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鹿鄂温克民族电视媒介形象分析

2019-05-24常海齐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鄂温克驯鹿

常海齐

【摘 要】使鹿鄂温克民族古老的传统文明正面临着变化的冲突,其生产生活方式及独特民族文化的变迁受到多方关注。在不同媒介方式中,电视媒介是再现历史文化与记录现实的重要载体,对记录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明显而突出的优势。基于此,本文通过对30多个相关的电视节目进行归纳,将使鹿鄂温克民族电视媒介形象划分为“表演性”形象、“体悟式”形象、“反思式 ”形象三种类型,深入分析其视听与叙事的表达特征和呈现方式,并结合目前的创作现状,总结电视媒介在传播使鹿鄂温克民族文化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思考其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价值和责任。

【关键字】使鹿鄂温克民族;电视媒介形象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72-03

鄂温克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居住在大山林里的民族,只是由于历史的发展,相当多的鄂温克人已经走出森林,来到草原,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森林之中。[1]使鹿鄂温克人是中国鄂温克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部的林区,目前,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变迁较为明显,很多电视节目对其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记录,这为使传播鹿鄂温克民族民族文化产生了不同层面的意义。

一、使鹿鄂温克民族电视媒介形象的基本类型

(一)“表演性”形象

对使鹿鄂温克民族文化艺术进行表演性展示,主要突出表现使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奇”,即该民族中出奇而少见的事情,电视节目集中拍摄民族中奇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来让受众直接感受使鹿鄂温克民族的文化与生活状态。有的是展示文化,比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中的“神马都给力”这一期节目,通过使鹿鄂温克民族中最后一位女酋长玛利亚·索老人表现这个民族的古老传统民歌和驯鹿文化。通过乌日娜老师和乌兰牧骑的演员展示了该民族独特歌舞文化,如模仿鹿哨、表演喉音等等;有的侧重于展示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节目《鹿背上的原始部落》,介绍了布冬霞部落中鄂温克族人制作桦皮用品、鹿皮衣、列巴、搭建撮罗子的方法等。

虽然同是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表演性展示,但是有些节目则注重展示生活气息,将人文、艺术、风俗、美食等民族“奇”特的事情和生活趣事巧妙融入,用体验与互动的形式记录发生在使鹿鄂温克民族生活中的故事。例如少儿频道《绿野寻踪》由最野小勇士来到乌力库玛林场,深入原始森林寻访神秘又陌生的驯鹿部落。节目的形式较为新颖,在体验民族生活之余拍摄出自己眼中的鄂温克族。节目的视点落在少年身上,无论是拍摄使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演变,还是该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节目不仅展示了使鹿鄂温克民族的生活状况与文化,更突出了少年对待即将逝去的民族文化的真实看法。作为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表演性展示,虽然很多节目的表现内容具有同质性,但是能够发现各别节目也在创新节目的表现形式,试图引起观众对该民族生活与文化发展的关注。

(二)“体悟”式形象

2003年根河市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鄂温克民族乡实施整体生态移民。这也是使鹿鄂温克人的第三次定居。生态移民的政策对使鹿鄂温克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层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此,一些电视节目试图通过影像的方式去观察使鹿鄂温克民族的生活状况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进而让更多的人关注该民族的发展。区别于第一类电视节目中展示民族的“奇”特,第二类电视节目则融入了对使鹿鄂温克民族现状与文化传承困境的体悟,从“奇”到“悟”,电视节目多了对该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

