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智慧党建模式下流动党员的管理

2019-05-28郑玉波

互联网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组织生活流动党组织

□ 文 郑玉波 彭 景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建信息化工作,多次强调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中,深刻指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21号)等文件明确指出创新党员管理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提高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一、传统模式流动党员管理的难点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其中不乏共产党员的流动,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外出流动党员也将保持逐年增多的趋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亟待加强。通过对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的深度调研,了解到目前流动党员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来去难掌握。由于流动党员工作、学习地点变化大、流动性强、联系方式变化频繁导致流出地党支部难以掌握流出党员的行踪。所在地的党组织只能依靠流动党员自行到组织报到才能掌握该党员情况,而多数流动党员因未到流入地党组织提出流动党员挂靠申请,导致流入地党组织对管辖区域内的流动党员数量及流动党员情况无从知晓。

2)管理难落实。基层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过程中对流动党员只能采取“你来我就管”的被动管理模式。部分党员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并在自我发展中逐渐淡化了联系组织、靠近组织的意识,享受党员的身份,却不愿意履行义务,甚至选择隐藏身份,加大了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阻碍。

3)教育难适应。任何组织形式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离不开持续的学习教育活动。但是由于流动党员分散性、流动性大,组织教育活动不易,部分流动党员缺乏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的意识,思想政治素养均有待提升,传统的集中教育模式因时间、地点的限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流动党员的教育需求。

4)活动难开展。流动党员四处分散,流动性大,从业种类多,情况复杂,许多党员想过组织生活而又无处过组织生活。且传统模式下党组织活动内容、形式过于僵化单一,党组织活动在线下开展,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难免和工作时间冲突,请假会误工误时影响个人收入,因此流动党员都不愿意参加,导致党组织活动难以开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5)作用难发挥。由于流动党员思想意识、文化素养不足,在长期我行我素的过程中,对党组织生活失去了参与兴趣,在党组织生活中无法发挥自我价值,在工作中遗忘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难以切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建立互联网模式下的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的“五难”,建议坚持属地就近管理的原则,制定重视教育、强化管理、提供保障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不断理顺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并制定相关办法,为流动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1)重视教育:党支部应充分认识到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接纳属地内流动党员,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党性教育,建立教育培训制度,组织流动党员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制度。对于有特殊情况不能到场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的流动党员,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微信语音、视频和图片等功能,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意识和组织意识。

2)强化管理: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党员的主观意愿,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对长期在外的流动党员可线上查找和联系所在地党组织,通过党员固定的党员身份卡(或把党员信息绑定到身份证)到流动地直接结转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对于临时或短期外出的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外出线上登记、定期汇报、网上参与组织生活等制度,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账,负责了解外出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状况,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对流动党员不良思想倾向及时予以引导纠正。

3)提供保障:基层党组织应以现代技术为引导,强化党性观念,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加入网络党组织平台,扩大党组织的服务覆盖范围。通过平台的个人事项和互动交流版块,党组织可实现主动关心流动党员,了解他们的现状和困难,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流动党员管理功能模块设计方法

为更好地解决流动党员来去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结合以上互联网模式下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和办法,建议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开发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计划开发党组织地图、组织关系转接、组织生活、党员教育、党员服务、个人事项、互动交流共7个模块来实现。

党组织地图:基于全国党员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结合GIS地图工具将党组织的信息在地图上展示,流动党员可在党组织地图模块中查找就近所属的基层党组织,并在线上申请组织关系转接事宜。基层党组织接收到流动党员的挂靠申请后,根据全国党员信息系统中该党员的情况进行审核,批准或驳回该党员的挂靠申请。

组织关系转接:流动党员需要将组织关系转接时,可通过流动管理子系统的组织关系转接模块来实现如图1所示。党员先在线上向所在党支部提出组织关系转接申请,所在党支部审核通过后,流转到上一级党委(党工委)开具相关组织关系转接文件,根据流入地党支部与流出地党支部是否属于同一党委开具不同形式的转接文件。流出地党委审批完成后组织关系转接流程流转到流入地的党委(党工委)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转入流入地党支部完成组织关系转接的全过程。

组织生活:结合流动党员工作生活实际,灵活运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政治生日等组织活动,流动党员可通过线下参与或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参加组织生活。

党员教育: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流动党员在网络空间集中起来,依托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的党员教育模块可以方便快捷的将各类党员学习资料、政策宣讲、文件传达、在线党课等信息一对一的传送给流动党员;同时基层党支部可将流动党员的学习参与度、教育进展情况等进行统计,方便流动党员教育的管理和后续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

党员服务: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加党员先锋行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树立共产党员良好形象。考虑到流动党员在外的情感需求,在个人事项模块中开设亲情视频通话窗口,免费为流动党员与留守儿童、妇女、空巢老人之间提供亲情视频通话服务,让流动党员及家属亲身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让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更加安心。

图1 流动党员审批流程图

个人事项:开设党费缴纳窗口,利用网络支付为流动党员的党费缴纳提供便利。开设我的家乡窗口,定期智能推送流动党员家乡的经济发展信息、务工招聘信息,让流动党员了解家乡变化,为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就业及时提供最新讯息。

互动交流:该模块可方便党员和党组织间、党员和党员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提升组织活力,优化党内生活氛围,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智慧党建平台的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为党员就近找组织、组织关系转入/转出、开展组织生活、参加党员教育、发挥党员作用、办理个人事项、实现互动交流等提供便利。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搭建智慧党建云平台,依托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的党员数据,构建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开展线上教育融合模式、深化服务激发党员动力,实现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服务的全过程监管,提高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四、基于智慧党建平台搭建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

图2 技术架构图

智慧党建采用“五横三纵”的技术架构,“五横”从下至上依次建设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数据服务、应用服务、展现服务等五大服务能力,“三纵”从左至右依次构建运维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依托智慧党建平台搭建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的应用,具体逻辑架构图如图2所示。

智慧党建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党的建设工作,给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带来新的面貌。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依托智慧党建平台进行开发和建设,把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服务的物理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驱动关于党建理念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思考。

五、结语

基于智慧党建平台的流动党员管理系统以全国党员信息系统的党员数据为基础,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重视流动党员教育、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提供服务保障为落脚点,由党委组织部门主导建立健全、科学、高效、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彻底解决流动党员来去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管理难点。

基于智慧党建平台的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依托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可为相关部门后续建设流动党员管理系统提供一些思路。■

猜你喜欢

组织生活流动党组织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流动的画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牡丹江市坚持‘一化四制’,推动组织生活落细落实”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