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青年择业就业问题的启示

2019-05-27阮美辰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4期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

摘 要: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当代青年的择业就业问题有着重要启示:要认识到青年步入社会的首要责任就是要认真的权衡自己的职业选择,他们在作出职业选择时是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但他们择业就业的主要指针应当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并应当深信其职业的基础的思想。这些对指导当代大学生科学理性地择业就业,指导家庭、社会、国家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青年;择业就业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放缓,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压力不断增加,面对2018年的‘裁员潮”和纷至沓来的毁约新闻,当代青年应当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就业?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那里得到一些启示。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是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就的德语作文。这篇文章较为集中地展示了青年马克思的理性择业观,也充分呈现出他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色彩。面对毕业后应该从事何种职业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和他的同学们,还是当代的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们,大家应该都曾深思熟虑过。但最终的抉择是否与最初的目标一致呢?就业的岗位是否符合预期的标准呢?工作过程中又是否能不忘初心呢?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一、你选择职业还是职业选择了你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当然到了妇女撑起半边天的当代,无论男女都需要谨慎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因为“这些职业能够使具有合适才干的人幸福,但是也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而贸然从事的人毁灭”。一份合适的职业的重要性当然毋庸置疑。那么看似是青年们决定从事的职业,真的是百分百出自个人意志吗?究竟是人主动选择了职业还是职业选择了它的从业人员?

其实青年人的择业就业正是其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包括青年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就业市场、目标岗位、工作性质等,同时也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并将自身放置于这个市场之中,岗位之上,最终通过工作实践,将个人能力的发挥与社会需要联结起来,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完美结合。但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认为,因为人必定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那么青年在做出职业选择时,“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择业就业并不仅仅关乎青年们的主观因素,同样不能忽视的还有现实的客观因素。对于职业的选择,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将自身的主体意识作为选择的唯一标准,还必须考虑到家庭需要、社会环境、国际背景等诸多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本文中将主体概括为青年而非大学毕业生的缘故。必须注意到的是,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21世纪由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但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年满(甚至未满)16周岁的青年人在结束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出于种种原因选择工作而非求学。这一群体主要集中在偏远农村,但在近来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活跃,也有着向大城市蔓延的迹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分青年人由于三观发育不健全,在择业就业时不能理性地对待自己的选择和工作,往往屈从于能力的限制和金钱的诱惑。因此对当代青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择业就业而言,还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择业就业环境。

反之亦然,当国家和社会从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多方面创造出良好条件后,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在择业就业时秉持良好的态度,慎重做出选择。那么青年人应该朝着什么目标,把握何种标准来选择职业呢?马克思很早就给出了答案。

二、青年应该如何选择职业

首先,我们面对的问题是,青年人是否一定要择业就业呢?目前国际国内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国际上“NEET”族比例不断上升,国内不就业或者慢就业的毕业生占比也有明显增长。面对择业就业问题,有一些年轻人选择了逃避或者暂时回避。马克思认为,人若要让自己变得高尚,就必须在社会中选择一个最适合他,最能让自己和社会都变得高尚的地位,这个地位就是职业。人比动植物更优越之处就在于此。“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責任。”对青年人来说,认清自己的责任,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前文中说到,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会受到宏观微观层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但就选择本身而言,这是一个现实的、独立的、个性化的选择。这就对青年们提出了要求。

第一,青年们应当树立清晰的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希望给予所有职业以平等的尊重,但在现实中,正因为未达成这个目标才会有如此希望。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青年人应当清醒而自信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倾听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来做出选择。同时,依据2015年修订版的《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目前有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青年在择业求职的过程中,需清楚地了解相关职业信息,学习职业技能,取得资格认定,以达到相应的职业标准。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青年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也有所推迟,那么在此期间,家庭、学校、社会与国家也应从多方面入手指导青年进行合理规划。

第二,青年们应当理性考虑,不为虚荣、名利、欲念、幻想所蒙蔽。因为,当代青年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当代青年在择业就业观上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的宏观供求矛盾,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中观供求矛盾,专业、学历、性别带来的微观供求矛盾等,使得青年在求职过程中滋生出就业信心下降、职业发展理想丧失等问题。此外,青年在择业就业问题上也表现出不同程度功利化的倾向,以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为主要标准。但是虚荣和幻想并不足以让人长期沉迷,虚幻的泡沫被戳破以后,青年们必须面对在工作中热情丧失,精神懈怠,愿望得不到满足,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自己。接下来是亡羊补牢还是自欺欺人,就又是一番选择了。

那么,为了避免陷入泥淖,青年们在择业就业时应遵循何种标准呢?

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明确回答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两种利益并不沖突,“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随着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现如今的绝大多数青年人来说,工作和职业已经不单单是生存的手段了,更多的是一份寻求他人尊重和认同的“事业”。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工作是高尚的,自豪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青年人一旦坚定了这个方向,其他的标准就能较容易地达到了。这就是说“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的职业,一种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最终不过都是使人类幸福、自身完美的手段罢了。17岁的马克思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价值与人类价值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每一位青年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

三、就业中应秉持何种态度

“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思考,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经过如此慎重的抉择之后,每个人的职业是否就无法变更了呢?显然不是。人人在就业中都要受到种种内外条件的制约,马克思就谈到了体质与能力两种因素。如果我们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体质和能力,而选择了自以为能够胜任且经过理性考虑的职业,往后在力有不逮,或者为了完成任务而牺牲自我的时候,难道不会自愧无能,甚至怀疑自我吗?因而在就业以后,青年人仍然需要保持理性考虑,

既然我们选择的是“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就更应当“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它“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自己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劳动者,必定是坚守岗位、勤恳踏实,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的工作者,一想到工作上可能疏忽大意就会坐立难安,战战兢兢,这种人不单单凭借职业地位在社会上是高尚的,他也会使自己的行为和品德也变得高尚起来,当代青年正是需要这样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实现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在写中学毕业论文之时,还不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文章中闪耀着的为人类而工作,为千百万人的幸福而幸福的光芒,恰恰是他一生的思想和实践的写照。文章已写成184年了,时移事迁,但不变的是每一位青年仍能从马克思的思想和精神中细细琢磨,深入研究,来补充自己缺少的部分。同时,青年就业问题的确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在人口红利即将消退之际发挥好青年群体在就业市场中的作用,这不仅需要青年人在经典文本中习得道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管、价值观、人生观,也需要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协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459

[2] 刘淑艳,魏晓文.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研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7):29-32..

[3] 刘淑艳,魏晓文.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研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7):29-32.

作者简介:阮美辰(1994.05- ),女,湖北宜昌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青年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