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建筑对“栖居远逝”的抵抗实践

2019-05-24王小涵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现代性建筑

王小涵

摘 要:建筑或居所,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承载者,被认为是与“栖居”关系最为密切的概念之一。海德格尔在《筑、居、思》的演讲中探讨了“筑造”与“栖居”之间的关系。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在现代化语境下,以“物化栖居”为己任的建筑师们意识到所面临的“栖居远逝”的困境,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文章选取了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的概念作品400盒子的共享社区,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栖居”观念。

关键词:栖居;建筑;现代性;筑造

一、“栖居”与现代性的对立:栖居远逝

1951年8月,在达姆斯塔特举办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海德格尔发表了名为《筑、居、思》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他探讨了“筑造”与“栖居”之间的关系。建筑或居所,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承载者,被认为是与“栖居”关系最为密切的概念之一。“居所本身就能担保一种栖居的发生吗?”他提出,筑造不只是获得栖居的手段和途径,筑造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栖居。

海德格尔就筑造、栖居、存在几个概念给出了三条结论:“一、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二、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三、作为栖居的筑造展开为那种保养生长的筑造和建立建筑物的筑造。”

他提出:在当下,栖居真正的困境在于“人还根本没有把真正的栖居困境当作困境来思考”。

当代人类已经备受居住问题的困扰。住房从经济负担转化为精神上的焦虑和苦闷。这看似是“栖居”的困境,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些只是“没有把真正的栖居困境当作困境”造成的。当人真的开始思考无家可归状态之时,“栖居”的真正困境才有解决的希望。

“无家可归”一词常常与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现代社会的多元结构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人生活迁徙不定,越来越多的人从他们原初的社会背景中脱离,却没有新的可皈依处。精神上的无家可归即是如此。在建筑上,设计师们设计的住宅成为了“无家可归”的帮凶。“建筑学设计栖居,赋予其形式;其任务就是要物化我们栖居的世界。”建筑学家们意识到: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进程和精神文明同步进行的阶段,对建筑学这种无法离开现实世界的文化活动,必然有着致命的影响。美学的现代性进入到与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冲突当中。在这种冲突之下,建筑学家们无法捕捉“栖居”的物化。

“在现代性与栖居之间,存在着一道实质上无法弥合的鸿沟。”马西莫·卡其亚里认为,现代文明的发展已使这个世界无法居住。“现代生活再也不会与海德格尔所指的栖居有何相干了:一段无法弥合的距离,将大都市从与‘四方相称的,即天、地、人、神的四重整体相称的栖居中分离出来……家是过去的家,再也不是现在的家了。”阿多诺也不无悲观地指出:“栖居,如今在其真正意义上是不再可能了。”“错误的生活是不可能心安理得地过着的。”

二、青山周平与400盒子的社区城市

青山周平,日本青年设计师。2005年,他从东京搬入北京的胡同,在此居住了10年多,基于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社区生活形态的观察,于2016年创作了概念建筑“400盒子的社区城市”。

这一社区是基于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共享社区”居住模式以及青山设计的一套“盒子”住宅组合而成的。针对大城市年轻人负担的住房压力,“共享社区”以类似公共宿舍的设施模式,在提供狭小私人空间的同时,将大部分生活空间转移到公共区域,由此减轻房屋租金负担。在这种空间里,与一定数量的陌生人分享半私密半公共的空间,成为了必要的生活条件。社区会以空间的共享性为卖点,青山认为这是诞生崭新城市文化的关键。

青山周平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北京胡同居民的生活模式。在北京,他租住了一间40平米的小屋,生活空间极为有限,没有书房,没有冰箱,也没有足够大的客厅。但他很快发现,胡同社区的生活非常便利,他可以将咖啡厅作为书房,将菜市场作为冰箱,他的生活空间远远超出了40平米的住屋。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在北京胡同社区当中,公共与私人空间的分界暧昧而有趣。首先,许多男性仅穿着中裤走在公共场所,这对于来自日本的他是个不小的冲击。后来他意识到,胡同居民并不认为街道超出了心理上的“家”的范围,这里依旧属于“私人空间”,因此可以不穿衣服。当走到再远一些的位置,超出了这个范围的时候,这种行为自然就消失了。

放在路边的家具也引起了青山周平的注意:这些家具并未被遗弃,而是以公共使用的私人物品形式出现在公共空间里,如板凳、桌子、晾衣杆,甚至灶台、观赏植物、储物柜、健身器材。有些易于搬动的个人物品,居民会用粗大的铁链条将其锁住,以免遗失。物主坚持对其的所有权,却出让使用权,这种共享是社区内默认的规则。公共空间中流动的人以家具为媒介发生关系,进行社交活动。由于住房面积狭小,这些室外的公共家具就成为了人们的客厅,是接待客人、洽谈事务的私人空间。这种基于家具的社交方式,被青山看成对工业革命后私人空间住宅的逆流,是一种突破了现代居住理念的生活样态。因为按照一般人的习惯看法,“安居还只是停留在和人类其他许多活动并列的一种活动形式的层次上。我们在城市里工作,居住在城市之外。我们旅行,时而住于此,时而居于彼。如此理解的居住无非是占有一个住处”。

“盒子”是把家居组合在一起的半家具半住宅组合模块,下面附带有滚轮,可在一定范围内随时改变居住空间。模块除了基本的私密空间“卧室”外,还有可更改的外挂家具书橱、衣橱、花架,以及外挂半开放空间会客室、书房和工作台等。

加斯东·巴拉什曾引用喬治·斯皮里扎基的话:“我的家宅是半透明的,但不是玻璃做的……它的墙壁根据我的需要收缩或伸展。有时候,我把它们紧紧裹在我周围,成了隔离的盔甲……有时候,我让家宅的墙壁在它们自己的空间中绽放,它们的空间有无限的延展性。”巴拉什认为,这种将非现实性给予强烈现实性的形象,是使我们进入到诗歌灵感中的关键。基于人的社交属性,青山将“社会关系”这种非实体性的存在落地为一砖一瓦的创造,把精神实体化到现实空间当中,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具开拓性的创造。

猜你喜欢

现代性建筑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听,建筑在诉说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