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三要素

2019-05-24徐永军

教育界·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兴趣目标素养

徐永军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其终极目标是发展人,主阵地是课堂,需要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开展行之有效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素养;目标;活动;兴趣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而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其主阵地在课堂,主体是学生,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在实施中,教学目标是根本,数学活动是抓手,兴趣激发是保证,紧紧扣住这三个要素,核心素养的落实就事半功倍了。

一、落实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也知道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是体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中的。由此可见,目标的正确制订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制定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思考的。

例如“认识厘米”一课,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物体去量,结果不一样,让学生体会到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物体的长度,从而引出直尺和厘米;接着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几厘米,并量画出几厘米的线段。由此可以知道,本节课的知识教学应该围绕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1厘米去测量物体进行,并在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价值观等。正如专家所说,当我们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内容是什么之后,可以围绕这个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所以在这节课上,老师首先带领学生认识直尺,帮助学生知道尺上有不同的刻度线、数字、大格、小格等等,为下面学习1厘米做了有力的铺垫;接着告诉学生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同桌之间互指1厘米,初步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你还能在尺上找到1厘米吗?”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然后引导学生用小棒(正好是1厘米)来比划,如果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两指夹着小棒比划,拿出小棒,再比划,看谁比划的最接近1厘米,如此反复几次,会对学生对1厘米长度观念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随后引导学生找身边1厘米的物体,再出示身边1厘米的物体。这样的安排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2)经历了认识1厘米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3)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这位老师课前认真研读了教材,确立了正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引导学生在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中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如果我们像他一样,围绕正确的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学生的能力一定是能提高的,数学核心素养肯定是落在实处的。

二、落实核心素养的抓手——数学活动

我们知道活动是由目的、动机和动作构成的,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数学活动是“数学+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实现体脑结合、手脑并用,让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促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1.研读教材,明确数学活动的目的

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明确其目的是什么,数学活动的设计也应如此。目的何来?教材。因此,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应研读教材,弄清教学目的,由此设计的数学活动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认识米”这节课,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体会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表象。教材通过四个层次的数学活动来呈现:(1)观察并认识米尺,知道这样的尺子长度就是1米;(2)通过量一量1米大约有几个铅笔的长度,找一找1米从地面到小朋友身体哪个部位的长度,量一量双人课桌的长度……感受并记忆1米有多长;(3)张开双臂比划1米,经过“比划—检测—调整”,形成1米的初步表象;(4)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丰富1米的长度观念。由此可以看出,教材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数学活动,在量一量、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中来不断丰富学生对1米的体验。从课堂实践来看,该老师对编者意图理解到位,把握准确。课前在学生桌上放了一把米尺,学生一进教室,就给其来个视觉冲击,直观感知米尺的长度;认识米尺时,通过观察米尺上的刻度,动手指,闭眼想来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接着通过剪彩带再拉直,用米尺找从地面到身体的哪个部位是1米、两手叉开多大是1米、为什么大家身体的位置又不同等问题的追问再次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然后通过在教室里找1米,视频演示几步、几拃、几本数学书的长度、几个同学的肩宽是1米并进行分组实验,再次在动手动脑中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这些数学活动的安排体现了该老师对编者意图的理解,也对教材进行了取舍,真正实现了尊重教材和超越教材的理念,实现了在数学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概念的教学目的。

2.研究学生,把握数学活动的生长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设计数学活动,才能把活动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如“认识米”这节课,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能用1厘米去量身边的物体长度,初步知道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基于这些,引导学生用学生尺(如果用1厘米长度的学具去量更好)去量黑板的长度,发现比较麻烦,从而引出米的概念。用两手比划1米的长度,学生已经有用两个手指比划1厘米的经验,因而这里老师提出“比划—检验—放下—再比划—再检验”的方式感悟1米的长度,就不需要进行示范指导,只提出要求,学生就能完成活动任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再如“面积的含义”一课,因为学生认识面的经验,因此老师在课上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通过摸来体验面。如课始,鼓掌,用什么鼓掌的,用左手摸摸右手的手掌面,和老师的手掌面比一比,初步感悟什么是面及面的大小,再去摸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面、课桌面、椅子面等等,反復摸的过程就是为建立面积概念的积累经验,再通过涂一涂、指一指等活动,丰富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基于学生对新知已有基础,才能设计出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数学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三、落实核心素养的保证——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都是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挑战,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学习、实践、思考,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都是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落脚点,而对学生的价值认同更能让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梯形面积”的教学,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梯形的面积吗?(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下图)。

图1是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图2是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三角形,图3是补一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三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讲解,求出了梯形的面积(图1数的方格有错误)。对于不同的思考方式,作为老师肯定会表扬的,“虽然你们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求出了梯形的面积,但你们都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知识,这一点为你们点赞”。这样的表扬就是一种价值认同,朴实的语言让他们体会到这样的行为老师是认同和赞赏的,同时也暗示他们今后应如何去学习。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保持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兴趣目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