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和大豆褐纹病的防治技术

2019-05-22刘民

农民致富之友 2019年8期
关键词:菌源病叶褐色

刘民

大豆是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与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农业生产者种植大豆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土地更肥沃,气候条件更适合大豆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对北方大豆栽培的深入调查表明,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经常发生灰斑病,不仅降低了大豆的产量,而且损害了大豆的生产质量。只有在分析北方大豆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对我国北方大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启示。

1、大豆病发生有效的防治措施

1.1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病菌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播种带病的种子能引起幼苗发病,病叶上的病原菌借风、雨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越冬后病叶上的细菌也可侵染幼苗和成株期的叶片,发病后也可借风、雨传播,一般从底部叶向上部叶片扩展,结荚后病菌侵入种英,直接侵害种子。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和荚等。叶片病斑初期呈褪绿小斑点,半透明水渍状,后转为黄色至淡褐色,扩大后呈多角形,直径3-4毫米,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有明显晕环,在病斑背面常见有白色菌脓溢出,病斑常相互汇合形成大块斑,使叶片部分或全部变黄枯死,提早落叶。此病叶缘发病,可使叶缘内凹并稍皱缩。

叶柄及茎病斑为褐色,长条形,水渍状,有时几个病斑形成不规则形长条斑。豆荚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后变黑褐色,不规则形,多集中于豆荚合缝处。种子病斑不规则形,褐色,上覆一层细菌菌脓。

黑龙江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病,种子带菌率高,幼苗发病重。夏、秋季气湿低、多雨、多雾天气发病重,暴风雨后由于伤口增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发病加重,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低注易涝地比岗、平地发病重。

1.2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应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在无病田选留种子。

合理轮作:可与除大豆外的任何作物轮作2年以上,并注意不要与大豆地邻作,以减少菌源。

减少菌源:发病田应进行秋翻,将病株残体深埋在土深层,以减少菌源。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7%氢氧化铜(冠菌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7.6%氢氧化铜(冠菌清)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每隔5-6天喷1次,连喷2-3次。

1.3大豆褐纹病

大豆褐纹病由大豆球壳孢菌引起,属真菌病害,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越冬后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器是病菌的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可从伤口、气孔及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引起初侵染。高温、高湿条件利于病菌繁殖,一股病菌潜育期46天,在20-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潜育期相应地缩短。病叶上产生的新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侵染,病菌也可以菌丝在种子上越冬,翌年带菌种子可以引起幼苗子叶和真叶发病,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也可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大豆褐纹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期发病症状为子叶上病斑圆形,在子叶边缘呈平圆形,黄褐色略凹陷,后期在病斑枯死部分产生轮纹。病斑上散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单叶上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深褐色,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其上也生小黑点。成株期发病症状为叶片上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赤褐色,后期病斑变成黑褐色,中央灰色,稍隆起,表面散生小黑点。发生重的叶片上病斑可联合成褐色斑块,使整个叶片变黄,可造成叶片过早脱落,在田间表现为底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中、上部叶片扩展,造成全株叶片自下向上,层层变黄脱落。茎秆病斑长条形或不规则形,颜色较叶部深,呈暗褐色,边缘不清晰,黑点不明显。豆英病斑不规则,褐色,其上生小黑点,但不清晰。

2、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2.1选用抗病品种

应选用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优质、高产抗病品种

消灭菌源: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菌源

2.2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与大豆、绿豆以外的其他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加強田间管理:避免低洼地栽培,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湿、增温提高大豆抗病性。

2.3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种肥,及时追肥,大豆生育后期应喷施多元复合叶面肥,喷施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补充营养,调解大豆生理生化功能,增强抗病性。大豆土壤应增加有机肥用量,科学利用。在肥料比例上,以适当的肥料为标准,过多的氮肥会引起贪婪,但只有长苗不结果实,也会引起倒伏或晚熟,这是直接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使用化肥时要考虑到氮、磷、钾的使用,必须科学使用,同时也能提高大豆害虫的抗性,是保证大豆生长的主要科技之一。

2.4药剂防治:防治大豆褐纹病应在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根据病情喷喷药2-3次,可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250克/升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0.9-1.2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千克;或500克/升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悬浮剂每公顷1.5升对水喷雾。

2.5水分过高的土壤可促进疫霉的繁殖。为了保证大豆的优质高产,必须有效控制土壤水分。大雨过后,应及时疏通和排除土壤表面凹陷处的积水,避免疫霉病通过水传播和相邻大豆植株的感染。如果天气干燥,应及时用人工洒水和机械洒水补充水分,以保证大豆的正常生活活动,但过多的水分不能灌溉,控制应良好。学位控制。温度调节也很重要。适当的降温不仅保证了大豆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甚至杀死了疫霉的侵染。通过调节土壤湿度和温度,有效地抑制了大豆枯萎病的传播,促进了大豆的健康生长。

总之,大豆种植中受到病虫害威胁严重、品种选取不合理等问题,使得危害始终存在,并导致年产量大幅降低,大豆的质量下降,阻碍了我国农作物经济的增长,同时也限制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应该及时培育抗逆性强的品种,种植过程时,适时施肥,充分补给所需的营养成分,加强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豆疫病严重危害着大豆的生长发育,让大豆的叶片、根部、茎部等出现明显的病症,迫使大豆逐渐枯萎凋亡。相关人员应该做好对大豆的时时监控,疫病的防范治疗,通过翻耕土地、选择抗病性品种、控制土壤水分和温度等措施,降低疫病对大豆的危害程度,促进大豆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156200黑龙江省绥滨县北岗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菌源病叶褐色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潜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点
你的手充满时辰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Red Panda小熊猫
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
大兴安岭被松栎柱锈菌侵染的蒙古栎叶上真菌种群的分布与多样性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菌源?气象因子量关系分析
柳树病叶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腊叶
生物发酵制氢菌种富集优化与产氢的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