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的运算复习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9-05-24许蓉蓉

教育界·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运算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许蓉蓉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答案准确、计算迅速、方式灵活和运用合理的基本要求。那么,在核心素养体系下,应采用怎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整理,形成知识网络;重组,调用知识信息;比较,链接错误资源;反馈,加强个性练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

运算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运算能力是指运用有关运算的知识进行运算、推理从而求得运算结果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其不但包括计算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老师讲课时,学生听得很认真,当时确实也懂了,下课后高高兴兴地玩去了,上课回到教室后,发现上节课学的知识有的已经忘了,这就需要在复习课上再重新复习一遍。有道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表明,上复习课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帮助学生把上节课的知识整理一遍,不但加深了记忆,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也很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地学会了混合运算的规律: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等等。在课上,老师示范几个例子,同学们基本都掌握了,但是好多同学存在一个通病:老师一讲就会,自己做题就犯糊涂。老师在下课后可以布置作业巩固知识,等上复习课时检查学生的作业。上复习课时,老师对上节课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整理总结,使学生在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法则有更深的记忆,比如,老师在黑板上出一道题:(3×5-1)÷2+3=?让学生讨论该怎么做,这时候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大胆提出来,老师做最后的解答。

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有效地整理知识框架,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整合,查漏补缺。利用好复习课的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巩固知识,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更容易启发学生,让他们的思路更开阔。

二、重组,调用知识信息

学生在形成知识网络后,势必会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在调取知识时才能更加熟练,运用自如。重组,不仅意味着学生对知识进行了重新组合,还表明了学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领悟。在调用知识信息时,不会感到那么的生涩,能明白自己想用什么知识,怎么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数的运算”时,针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在上复习课时,老师先提问学生关于四则运算,他们都学到了什么,让他们不能看书,凭记忆回想上节课的内容,然后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老师提问:“四则运算包括哪些?在计算时,加减乘除先算哪个,后算哪个?如果有括号呢,都有哪些括号,他们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有了括号该怎么计算等等。具体到题目:72÷[960÷(245-165)]=?又该怎么做等等。”老师可以随便点名,这样所有同学都会有警惕性,都会动脑筋想问题,他们对知识的重组就会更快,如果好几个同学都不会这个问题,老师可以让会的同学举手示意,让他们来回答。这时,这些不会的同学就会听得更认真,牢牢地记住这个问题,下次再提问时,他们肯定会第一个抢答。老师提问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重组的过程,老师的提问,会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有效地调动知识信息。

对知识的重组,不但是对学生上节课听课效率的检验,也是学生自身查漏补缺的极好方法。打破老师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观能动性越强,重组知识的能力就越强。

三、比较,链接错误资源

比较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了新的知识之后,对旧知识进行联系与比较,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做练习题时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题,进而比较各种解题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法。善于利用比较法链接错误资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做“四则法则”练习题时,先让学生认真写作业,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老师让学生讲题,并对学生说,如果有不同思路的同学可以举手提出来,我们看看谁的方法更好些。比如在做题:600÷(4×2.4×5+2)这道题对小学生来讲,计算量还是很大的,题本身也是比较复杂的。同样,越复杂的题,解决的方法就越多,思路也就越开阔。在解这道题时,老师叫小明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思路,小明就把自己做题时的想法娓娓道来:“我在做这道题时,是严格按照老师讲的来做的,我先算小括号里的4×2.4,然后得到9.6再乘以5,再加2再算括号外面的……”之后,老师对这种方法做出点评,“小明的方法很规矩,这样不容易出错,但是有点烦琐,还有其他同学有更好的方法吗?”这时小红站起来说:“我的方法和小明的不一样,我是先用乘法交换律算2.4×5,再乘以4,之后的算法就和小明的一样了。”

仔细比较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小红的方法更简便,她利用之前学过的旧知识“乘法交换律”,大大减少了计算量,不但巩固了旧知识,将旧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还很有能力地解决了新问题,新知旧知一起运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加强。

四、反馈,加强个性练习

在学习完新知识后,复习课上老师要整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完这些前中期工作后,就迎来了最后关键一步:加强学生个性练习。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扩展自己的新思路,学生才能做到把知识活学活用。

例如,学习完“数的运算”的基本内容,老师就可以给学生上练习课了。在练习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出十道题,诸如(8+6÷3)×4=?5-(4÷2+2)×3=?等一些基础题,检验每个学生的水平究竟如何,然后把学生分层,不同水平的学生做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比如答对八道题以上的同学对这类知识掌握得相当不错,但是要认真思考题是怎么错的,是粗心大意,还是计算答案错了?对这类学生,可以实施“拔高练习”,做一些难题,开阔他们的想法,同时提醒他们不要骄傲;答对五道题以上的同学,问题肯定就多了,是有的数学规律不理解,还是计算出错,粗心大意?对这类学生,应当实行“基础训练”,多做一些基础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答对五道题以下的同学,老师应重点关注,看看这些学生是上课听不懂,还是有其他原因,找到原因后,老師应尽快解决问题,争取让这些学生跟上进度,然后适当做一些基础题练习。

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是很有帮助的,对学生进行分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做适合自己的习题,对学生的最低要求是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好。个性练习把学生出现的问题都反馈给老师,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认真听课,是学生吸收知识的第一步;复习课上仔细回想,跟着老师的思路整理知识,是消化知识,内化知识的第二步;加强练习,有多大能力,就做多难的题,牢固基础,这是实践出真知,也是最重要的第三步。认真走好这三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雨晴.优化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教学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11):57-58.

[2]冯莉秋.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8(7):226-227.

[3]许见勤.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方法多样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3):75.

猜你喜欢

运算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