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2019-05-24寻松玉

戏剧之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考察研究

寻松玉

【摘 要】本文以信丰县安西田垅畲族村“三月三”乌饭节大型演出活动调查为例,通过田野采风深入调查的方式对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进行考察与研究,从其流传与形式特点等方面,总结了以信丰县安西田垅村研究为例的赣南畲族礼俗音乐的文化价值及现状,提升传统民间音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探索安西田垅畲族音乐的保护传承方法,使之在当代社会中更好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考察;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038-04

作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硕士,根据艺术硕士培养方案课程《田野考察与采风》具体实施设置,于2017年3月30日赴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安西镇田垅村,对“三月三”乌饭节进行了实地考察与采风,此次采风除了对现场演出进行摄制外,还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采访调查,积累了大量图像、音频素材资料,为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的考察与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一、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研究的现状

赣南地区在历史上曾是畲族人民中心聚居地之一,由于长期密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持联系,受汉文化的影响未能保持自身民族特性且已在潜移默化中相互交融,现有的赣南畲族大部分于明末清初由闽、粤地区迁入,资料记载前者通过对赣南地区“蓝”“雷”两大畲族姓氏族谱的研究分析,赣南畲族的迁入以明代为界,后来的赣南畲族多从闽西、粤东北迁入,属于明清之际所谓“闽、粤客家回迁潮”中的一部分。赣南地区的畲族分布与其余畲族在全国的总体布局一样,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赣南畲族人口约占当地总人口数的0.8%,散布于赣南18县区,其中南康市(区)的畲族人口最多,其次为信丰县,第三为上犹县,龙南县、全南县和定南县的畲族人口最少,赣南地区现有畲族乡1个,即南康市(区)赤土畲族乡,其下辖畲族村33个,本文所调查的信丰县安西镇田垅村属于赣南地区众多畲族村之一。

畲族音乐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被发掘至今已有六十多年,早期研究主要对畲族几大聚居区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调查与记录活动。一是1958年“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文艺调查小组对闽东、浙南的畲族音乐调查;二是60年代初福建民歌编委会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纂计划中对闽东畲族民歌采录;三是70年代末编纂计划恢复后对闽、浙畲族民歌的再次采录。这三次活动对音响和曲谱资料进行搜集积累,1993年ISBN中心出版社出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1996年出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并在调查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人才。后期研究有例如费师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科研与开发的宝藏》、陈焕钧《凤凰山畲族文化》等关于广东凤凰山畲族音乐的研究;刘春曙《试论畲族音乐的形成期与发展期》、王耀华《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下)—以畲族民歌为例》、丁献芝《畲族民歌的宫音运用与曲调结构》、李晨《畲族民间音乐》、蓝雪菲《畲族音乐文化》关于闽东及境内畲族音乐的研究;马骧《浙江畲族山歌介绍》关于浙江畲族音乐的研究;王肃和《铅山畲族传统民歌艺术特色初探》、许铁汉《畲族民歌百花园中之一束——江西贵溪畲族民歌简介》等关于江西畲族音乐的研究。

对于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的考察与研究现状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有大量前者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但不同时期对畲族音乐的考察与研究多侧重于闽、浙地区,针对散居或流入其他地区畲族聚居区的音乐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畲族音乐在迁徙过程中的衍变与融合发展后的研究,且礼俗音乐作为从我国古代以祭祀、庆典、祈愿为目的流传至今的重要音乐文化之一,尤其少数民族礼俗音乐文化颇具其独特的意义与保护价值,因此对于赣南畲族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安西田垄畲族村“三月三”乌饭节田野调查

(一)调查任务所在地介绍

江西省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该村位于“赣南脐橙”发源地信丰县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全村辖21个村民小组,共有1936人(其中少数民族有996人),党员37名,下设4个党小组;山村面积达6400亩,耕地面积有1423亩,人均0.7亩。畲族主要姓氏有蓝、雷、钟三姓,而该村80%为蓝姓畲族民众,剩下的多为客家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村,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该村先后评为全市特色文化新村、全省少数民族重点村、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全省文明村镇,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全国精神文明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该村历史悠久、民风古朴、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近年来,为顺利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该村成立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美丽乡村”创建作为全村年度中心工作,他们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精心实施,着力营建“畲族民居为主调,山水风光为基调,畲家风情为特色”的畲家村寨。

(二)调查原因

安西田垅畲族村的“三月三”乌饭节,热闹隆重。畲族“三月三”已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在乌饭节期间制作乌米饭迎接春耕、丰收,并以乌饭馈赠亲友,同时一起唱歌跳舞以纪念节日并祭祀祖先,还有竹竿舞表演与互动、舞龙闹场、马灯舞、畲族农民趣味运动会、畲族婚庆表演、杜鹃观赏区赏花拍照等活动。