如吉林卫视《回家》栏目的“迟子建——灵魂上岸”这一期节目,作家迟子建谈在节目中谈到写作《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背景与原因,表现出作家对于鄂温克民族发展的担忧,以及她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冲突的思考;凤凰卫视《走读大中华》的“呼唤远去的敖鲁古雅 ”这一节目,首先讲述了猎民维佳对森林和驯鹿的无限依恋;其次通过探访使鹿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位部落女酋长玛利亚·索老人,了解她的生活经历。2003年很多猎民都签字搬入新敖乡居住,而她却拒绝签字选择在山上养驯鹿,节目深刻反映出她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最后主持人杨锦麟呼吁道:“虽然在走读中并没有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结合的圆满答案,但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使鹿鄂温克民族的发展。”从单一的介绍人文风情到关注使鹿鄂温克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具体人物的心理感受和变化,节目开始思考从他们的生活状态中体悟社会文化变迁为之带来的影响。

(三)“反思”式形象

当下使鹿鄂温克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人选择继续留在山林中喂養驯鹿,有的人则选择下山生活。此时,电视媒体将镜头对准那些使鹿鄂温克民族中的平凡人物,记录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情感。如果说在内容表达方面,上述的电视内容侧重“奇”与“悟”,那这一类节目则表达了对使鹿鄂温克民族中平凡人物身上的“情”。节目内充分展现出使鹿鄂温克人物的真情实感,以情动人,节目之外却引发我们思考,反思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否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感,反思幸福的含义,遗憾的是这一方面的电视节目相对匮乏。

比如节目《鄂温克族驯鹿习俗》,讲述了吴旭升与妻子金雪峰在山林中以养驯鹿为生的生活。有个情节是正值驯鹿的交配期,吴旭升家丢失了四五头驯鹿,虽然当时天色已晚,但是吴旭升仍然坚持进山寻找驯鹿,终于经过两天一夜的徒步寻找,找到了驯鹿。在这过程中镜头记录了吴旭升丢失驯鹿的紧张、妻子的担心以及他们找到驯鹿后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他们与驯鹿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幸福;央视中文国际《五彩呼伦贝尔·大山在呼唤》节目组到山上玛利亚·索部落做探访,在山下拍摄定居点和旅游景区的环境与人物,山上山下的反差折射出了使鹿鄂温克民族生活变迁之中不同年龄人的心理变化。而两种生活设施的对比更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从节目来看,现代化的设施已走进使鹿鄂温克人家,可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传统民族的器物,比如轻巧而实用、不需一钉一线制成的桦树皮生活用品;没有经过学习就可以画出、剪出各种惟妙惟肖动物形象的使鹿鄂温克族人,这些才是这个民族的智慧所在。生产、生活以及文化的变迁,也许改善了他们在物质层面的生活,但这些文化现象和技艺却是使鹿鄂温克民族在发展变迁中最为宝贵的精神产物,它们更值得去关注与保留。

文化延续和生存之间如何达成平衡,的确让人深思,使鹿鄂温克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帮助还需要民族自身的努力。电视媒体所要做的不仅是探索使鹿鄂温克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应记录该民族当下发生着的、极具时代感、现实感、贴近感的人物、事物与故事,将使鹿鄂温克民族的现实状况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这三种类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枝附叶连,彼此影响,对使鹿鄂温克民族具有不同意义的传播作用。

二、使鹿鄂温克民族电视媒介形象的呈现方式

(一)視觉表达的多元化

通过梳理使鹿鄂温克民族的电视节目,发现其视觉语言的呈现方式逐渐趋向于多元化,节目越来越重视画面中人物与环境、细节等方面的结合,将视觉艺术尽情发挥,这样的呈现方法极大的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较为明显的是节目中对镜头的灵活运用。首先是通过远景、近景镜头的使用来叙述环境,环境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人或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存在环境。[2]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传承·绝技》之《鄂温克族驯鹿习俗》节目先使用远景镜头交代了使鹿鄂温克人生活的地方——内蒙古敖鲁古雅阿龙山的环境背景,为观众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远景镜头的后续画面是具体场景的示现,节目采用航拍、推、移等镜头将一群驯鹿穿梭于山林的图景与后面使鹿鄂温克族人忙于放养驯鹿、寻找驯鹿等具体的事件相互联系,逐渐渲染出使鹿鄂温克民族与驯鹿之间的情感,表达出使鹿鄂温克民族人对山林对驯鹿的依恋。这样的画面组合,既构建起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达到了营造氛围的目的,加深了观众对节目的理解。

