示活动虽然增强了大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多样的形式可能弱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走马观花,没有落到实处。主要表现为实践时间短,实践内容粗浅不系统,实践参与不充分等问题。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成功宣讲为例,探讨如何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根据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话语表达多样化的情况,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时,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大学生来宣讲新思想,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不仅宣讲人能够深入理解十九大思想,宣传对象也能更好地接受十九大的思想。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学生们将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编写成潮流歌曲,自编自导的歌曲《青春不一Young》,用时尚潮流的歌曲形式,传唱十九大精神,演绎学子心中不一样的青春梦想。[6]用这样有创意的方式,把十九大精神唱出来、跳出来。通过这样新颖的形式,让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主动学习了十九大精神,也提高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鼓励大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十九大,宣讲十九大,真正到实践生活中去宣讲和践行,才能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进心灵。这也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实践形式。

(三)学生话语表达权与教师的话语主导权并重

只有在捍卫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的话语主导权的前提下,保障学生的话语表达权,才能有效消解当代大学生盲目的个人意识与“去中心化”的危机。大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主张和思想是民主、平等意识的体现,但是大学生过度关注生活世界和娱乐化又会造成“去中心化”,对于国家事务,政治生活漠不关心,两者之间形成悖论,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引领是解决悖论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课堂是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主阵地。而且大学生的三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多元化的思潮认知不完全清晰,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话语权。

(四)处理好宏大叙事与碎片化的关系

宏大叙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中的应有之义,一旦缺少宏大叙事,就会使教学碎片化,缺乏严密的整体逻辑。而在现代性境遇下,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形成的悖论,碎片化的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娱乐化、物化的消费主义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生活碎片化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减少碎片化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构建理论完全合理性,以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历史线索为主线,才能构建整个学科的学术合理性,理论才能彻底,才能说服人,要警惕解构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消解,掌好意识形态的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摘编)[J].思想教育研究,2018(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夏基松.简明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领航新征程,青春不一Young——大学生用歌曲传唱十九大精神[EB/OL].http://news.jschina.com.cn / zt2017 / xue19da / yw / 201711/t20171117_1197231. shtml,2017-11-17.

猜你喜欢

三进理论课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棋乐
藏垢纳污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