(三)民俗特色

正如我国传统民族风俗一般,每个特殊节日都有其风俗特色。在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三月三”乌饭节期间,以小吃、演出为主,其特色小吃有乌饭、糯米酒、米果、糍粑、竹笋;精彩节目有老爷巡村、畲族婚庆、舞狮、竹竿舞、迎賓舞《畲舞山哈》、畲族舞蹈《祈雨》、畲族七言史诗《高皇歌》、非遗舞蹈《偶人戏台》、互动节目《斗鸡》,等等。在后来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这一节日庆贺形式也越发完善,增加了杜鹃花观光拍照等活动。

(四)采访对象

针对此次演出,我们对四类人群进行了采访记录,分别为“三月三”乌饭节演出人员、当地老年人、当地小学生、当地小学教师,通过询问的方式多方面、分层次对信丰县安西田垄畲族村“三月三”乌饭节演出中的音乐进行了解。

(五)演出群体基本情况

因为安西田垅畲族村现在的“三月三”乌饭节由政府主办,因此演出并不是完全由本地人表演,其中部分节目由当地各部门负责,例如由学校安排小学生演出的节目、老师演出的节目,以及田垅畲族村农民业余演出队的节目;还有一部分是政府工作人员安排各剧团和演艺公司表演的节目,演出是无偿的,政府只负责演员们的一顿午餐,没有其他报酬。

1.当地演出群体。现有四支民间艺术队伍,在田垅畲族村农民业余演出队的基础上成立了信丰县畲族艺术团;组建了“山哈大妈”秧歌队;组建了畲族马灯舞队;组建了畲族“老爷会”唢呐鼓锣表演队。除了这几支民间艺术队伍外,还有田垅畲族村的小学生、老师们。

2.外来演出群体。此次“三月三”乌饭节的演出人员,还有来自各个艺术剧团与演艺公司如信丰县华夏城乡演艺有限公司(原信丰县采茶剧团)、信丰县剧团、信丰县文化馆的演员。

(六)节目情况

1.节目名称。本次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的演出分两个场地进行,笔者负责盘瓠广场的演出拍摄。除了用于热场的舞龙及马灯表演外,还有10个歌舞表演节目,分别是开场舞《畲舞山哈》;表演唱《映山红的家乡》;采茶舞蹈《竹竿舞》;畲族山歌对唱《打支山歌过横排》;畲族舞蹈《祈雨》;非遗舞蹈《偶人戏台》;畲族七言史诗《高皇歌》;民俗舞蹈《畲山春》;互动节目《斗鸡》;歌舞《美丽畲乡等你来》。

2.节目采用的原因。一是具有当地民族节日传统特色的代表性,一代代流传下来;二是现代创编的能够表现畲族文化底蕴和历史源流;三是歌舞具有一定規模,吸引力较强,能够创造热闹的氛围。

3.节目的来源和背景。热场的舞龙及马灯表演:舞龙灯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祈求老天爷可以保佑他们丰收,也有一定的祭祖意义;开场舞《畲舞山哈》:畲族自称“山哈”,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七世纪初,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自宋代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明清时期大量出现在闽东、浙南、赣东北等地山区。这个节目表现了畲族舞蹈的特色;表演唱《映山红的家乡》: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故土,江西民歌《映山红》广为人知,而表演唱《映山红的家乡》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此作品是江西人所作;采茶舞蹈《竹竿舞》:竹竿舞是畲族的民间舞蹈,俗称“打竹舞”。竹竿舞共有四根竹竿(或十根竹竿),两根直放,两根横放。四人分成两排,二人一排,一人手拿两根竹竿,与对方相对操作。跳舞时,竹竿先上下打打,再两竿对打,所以,当地人称为“打竿舞”。当音乐鼓点响起时,竹竿一开一合地来回打着,跳舞的人,随着音乐与节奏,脚有序地跳在张开的竹竿空洞里,同时,快速把脚拔出。

