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的预习是最美的起点

2019-05-24衡由通

教育界·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自主预习引导兴趣

衡由通

【摘要】预习是学习新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预习習惯,指导学生如何有的放矢地开展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的收获与疑问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为学好语文打好基础。

【关键词】自主预习;兴趣;引导

每次外出旅行前,我们全家都会网上查阅当地的景点推荐,阅读他人精彩的游记。提前做好功课既不会错过优美的景点,又不会多走冤枉路。《礼记·中庸》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把这句话放在语文学习中来,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一、自主预习的重要性

首先,有效的预习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预习是学习语文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自主的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自主预习一定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观点,分享自己的预习收获。从敢于表达到乐于表达,孩子学习的兴趣自然越来越浓。

其次,有效的预习会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一篇新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总会发现一些疑难问题,从生词的意思到语段的理解以及人物的形象等,都会激发学生的思考。有些字词的书写、意思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能顺利解决。而文章中一些提纲挈领的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训练,不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好习惯。

再者,长期的有效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俗话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在长久的训练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越来越强。

二、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天坚持预习的动力源。要想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让孩子能够自主预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好习惯。那么,如何激发这样的兴趣呢?

1.结合学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而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各不相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也不在统一水平线上。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作业。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预习标准一定要适当降低,能够熟读课文能容,借助于工具书扫清字、词等阅读障碍,能够画出课文中疑惑不解的语句,完成这样的程度,教师就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激发其继续保持的热情。对于学习习惯好、阅读文本能力强的这一类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搜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对课文的题目、人物形象、重点语段进行提问质疑并试着解答。

2.利用课堂检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预习知道的知识,写在课文中的预习内容,都希望被老师发现并肯定、表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认可的喜悦与满足。每篇课文第一课时的预习检查并积极的反馈会不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不断提高。在检查中,对认真积极预习的同学一定要持续地表扬,可以请优秀代表分享预习的收获,以及预习对课堂学习的帮助。对部分消极怠工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后进生,既要在班级树立优秀的榜样,同时也要结合个人谈话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持续的关注,肯定他点滴的努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三、指导学生如何有的放矢的预习

1.借助工具书 扫除“拦路虎”

每篇新课中都会有一些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可以借助圈点勾画的形式把笔画复杂的生字、多音字、形近字和重点词语标记出来。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既要明了准确的读音,也要掌握词语的含义。对于需要熟练掌握的易混淆的生字,不能走马观花,要查字典了解它们不同的意思,并结合生字字形结构准确地加以辨别区分。比如在《一路花香》中, “灌”和“罐”这两个生字非常相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准确的理解和辨别。

通过查阅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拦路虎”,牢固掌握生字新词,为顺利地朗读、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2.查资料 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所处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较远,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较难引起共鸣。如《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邓小平骨灰撒大海的情景,通过拟人、排比、对偶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衷心爱戴和深深的怀念。文章没有写邓小平的事例,而且领导人逝世的时间和学生相隔20年,学生对当时的情景可以说知之甚少。教师须在学习新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有关邓小平爷爷的资料,不仅要了解邓小平爷爷为了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卓越战绩,还要了解邓小平爷爷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顺利让香港、澳门回归的“一国两制”等大胆举措与创新。通过查阅人物的事迹、时代的背景,才能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共鸣,这样能够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同时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3.细读文本,学会质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每篇课文都有相对应的重点、难点,新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重难点的学习过程。要改变以老师讲解为主的传统课堂,我校提出把学生放在“课中央”的教学理念,努力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仅是对老师的“怎样教”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如何学”提供指导。为了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我们提倡学生带着疑惑走进课堂,带着思考参与课堂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从四年级开始,我指导孩子预习课文时提两个问题。起初,很多孩子不会提问或者是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轻易地解决。学会提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我指导孩子可以结合课文的题目提问。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时,学生针对题目进行质疑:为什么要强调“永远”?为什么将“护士”称为“白衣战士”?

可以针对文章的细节进行质疑。在《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两句话:“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学生抓住句中的“愧疚”以及“为什么母亲不让我们干重活”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可以对主要人物进行提问。学习《三顾茅庐》时,学生提出疑惑:刘备、张飞、诸葛亮分别是怎样的人?不一而足。

预习时学会质疑,不仅能够引导孩子深入细致地读课文,同时不由自主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堂高效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前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习,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参与“重点、难点研讨”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氛围,围绕问题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学生深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预习,是为了课堂学习服务的,是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服务的,更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服务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切实有效的预习的能力,为学生会学语文、爱学语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自主预习引导兴趣
浅论初中物理课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