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被孔子轻轻地撞了一下腰

2019-05-24曹夕南曹馨月

教育界·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解因材施教

曹夕南 曹馨月

【摘要】本文从《论语》中摘录有关教育教学“金句”对现代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从中得到了一定的感悟。《论语》中不仅包含为学之道和相处之道,而且有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丰富内涵。作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要堅持继承创新,从优秀的中华文化、祖先的智慧中挖掘和吸取有益的养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关键词】祖先智慧;因材施教;理解;吸取

对于我,再读《论语》之前,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去做的:第一,自己已成年,人生已经定型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世,原来怎么着,现在也还怎么着。在教学上虽然还有可塑,但也没准备做大的改造。今年假期,抽一闲暇,再一次翻开束之高阁已久的《论语》,认认真真地翻阅品味,不看则已,一看,真是感觉自惭形秽:做人自不必言,处世也不必语,这些离孔子之要求相去甚远。就我一向自诩有一定见地的教育教学,也感到汗颜啊,现我就摘出有关教育教学几句话与同行共研。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照教科书上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教科书翻得很好,没有不当之处,但当我看到后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句时,我就豁然开朗起来了,感觉教科书上的翻译过于简单平直了,对此,我有了新的理解。

我是这样理解的:学了之后,就时常要反复练习,直到能理解并感悟到能学以致用,这样做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我一起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不也很快乐吗?讨论过程中,当我发表意见时,有人不理解我的意见,但我并不怨恨,这样做不也是君子吗!

试想,如果学了之后,我仍旧不会理解,更不会解决问题,即“温故而不能知新”,不能知新,就没有新的发现。别人求教于我,我不能帮助别人,心里就没有自豪感,没有成就感,就不能“好为人师”,那么我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其结果肯定是痛苦不堪!

假如从远方来的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甚至是酒肉朋友,而你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无聊无趣的琐事上,那么我的快乐从何而来?结果肯定也是痛苦不堪!

在相互交流之后,如果是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交流切磋,而谁很难说服谁之时,如果是君子,他们仍然会和谐相处,友好往来,其乐融融!如果志不同道不合,试想会这样和谐吗?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小人虽然在一起,但其心没有往一处想,劲没往一处使,所以其‘和就无所适从了”。

第二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科书是这样翻译的: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行”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孔子这两句话是经典之语,更是许多教育者的座右铭。

试想,一个学生根本没有预习,或只是浅浅浏览,老师也不知学生学了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有没有疑问,有多少疑问,就开始“说道”“解惑”,学生既不“愤”又没“ 悱”,这种课堂教学除了灌输、填鸭,而又会有多少效率呢?多少年来,许多老师一直这样在做,而且孜孜不倦地在耕耘着,即使每年收成甚微,也不改其“乐”,这又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质疑能力和探索意识的人呢?

如果教学中,我们都是学生“不愤”而教之,“不悱”而育之,那我们的教育即使再过十年也很难有大的改观。

我们的祖先是伟大的,当今课堂教学的许多改革,什么“问题驱动”“先学后教”“导学案”“小组合作”等等,都能从两千多年前的祖先智慧中找到源头。“因材施教”更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之源。作为一个教育人,在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要不要、能不能回归中华之文化,更多地从我们祖先的智慧中去寻找追求“高效课堂”的灵感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孔子的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说因为智力有高低,接受有快慢。孔子有言:“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但我们有些教学家们却不厌其烦地研究如何使所谓的差生转为他们心目中的上等生,却不知由于有先天因素或后天环境的影响,人在学习内容和接受方式、接受速度上应该区别对待。

孔子说“有教无类”,启发我们教学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现在有少量学校开始走班,在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实行学生选课,都可以在祖先智慧中找到影子,或许也正是受祖先智慧的启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是可以从先贤的教育智慧中吸取更多的营养。

重温《论语》,对其中包含为学之道和相处之道有了更深的感悟。而作为一个教育人,更觉得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去好好挖掘、好好运用。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从祖先的智慧中、从优秀的中华文化中挖掘现在教育所需要的丰富营养,古为今用。

猜你喜欢

理解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