其次是运用特写镜头刻画细节。细节,即事物的细枝末节,是节目的重要因素。很多节目中都有对人或物的细节刻画,央视科教频道《百科探秘·驯鹿人家》讲述了颁布生态移民政策后,一户鄂温克族猎民从山下定居点搬回山上生活的故事。母亲玛茹莎喜欢山上的生活,但是她28岁的儿子依苏却向往着山下的生活。为此,节目为了表现人物这种细微的心理变化,捕捉了很多依苏迷茫的神情,比如他朝着山林大喊,瑟宾节排练里的低头不语等,从中能够感受到他渴望融入山下现代的生活,又无法融入的内心惆怅。这些镜头着力刻画出了生态移民之后,生产生活的变迁对年轻人心理的一种微妙改变。另外,一些节目将镜头对准山林中的动物,比如节目《鄂温克族驯鹿习俗》讲到山林中灵性的动物驯鹿时,镜头里是驯鹿弥漫与山林之中的蚊烟中,配以音乐,表现出了驯鹿的神秘性。央视军事·农业频道的节目《美丽中国行·最后的驯鹿部落》也用很多镜头来表现野生动物,如松树、鹿、狍子、小鸟等,它们活跃在山林中,又好似在与使鹿鄂温克人公古革军嬉戏玩耍,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美好图景,让人对使鹿鄂温克民族生活的大地充满着好奇。

(二)诗意的解说与灵动的音乐

解说词的风格也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解说词一般用于解释说明一些画面无法表达的地方,尤其对于展现少数民族生活的故事,考虑到观众可能对使鹿鄂温克民族了解不够,因此节目在表现画面内容时会依赖于解说词。但是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创新,解说词更加注重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常常表达画外之意,具有诗意,值得回味。节目《鄂温克族驯鹿习俗》,主持人说道:“‘所谓绝技,就是因缘际会,鄂温克族驯鹿绝技,就是山林中与鹿共生的因缘,是领命而去的召唤,也是适者生存的本能。”雄浑大气的声音,文学性浓厚的解说词共同凸显了鄂温克族驯鹿这一民族传统绝技。

托马斯·斯金纳认为,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应该是“1+1=3”的关系,声音与画面在一起能够创造出第三种意境,从而引发观众产生心理的联想和感情的共鸣。[2]因此节目中对音乐的使用格外重要。例如节目中出现的人声,即当地人演唱民族歌曲或演奏民族乐器,还有音乐的运用,每种表达方式都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北京卫视的《传承者》,在传承项目敖鲁古雅的文化展示时,年近94岁的玛力亚·索唱起民歌《古佳耶》,感动人心;节目《驯鹿人家》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的民歌,歌词大意是“我们是鄂温克人,世世代代养驯鹿的森林人,我们领着驯鹿在大兴安岭里游走”,烘托出女主人对山林对驯鹿的热爱之情。在节目中运用民族音乐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调动观众的情感,甚至可以引发观众思考,尤其是在民族题材的电视节目中,音乐不仅可以衬托某种情感,更能升华节目所表达的内容,是节目的点睛之笔。

(三)平民化的叙事表达

从相关主题的电视节目来看,除一些综艺娱乐栏目,很多文艺类和文化类栏目、社教类栏目、以及真人秀栏目,大多采用新闻纪实的手法与平民化的叙事表达方式,一类是拍摄外景记者在当地使鹿鄂温克族人家体验的过程;一类是结合解说词,发现和记录关于使鹿鄂温克族人的有趣的故事。前者一般是通过记者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去感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在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之《乡土味道·敖鲁古雅驯鹿》这一期节目,记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一起与当地人学习做鹿奶制作的列巴等;后者则重在纪录被拍摄者的生活状态,比如第一财经网拍摄的《鄂温克使鹿部落之驼铃渐息》、《鄂温克使鹿部落之猎人回忆》、央视中文国际《传承·绝技之鄂温克驯鹿习俗》,节目行走在使鹿鄂温克人家,给观众带来更为真实的见闻和故事。两者相比,后者既采取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也融入了故事化的情节和节奏的处理,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