畲族山歌对唱《打支山歌过横排》:这是一首江西兴国山歌。“横排”是指两山之间的崎岖山路。山歌是畲族文化的明珠,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内容丰富,畲族人民将这首山歌用畲族语言演唱,体现了畲族语言的奥妙;畲族舞蹈《祈雨》:这个舞蹈是由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所表演,祈雨,又叫求雨,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祈雨巫术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中。在畲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非遗舞蹈《偶人戏台》:该舞蹈动作设计为偶人戏,与赣南采茶戏相似,动作滑稽,妆容喜感,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七言史诗《高皇歌》:畲族有自己的图腾信仰,称狗为龙麒,视狗为神明,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世代传唱《高皇歌》,这是一首叙述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的长篇叙事诗歌;民俗舞蹈《畲山春》:一个个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小姑娘相约去采茶。表现了畲族姑娘们上山采茶、筛茶、炒茶、闻茶等各种舞蹈动作;互动节目《斗鸡》:畲族年轻人之间的一种娱乐竞技活动,两个人面对面用手搬起自己的一条腿然后与对方互撞,被倒下的就输了,体现了畲族小伙子们的精壮有力;歌舞《美丽畲乡等你来》:这是一首现代创作的歌曲,曲调动听悦耳,配以优美的舞蹈,展现了畲乡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4.节目演出顺序。除了热场节目、开场舞外,其余节目按照一般演出顺序穿插进行。

三、新形态下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的类型

信丰县安西田垄畲族村的形成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蓝姓氏族先人克昌公等四兄弟携家眷迁徙至此并定居,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笔者通过此次田野采风中的调查成果及查阅大量资料记载后发现,对于畲族人民来说,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与春节一样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每逢此日,村中家家户户都会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也会选择在这一天举办婚礼,到了晚上则举办篝火晚会,大家起舞对歌,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节日仪式,习俗流传成为今天的“三月三”,因此在“三月三”中出现的音乐文化形态是畲族礼俗音乐文化的主要存在,以信丰县安西田垄村的调查为例,形态为唢呐乐班、山歌、现改编畲歌,赣南畲族礼俗音乐主要体现在婚嫁仪式、大型庆典歌舞等活动中。

(一)唢呐乐班

婚嫁仪式中体现的是对歌与唢呐乐班演奏,整个婚嫁仪式流程大致为:婚庆表演—迎新娘—送新娘—拜天地、祖宗—送老爷,而乐班演奏始终贯穿于整个婚嫁仪式中,该乐班由6个人固定组成,分别负责唢呐、小锣、中锣、寸鼓、小镲、中镲的演奏,有演出时乐班中的任何一个人不能缺席,该乐班通常只参加喜事,不参加丧事,常演奏曲目为《长流水》,此曲流行于安西,通常也作请神、送神使用,简谱演奏,在演奏过程中由执鼓人指挥,旋律乐器为唢呐,其他均为打击乐,视情况加入即兴部分,音乐特点在于无限反复,众人以执鼓者将鼓棒举过头顶并高高扬起为准结束全曲,且立即奏出“XX XXX X”的节奏,演奏结束。

根据现场录音资料整理,唢呐旋律在整个婚嫁仪式中贯穿于各个环节,如下所示。

1.接亲、拜天地

2.拜祖宗

3.迎亲、拜天地

(1)拜天地

(2)拜天地

(3)拜天地

4.再拜祖宗

(二)山歌

畲族自称“山哈”,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因此在畲族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中,山歌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闲暇娱乐,也承载了他们向往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美好生活夙愿,可独唱、对唱、轮唱、重唱,见什么唱什么,类似于以唱代说。

在婚嫁仪式中,出现对歌这一环节,故事情节为女方家的舅母对赤郎的考验:当迎亲队伍即将到达新娘家的院子里时,会鸣炮以示队伍马上就要到女方家了,到达女方家的院子里时,女方家的舅母会拦住队伍要求赤郎把红包拿来,得到红包后舅母还要让赤郎经过三关考验,第一关是对歌,由舅母唱一段,赤郎接下去,如果赤郎没有对好,就要罚酒。可见无论男女老少,山歌形式在畲族人民心中的重要性,同时具有叙事性,将文字语言以流畅的山歌表达出来,高亢婉转,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热情与开朗。以下为相关参考资料中记载的根据现场记录整理的对歌旋律。

(三)融入流行元素的现代畲歌

畲歌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为了使更多观众喜爱,融入现代改编元素,成为更加符合现代人们所能接受和了解的新形态畲族音乐,在演出节目中所出现的很多音乐,都是由此而来,例如开场舞《畲舞山哈》、采茶舞蹈《竹竿舞》、畲族山歌对唱《打支山歌过横排》、畲族舞蹈《祈雨》、非遗舞蹈《偶人戏台》、畲族七言史诗《高皇歌》、民俗舞蹈《畲山春》、互动节目《斗鸡》、歌舞《美丽畲乡等你来》,都是以畲族人民的原始生活风貌为题材所创作出来的新作品,表现赣南畲族人民的精神风貌与热情好客、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得人们喜闻乐见,也有利于畲族礼俗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形成赣南畲族了礼俗音乐的特色。

