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特工夫妻的家风故事

2019-05-27杨纪

新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夫妇子女读书

杨纪

陈一新在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省副省长,他和妻子文媛都是老红军,也都是红色“特工”,是中共早期的地下工作者、隐蔽战线的忠诚战士。在漫长而艰巨的革命生涯中,陈一新和文媛与子女们离多聚少。1949年以前,3个子女就像孤儿一样被寄养在不同的人家。

1949年,陈一新夫妇随部队从东北南下到湖北工作时,他俩才从大别山深处找回3个孩子。当时,3个孩子的身体极度营养不良,没有文化。陈一新心疼地说,我们一定要将你们培养成拥有健康体魄、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此后,陈一新夫妇便一直坚守着他们的承诺。

要让孩子们知道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陈一新夫妇经常向子女们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让他们从小就知道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陈一新常说:“人活着总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符合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生活才有动力,人生才有价值。”

陈一新参加革命后,开始主要从事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生活艰苦、环境险恶,陈一新得了肺结核病。他说:“虽然多次被汉奸、特务监视和跟踪,但是我心中有坚定的信念,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呢?”因此,每当遇到敌情时,他都能沉着勇敢地应对、敏锐机智地周旋,从而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一新、文媛所在的部队被组织安排留守江西坚持斗争。长征胜利后,党组织找到了他们。陈一新说,在最艰苦的时候,他从未流过泪,可是,见到党组织时,却止不住地落下了泪……

像包拯那样秉公执法

陈一新除担任副省长一职外,还兼任湖北省公安厅厅长。他平时告诫子女,公安人员担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公安人员除了要具备敏锐、机智、勇敢的战斗技能和精神外,更要具备人品正直、心无邪念、秉公执法的道德品质,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走一个坏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反动残余势力作最后挣扎,企图颠覆新中国。为了维护祖国的安全,公安部门的工作十分艰巨。陈一新夜以继日地工作,严格审查上报材料、核实证据,严惩一些不法分子,狠狠打击他们的反动气焰。陈一新对子女们说:“得罪人也是不得已的事。我们不能以一己之私,误了国家大事。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像包拯那样秉公执法。”

“文革”时期,陈一新、文媛夫妇也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文媛对子女说:“我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现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也从没有怨恨过谁,就连那些曾经批斗过她的人来看望她时,她也从来不提此事,只当一切从未发生过。

用实际行动教育和引导孩子们

由于陈一新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安排他分管公安。他长期以来养成了原则性强、坚守机密、严格执法、胆大心细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因此在任期内,他虽然处理了大量案件,但没有冤假错案,更没错杀一人。有一位死囚犯是何应钦的随身军医,经过查证,他并无血债。陈一新坚决反对判为死刑,将其死罪改为长期监禁,让他发挥特长,为狱中的犯人治病。他在监狱中表现很好,后来改为有期徒刑。期满释放后继续行医,做了不少好事。

陈一新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非常勤奋而且非常重视学习,常去大学听课。他的文章写得很好,钢笔字、毛笔字写得也很漂亮。他常对子女们说:“在國破家亡的条件下,想读书都没有条件。你们现在很幸福,你们要好好读书。”有一次,陈一新从北京开会回来,对子女们说:“现在,我们的国家很需要科技人才,你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报效祖国,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外敌欺侮,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他教育下,儿女们分别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国防大学)和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分别在国防、部队和卫生部门工作,而且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坚决不能让子女搞“特殊化”

陈家兄妹回忆道,在小学阶段,他们读书是供给制,一切都由学校安排。上中学后,家离学校约有三站多路程(那时无公交车)。陈一新夫妇从不让他们坐公家配给的公车,要求孩子们步行上学、放学。有一个星期六的下午,陈一新的司机有空,就自作主张地去学校接孩子。陈一新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司机,并说:“不能让孩子们搞‘特殊化,小孩子吃点苦有好处,更何况比起长征时期的小战士,这简直不算什么。”陈一新夫妻的生活非常简朴,无论是吃还是穿,从不挑剔。凡是有好吃的,他们总是让孩子们先吃。他们每天除上班外,其余时间多是看报、读书、写字,或在屋前屋后植树、锄草、栽花,有时也打打太极拳或下下棋。陈一新去世后,子女们在清点他的遗物时,除了发现几套旧西装、中山装及换洗的衣物外,别无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猜你喜欢

夫妇子女读书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两地分居夫妇春节备孕、避孕有讲究
我爱读书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贵州遵义新蒲杨价夫妇墓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