三、使鹿鄂温克民族电视媒介形象的价值

(一)展现使鹿鄂温克民族的生活与文化发展状况

梳理使鹿鄂温克民族的电视节目资料发现,有一些还停留在民族文化的展示方面,只对民族的人文风情作导游式的介绍,诠释的较为肤浅,而有一些则没有拘泥于对民族中各种景与物的描述,侧重强调人与景的故事,深入的表达了使鹿鄂温克人的生活现状和文化内涵。相比之下,后者表达的影响力较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走入观众内心的往往是具有真情实感的事物。虽然有所差异,但都是展现其民族生活、文化的重要方式,为传播民族文化带来了不同层面的意义。

(二)表达使鹿鄂温克民族的生活观念

使鹿鄂温克民族是一个视自然为友的民族,他们居住在大兴安岭的丛山密林之中,虽然狩猎,但却尊重动物的生命规律,从不猎杀幼小、怀孕的动物。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不会向自然過度索求,对生命的观念也暗示他们不会对森林环境造成破坏。[3]电视节目《呼唤远去的敖鲁古雅》就曾讲到使鹿鄂温克猎民维佳的生活观念,为保持森林的生态环境,他常在山林中捡一些别人留下的垃圾,而这样的观念也影响着他走出山林的生活习惯,比如在三亚他看到垃圾后仍然会随手捡起来。节目将使鹿鄂温克民族对事物的观念进行呈现,有利于构建该民族形象进而传播独特传统文化。

(三)传播使鹿鄂温克民族的独特文化

使鹿鄂温克民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该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想要保留使鹿鄂温克民族独特的文化,不能单单依靠建造博物馆、民族村落这样静态的文化形式,还可以利用动态的形式去延续,例如通过电视媒体对使鹿鄂温克民族独特的文化进行传播和保存。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在记录着这个民族的发展与变化,它们是使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相册,每一页都是一个开始、一段记忆,具有传播价值和历史意义。

四、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电视媒体的栏目诉求不同,因而对使鹿鄂温克民族生产方式和文化变迁的呈现也有差异。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一些节目中的记者仅仅作为一名游客的心态去观赏民族景观文化等民俗文化,缺少一些思考性的观点,如果记者在采访之前未对民族进行基本的了解,那么节目中采访问题的意义和节目的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其次,节目内容存在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为此节目应该注重对选题内容的挖掘和呈现形式的创新,比如当下很多人文类电视节目采用体验和互动的形式弘扬文化,拍摄了很多感人的鄂温克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在节目中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使鹿鄂温克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从中表现使鹿鄂温克民族中平凡人物的生活现状与精神世界,这样的创作方式值得借鉴。再次是节目应具有人文关怀,有尊重民族文化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需要用一种平视的角度去了解,慢慢地走入他们的生活和内心,只有这样电视节目才会有温度,有影响力、有传播力,才能使得这个民族被人关注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鄂温克族简史[M].编写组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魏南江.优秀电视节目解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1日.

[3]色音,张继.生态移民的环境社会学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1日.

[4]郝时远,张世和,纳日毕力戈.“驯鹿之乡”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研究现状——34年后的追踪调查1960-1994[M].1994年10月.

[5]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 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冯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鄂温克驯鹿
民居趣读
假如人过驯鹿的生活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圣诞驯鹿来了
鄂温克的驼鹿
鄂温克的驼鹿
喂驯鹿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
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与变迁研究
论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