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8例皮肌炎并发肿瘤相关因素分析

2019-05-27段大威王再兴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阳性意义差异

段大威,王再兴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1]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横纹肌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以亚急性和慢性发病为主,通常包括皮肤、肌肉两方面病变,也可表现为单一病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有儿童期和40~60岁两个发病高峰,男女患者之比约为1:2。DM并发肿瘤的病例报道较多,本文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2015年确诊DM 208例患者并发肿瘤高危因素及保护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DM和肿瘤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诊断DM的患者,按是否并发肿瘤分成肿瘤组与非肿瘤组。参阅尤旭杰和刘升云[2]分析DM并发肿瘤可能相关因素,着重分析:①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皮损及肌无力)、临床伴随症状(恶性红斑、皮肤坏死性血管炎、吞咽困难、雷诺现象、关节炎或关节痛、间质肺炎)、并发肿瘤类型。②实验室指标:肿瘤指标、肌酸激酶(CK)、红细胞沉降率(ESR)、低C4、淋巴细胞降低、自身抗体[Jo-1和抗核抗体(ANA)]、铁蛋白。③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及治疗转归。

1.2 诊断标准

所有入选者均为新诊断皮肌炎患者,符合Bohan和 Peter标准[3]。

1.3 统计学方法

皮肌炎并发肿瘤高危临床因素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率之间用四格表法,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入选的208例DM患者中并发肿瘤患者32例(男19,女13例),未并发肿瘤患者176例(男65,女111例),肿瘤发生率为15.38%,男性发生肿瘤比率(22.62%)高于女性(10.48%)。肿瘤组平均发病年龄(60.81±11.33)岁,较非肿瘤组平均发病年龄(48.99±17.19)岁高。

2.2 肿瘤发生情况

肿瘤组32例,先于DM诊断肿瘤6例,占18.75%;同时诊断21例,占65.63%;后于DM诊断肿瘤5例,占15.63%。肿瘤类型包括:肺癌11例,食管癌6例,胃癌5例,鼻咽癌3例,纵膈癌及肝癌各2例,喉癌、颈部转移癌、外周T细胞淋巴瘤、乳腺癌各1例。1例患者同时患有食管癌和肝癌。

2.3 肿瘤组与非肿瘤组临床特点

肺间质病变肿瘤组3例(9.38%),非肿瘤组62例(3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肿瘤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差,与非肿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肿瘤组急性发病的肌炎4个月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肿瘤组恶性红斑发生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肿瘤组皮肤坏死性血管炎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肿瘤组吞咽困难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肿瘤组雷诺现象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肿瘤组关节炎或关节痛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结果见表1。

表1 DM并发肿瘤与未并发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例)

2.4 肿瘤组与非肿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肿瘤组ANA阳性少见,与非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组CA125阳性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肿瘤组CA199阳性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肿瘤组ESR>35 mm/h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肿瘤组CK升高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肿瘤组C4降低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肿瘤组淋巴细胞降低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肿瘤组抗Jo-1抗体阳性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肿瘤组铁蛋白(SF)升高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癌胚抗原(CEA)阳性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肿瘤组C-反应蛋白(CRP)升高较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结果见表2。

表2 DM并发肿瘤与未并发肿瘤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例)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肿瘤可出现在DM的任何时期,一般在诊断DM前后4年内,1年内多见。DM并发肿瘤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免疫功能紊乱;②交叉免疫反应;③病毒感染:部分台湾学者发现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相关[4],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或)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相关。本研究32例肿瘤患者中鼻咽癌3例,肝癌2例,因此病毒感染是否在DM并发肿瘤中发挥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④遗传相关:有研究表明1/2肿瘤患者存在p53抑癌基因突变,Hoshida等[5]、张士发等[6]研究均发现p53基因突变与DM伴肿瘤具有相关性。

本文统计分析发现,先于DM诊断肿瘤患者6例,占18.75%;同时诊断DM和肿瘤患者21例,占65.63%;后于DM诊断肿瘤患者5例,占15.63%。肿瘤同时并发DM最多,其次为肿瘤先发。208例DM并发肿瘤相关因素分析包括以下方面:①高危因素:研究发现肿瘤组平均发病年龄(60.81±11.33)岁,较非肿瘤组平均发病年龄(48.99±17.19)高,男性伴发肿瘤患者19例,高于女性伴发肿瘤患者13例,因此对超过45岁的男性DM患者应高度警惕有无并发肿瘤[3]。统计发现肿瘤组较非肿瘤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患者应警惕有无并发肿瘤。此外发现急性发病肌炎(4个月)、恶性红斑、皮肤坏死性血管炎、吞咽困难、无肌病症状、血沉>35 mm/h、较高的CRP水平、补体C4水平降低、肿瘤指标CA19-9和CA125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保护因素:魏群等[7]研究发现,间质肺在DM患者中发病率为42.9%,本研究发现并发间质肺患者65例,占DM患者31.3%,与文献报道DM并发间质肺发生率8%~65%相一致。Grau等[8]研究表明,肺间质病变与肿瘤发生成负相关。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并发肿瘤组出现肺间质病变少见,与非肿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可见DM并发肿瘤患者肺间质病变相对少见,与文献报道一致。并发肿瘤组ANA阳性少见,与非肿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noy等[9]报道显示,自身抗体阴性患者更易并发恶性肿瘤,与本文ANA阴性患者更易发生肿瘤一致。但本研究发现抗Jo-1抗体阳性肿瘤组与非肿瘤组无明显差异,其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关节炎或关节痛、淋巴细胞降低、雷诺现象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存在争议的因素:多项研究表明,并发CK异常升高的DM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恶性肿瘤。但同样有文献表明DM临床表现典型或症状严重、而CK正常时易并发肿瘤,本文研究发现肿瘤组与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唐福林和赵绵松[10]研究一致,与邹耘等[11]研究存在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性。

32例肿瘤患者,住院期间4例病死(12.5%),同期非肿瘤176例,13例死亡(7.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DM并发肿瘤患者的病死率是非肿瘤患者的1.7倍,肿瘤、心肺并发症及感染是最常见、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2]。

综上所述,DM易并发肿瘤,可发生于DM的任何时期,因此对>40岁、尤其不伴有间质肺、实验室指标ANA阴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差的患者应积极筛查,定期随访,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阳性意义差异
一件有意义的事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相似与差异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找句子差异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甲亢病的131I 治疗与甲减关系
hrHPV阳性TCT阴性的妇女2年后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