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微技术应用 助推学校信息化发展

2019-05-27崔海涛程亚吉李怀春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库教研校园

崔海涛 程亚吉 李怀春

一、学校简介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一小”)建于1922年,现有教学班66个,学生4 305人,教师231人。经九十余载寒暑易往,三万多个昼夜交替,积淀了一小深深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学校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以“国家级教育信息化试点校”为契机,持续开展基于微技术应用的数字校园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

1.硬件环境

一小现建有千兆核心、百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标准化的网络中心,拥有服务器6台,用于承载各种应用系统;学校每个教室配有多功能一体机,建有云智慧教室、校园电视台、微课录制室、自动录播室等信息化功能教室。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办公计算机,教师智能手机使用率100%。

2.平台搭建

校园网站既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网络窗口,也是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等的平台。校园网站(www.qldysyxx.cn)包括门户、互动社区、文库、在线课堂4大部分。门户网站在开源的、基于B/S结构的帝国网站管理系统(EmpireCMS)进行搭建,此系统以其安全、稳定、强大、灵活等特点而被政府、企业、学校等广泛使用。社区采用了腾讯旗下Comsenz 公司推出的专业社区建站平台Discuz!论坛系统。文库类似百度文库、豆丁文库等,该校文库采用Discuz!论坛集成插件“DS文库”系统实现。在线课堂选择的是与Discuz!论坛集成插件“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站各部分均采用行业内优秀开源系统搭建,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软件部分基本零费用。同时,校园网站所有板块均可在移动端访问。

该校相继开通了学校的微信企业号、微信订阅号、微信服务号,通过这“三微”与校园网站进行深度融合,为学校的宣传、资源的共享、办公自动化等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实现功能

1.互动社区

校园网中的互动社区为每个教研组和备课组添加互动板块,让教师拿起手机或计算机就可以便捷同其他教师进行文字交流。通过互动社区,打破了传统备课与教研模式,开展了网上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活动。网络教研就是教师在备课和教研时均可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开展随机教研、主题教研和联片教研活动。利用互动论坛,同科、同校、异校间随时解决教学中的疑问、困惑和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形成经验论文。教师们有了主动性,乐于对自己认为优质的内容进行分享,不再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每一次的研讨、每一位教师的参与都是对新型教研模式的一次推进。

2.教师空间

校园网中的教师空间目前主要实现了博客功能,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传递思想、自我成长的平台,教师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文章,将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心得、感悟以及一些做法总结归纳出来,通过空间访问、微信分享等方式让别人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同时也能将自己的学术观点、教育思想进行推广。

3.在线课堂

校园网中的在线课堂是视频的点播平台,一切基于视频的应用都以在线课堂为基础。如:基于在线课堂的听课评课议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基于微课的课后辅导等。在线课堂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就以听课评课议课为例,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不再因工作繁忙又必须实地参与听课而烦恼,不再因为研讨不能同时聚齐而被搁置。在线课堂打破了区域界限,整合了更多的优质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

4.“一小文库”

校园网中的“一小文库”主要用于汇聚教师的教学文档资源,包括教学设计、导学卡、课件等。教师集体备课的资源也汇聚于此,可避免教师到网上大海捞针般的搜索,减少教师获取教学文档资源的时间,提升了备课效率,资源的共建共享的成效显著。同时,还可用于学校对各位教师电子文档的检查。

5.鼓励微信办公 开通“三微”服务

鼓励教师微信办公,建立了各种工作群,如:班级群、教研组群、家长群、学科群等。通过班级群发布课程知识及课后任务,师生进行讨论交流,答疑解惑以及学情反馈。通过校内工作群方便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教学研讨、直播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家长群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可以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微信群不仅搭建了师师、师生交流的平台,也架起了家校互通的桥梁,为师生、生生、家校交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通过微信订阅号定期向社会发布学校的各种新闻、办学情况等,加强社会对学校的了解。通过服务号和企业号实现学校的办公自动化、智慧校园移动化。

6.APP推广

鼓励教师使用各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APP,如有道云笔记、问卷星、一起作业网、伴鱼英语、班级管理大师、喜马拉雅等。

有道云笔记是简单快速的个人记事备忘工具,并且能够实现PC、移动设备和云端之间的信息同步,通过云笔记的分享功能快速分享到微信群。教师可以利用它记录学生情况,分享给家长;个人的感悟分享给同事。

