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定市高校“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疏导对策研究

2019-05-27周轩郑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大学生

周轩 郑伟

摘 要:文章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简单介绍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管理现状,试图探索我市高校“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疏导策略,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疏导的队伍机构;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尊重舆情主体,畅通其诉求表达渠道和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等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网络舆情;大学生;疏导策略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是社情民意的综合反映,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所反映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政府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大学生网民是“互联网+”时代舆情的一个重要发展推动力,当前各大高校应把互联网舆情的宣传和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形式,对高校师生进行疏导,以确保网络舆情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高校互联网舆情疏导对策研究对于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对于高校互联网宣传工作,高校的管理工作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一)舆情传播的扩散性和突发性

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4G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在高校学生的普及应用,大学生可以熟练运用微信、微博、QQ、博客等网络交流平台发表观点和意见,进行互动和评论。互联网本身就有使用便捷,快速传播的特点,因此,反响强烈的校园舆论一旦生成,在短时间内就被极大发酵,迅速传播,呈现出一种爆炸式的蝴蝶效应。引发网络舆情的热点往往是不可预知的,可能是国内或者国际大事,可能是当今社会热点,可能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也可能是校园内发生的焦点事件,一旦引发关注,学生会迅速跟风、浏览围观、跟帖评论,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讨论,引起共鸣,形成热门话题,甚至掀起舆情热浪和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舆情传播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大学生年龄较轻,思维较活跃,知识水平偏高,且充满雄心壮志,关注当今实时动态,热衷于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存在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太成熟,遇事冲动等特点,不能有效区分社会各种舆情的真伪,如果不能正确引导高校舆情,学生的思想就会出现偏差,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可以熟练运用各种网络载体,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可以迅速发现并挖掘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话题,他们会很快聚集,跟贴评论,情绪化地发表意见。由于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还很薄弱,不能有效区分网络言论的不实信息,一旦跟风的信息不实,虚假的信息就会掩盖事实的真相,甚至引发群发性的舆论危机。

(三)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互联网具有高度自由的虚拟性和很强的隐匿性,当代大学生善于利用QQ、贴吧、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平台关注网络热点问题,传播事件,表达观点,发泄情绪。形成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当今时事政治、市井趣闻、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凡是能够引发学生兴奋点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一个舆情话题,并不断延伸至他们感兴趣的任何层面,并通过各种网络载体扩散和传播,因此高校舆情分布具有很强的辐射性。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跟风评论和扩散消息时,忽略了理性的自我判断,导致具有较强煽动性和影响力的情绪化的言论,引发负面情绪的群体盲从,从而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管理现状

(一)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舆情引导理念陈旧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管理工作责任主体不明确,学校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总之,我市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的监管还处于浅层次、低效率的监督引导状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对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的運用越来越娴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泄情绪,表达心声,这实际上加大了舆情疏导的难度。在网络舆情爆发时,我市部分高校往往采取围、堵、删的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方式,这种“简单”“粗暴”的监管方式不但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情绪,造成更大的冲突。

(二)网络舆情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专业化网络舆情引导力量缺乏

目前我市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化网络舆情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专业化网络舆情引导力量缺乏。对网络舆情监测的人员配备上,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资金和技术投入明显不足。且网络舆情监管人员管理机制僵化,采用单一的垂直管理方式,致使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时,不能采取有效及时的应对措施,应对舆情危机反应迟缓,效率低下。高校网络舆情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未能熟练掌握网络新技术,且普遍缺乏网络舆情引导、疏导能力的培训演练,一旦在处理复杂或突发舆情事件时,不知所措,延误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期。

(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不完善

我市大部分高校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不完善,致使不能在舆情尚未发生前就进行及时的控制与疏导,只有在舆情爆发后才被动处理,未能及时定位和追踪网络信息,不能对收集到的舆论资料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并发现舆情尚未发酵的问题,不能对即将发生的问题进行准确预警。而完整有效的应急预案,能够帮助高校舆情工作人员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采取有效及时的应对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快的反应,把舆情危机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点。

三、我市高校“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疏导对策研究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网络舆情疏导方面的引领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理性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另外,高校思政教师要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时代网络舆情及其发展规律,并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的网络平台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网络平台的宣传作用,有目的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网络观念施加正面影响,完善并提高我市高校网络舆情的疏导工作。

(二)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疏导的队伍机构

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微博、微信、QQ、贴吧、论坛等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增强,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表观点,发泄情绪,因此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完整的校园网络舆情疏导队伍应包括网络舆情疏导的专职人员,教辅人员,优秀学生干部,网络意见领袖等。而现阶段,我市高校专业的网络疏导人员还比较缺乏,大多数由学校宣传部和学院辅导员兼任。一旦网络舆情爆发,这些人员因缺乏专业知识而手足无措,延误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期。因此,我市高校要花重金聘请精通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加入网络舆情引导的队伍中来,并加大网络舆情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变专职少,兼职多的队伍结构,并对校园网络舆情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学习交流网络舆情处置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网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意识强,专业水平高,擅长网络新技术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互联网是一种具有极强隐匿性的虚拟空间,青年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由于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看待问题比较片面,缺乏理性分析,容易产生偏激性的非理性的想法。因此,高校应注意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加强学生互联网道德宣传教育,使“网络精神文明”观念深入大学生心中,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责任感,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的良好习惯,最终形成健康的网络舆情氛围。其次,要加强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养成遵守国家网络法律的习惯,使他们形成科学、理性、文明上网的自觉性。再次,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应组织学生干部,舆情领袖等开展网络舆情研判活动,提高他们的信息真伪辨别能力,抵制有负面影响的网上垃圾信息的侵袭,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尊重舆情主体,畅通其诉求表达渠道

青年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因此在舆情疏导工作中,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爱护学生,重视学生的正当需求和权益。要做到尊重学生,承认他们的个体差异,体谅和理解学生,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网络舆情疏导工作。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接受舆情教育的情感愿望。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往往是学生群体存在着不满激进情绪且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通畅从而求助于互联网宣泄情绪,而高校对学生不满情绪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当,就会造成舆情危机的爆发。所以我们要建立畅通的舆情表达渠道,建立互动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日常沟通,及时获悉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积极疏导化解学生的激进情绪,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舆情危机的产生。

(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

高校要成立专门监测网络舆情的组织,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根据舆情内容进行分析,研判和预测,了解网络舆情传播的趋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高校应加大网络舆情技术力量的投入,提高硬件设备质量,升级监测软件,实现程序监控和人工监控相结合,把网络舆情监测常态化。

高校应按照突发事件处理办法,制定完备的网络舆情爆发的应急预案和措施,保证在危机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在处理危机事件时,高校部门之间应统一协调,密切配合,主动发布事实消息,疏导学生情绪,引导舆情方向。将舆情危机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事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仔细梳理危机处理中的不足,为处理下一次的舆情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四、结语

互联网已被国际社会视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媒体形式,为广大民众自由表达观点、意见和相互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而大学生网民在互联网舆情产生和传播载体的应用中均居首位。网络舆情的新情况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提出了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管理现状,并构建了我市高校网络舆情的疏导策略,以确保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维护高校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于翔,许冰沁,王倩雯.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及工作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9).

[2] 詹剑锋.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J].学术探讨,2016(9).

[3] 周瑛.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保定市社科联立项课题 “ 保定市高校‘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疏导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题编号:2018067)。

作者简介:周轩,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