以畲族山歌对唱《打支山歌过横排》为例,该曲本是客家山歌,畲族人民在融入客家生活后,将客家山歌用畲族语言演唱,说明了畲族文化在迁徙与历史融合中已经与客家文化相辅相成,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而畲族七言史诗《高皇歌》,是叙述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的长篇叙事诗歌,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世代传唱《高皇歌》,因此《高皇歌》的存在印证了畲族音乐的传承,在安西田垅村,每年的《高皇歌》都是由學校的小学生演出,目的在于将畲族文化通过进校园的方式传承下去,保留民族特性,保护民族文化财富,不仅仅是语言或者历史发展,更多是将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的原有风貌及经过地域时代融合后的新形态弘扬开来。

通过分析,赣南畲族礼俗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与文化底蕴,其歌词与故事情节反映了该民族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与淳朴真诚的特点,通过音乐传播了对人的真善美教育,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能够传播正能量。对于赣南畲族礼俗音乐在咬字、气息等演唱技巧方面,笔者认为特点在于畲族的特殊语言发音,句式对称工整或自由,多为七言一句,两句对仗,演唱风格高亢嘹亮,内容多表现劳动生活且故事性较强,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大量气息的支撑,保持兴奋的状态,腰腹部给力,口腔硬腭与软腭同时抬起,以气带声,以情感人。

四、对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的现状深思

我国的畲族总人口约为75万人,其中大多数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山区,福建畲族人口达36万,浙江有畲族人口18万。江西省有畲族人口近十万,位列全国第三位。不过,畲族在江西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畲族人口占江西全省54个少数民族15.2万人的三分之二多。由信丰县安西田垅畲族村的调查研究与赣南其他畲族相关资料查询的结果来看待赣南畲族的研究,笔者对于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现状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对地域环境、人文条件的依赖性和必要性。根据此次在信丰县安西田垅畲族村的调查研究来看,因其地处偏远,没有受到城市快节奏发展的影响,保持了一定的民族原有风貌,民俗性较高,节日礼俗意识较为浓重,村民民风淳朴,对世代流传下来的礼法较为看重,因此有利于本民族礼俗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二是现实存在的弊端与局限性。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种植业效益较低的影响,村中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村中留守的多为老幼人群,原始文化封闭性受到现代因素的影响,不利于村中畲族礼俗音乐的传播,且年轻人对原始音乐文化兴趣降低,缺乏主动保护与传承的思想意识。

根据目前对于安西田垅畲族村“三月三”乌饭节的调查情况,结合研究畲族音乐的传播、传承方式,对比现在网络信息时代所造成的传承濒危情况,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基本上较好地保留了畲族文化的流传,使畲族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并为更多人所知。

第二,由于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文化传承上存在一些障碍。学校教育虽然会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唱《高皇歌》,但更多是为了演出而并非设立课程来进行学习,是否可以通过礼俗音乐进校园或者设立校本课程进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第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少畲族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知意识不强,其实畲族山歌、马灯舞、斗笠舞、竹筒舞等都是很不错的畲族文化,政府是否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吸引年轻人将畲族文化主动传承发扬下去。

五、结语

对于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应该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进行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过田野考察与研究这样具有文化价值和意义的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解和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拓宽视角,丰富自己的专业眼界,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也能够使得外界对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更加了解与重视,丰富了安西田垅畲族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完善了流传于民间口头传承的音乐承袭模式研究,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对赣南畲族礼俗音乐文化更加喜爱,使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以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征服更多的人来关注发展。

参考文献:

[1]蓝雪菲.畲族音乐的形式[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01):83-92.

[2]蓝雪霏.论中国畲族民歌结构的非汉语言因素[J].中国音乐,2005,(03):44-46.

[3]蓝雪霏.畲族仪式音乐与盘瑶仪式音乐文化之比较[J].中国音乐学,2008,(01):28-43.

[4]蓝雪霏.1950-1997年的畲族音乐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3):89-96.

[5]边秀梅.赣闽粤边区畲族民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J].学术交流,2012,(S1):109-111.

[6]边秀梅.畲族音乐文化研究[J].音乐创作,2012,(11):137-139.

[7]边秀梅,姜苏卉.客家山歌和畲族民歌的比较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05):29-32.

[8]蓝蓓.畲族“三月三”文化活动及其社会整合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9]晏红.浅析江西畲族民歌的起源和发展[J].北方音乐,2016,36(19):24-25.

[10]史芳芳,郭鑫蓉.江西畲族民歌的艺术特色[J].当代音乐,2016,(15):34-35.

[11]赣南师范大学《民族音乐文化的田野考察与案头作业》课题组.赣南信丰田垅畲族村“三月三”田野考察与采风文集[C].2017.

猜你喜欢

考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陕甘苹果生产考察及发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