问卷星,最好的数据收集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它对学生学情进行了解,调查家长对学校教学建议、学生参加保险情况等,只要想收集数据,都可采用它。

早期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是在患者发病后的24小时内便进行护理干预,不仅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同时,在各个阶段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针对性功能锻炼,引导患者完成强度不同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指导,一方面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大脑功能的重建效果,促进非损伤区的神经功能,改善机体的肢体功能,一方面也有利于预防患者发生肌肉萎缩[3]。

班级优化大师,高效的班级管理工具。教师实时发送点评,自定义评价类型进行全方位评价,评价报表一键导出, 教师、家长实时同步预览,灵活建组开展小组化教学,发布作业实时检查,科学的奖励机制形成良好的班级自治化管理体系。

一起作业网,减负增效的好帮手。练习内容多样化,教师一键推荐作业,组卷测验自动生成,系统自动批改生成综合报告,师生、家长即时掌握完成情况。

鼓励英语教师重视伴鱼英语在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开通喜马拉雅频道,进行朗读训练等,学校定期组织开展APP学习、推广、奖励等活动。

四、场景展示

为了更加直观,结合以上功能,下面简单介绍三个应用场景。

1.场景一: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就是主备人在互动论坛的集体备课板块开帖并上传一次备课→其他同组教师网上交流、研讨—主备人整理修订→学科主任审核,上传二次备课至资源库中,保证资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如图1所示)。

图1

2.场景二:利用微课进行课后辅导

利用微课进行课后辅导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在微课室录制微课,然后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在线课堂或教师自己的订阅号中,然后通过二维码或链接方式分享到班级群,供学生观看。实景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

3.场景三: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综合评价

各学科教师同一账号管理班级,根据需要登录网页端、手机端或PC端,为每一位学生设定专属卡通角色,通过加减分、随机抽等方式实时发送点评,数据自动记录、归档和计算,发送至家长端(如图4所示)。

图4

五、经验与成果

通过上述工作措施,学校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方面取得了4条经验。

1.搭建平台 拓展互动渠道 打通资源共建共享的流转通道

学校通过搭建互动社区并提供手机微信登陆,为教师提供了线上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每个教研组和备课组都有属于自己的互动板块,教师可以在相应的版块自由讨论。教师讨论生成的过程性资源可有效保存,与微信群交流的高效性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经历、经验、心得体会发布到自己的博客空间,并将其链接进行分享,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让家长和社会更好地了解教师、学校、教育教学。学校利用文库平台,配合教师奖惩机制,有效实现了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学校通过搭建应用平台破除了各种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瓶颈;通过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创新工作思路 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青龙满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相比于发达地区,用于教育信息化的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利用开源免费的Discuz!论坛及其插件搭建学校信息化平台,并不断探索各种免费的APP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真正实现小投入、大产出,有效破解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学校充分挖掘现有功能教室(录播室、微课室、校园电视台等)的作用,不断创新学校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模式。配备专职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及应用推广工作。

3.多措并举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校长是推进学校信息化的指挥者,一小校长以身作则,利用各种培训、学习、参观等机会,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领导力。学校在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相关培训的同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校级培训力度,更新教师信息技术观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实践中掌握技术,发掘功能。举办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在竞赛中挖掘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

4.骨干引领 发挥辐射作用

通过在线的研讨交流、师徒结对、信息化团体(微课同盟、班级管理大师团等)等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一小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获得了喜人成绩。2012年,被评为河北省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学校。同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信息化试点校;2014年,被评为市级电化教学先进单位;2016年,高标准通过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校验收。学校有300多人次获各级管理先进个人、优质课、优秀论文等奖励;多项国家、省级课题已顺利结题。学生信息技术社团制作的电脑绘画《青龙腾飞》《育龙湾社区》等多项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六、未来规划

深化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探索适合学校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模式。实践智慧课堂实验教学,通过实现教师快速备课、师生实时互动、即时评测、实时激励、家校互通、资源共享等功能,轻松构建具有互动、探究特性的全新智慧课堂。实现全校师生及家长网络空间人人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及师、生、家、校多方互动,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向共享、互动、实效、融合、创新的实质性迈进,真正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向育人本位转变,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一小会继续探索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文库教研校园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专家文库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专家文库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