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河湖的历史传奇

2019-05-22沈建东

江苏地方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长洲石臼老和尚

◎ 沈建东

苏州地处江南,河湖众多,湖荡更是星罗棋布。几乎每条河流湖泊都有传奇的历史和民间故事。此文主要说的是今相城区蠡塘河、沙墩港、济民塘、钱巷臼河、画师湖的历史传奇和民间故事。

蠡塘河,非蠡湖

位于蠡口、陆墓境内,西起元和塘,东至阳澄西湖,全长7.25 公里,为相城境内重要东排干河,历史上称蠡塘河,又名里塘河。历代均有拓浚,1949年后进行了大规模整治。

关于蠡塘河,据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江苏古籍出版1999 年版)记载:“蠡口,在长洲界,又谓之蠡塘。昔范蠡扁舟浮五湖,盖尝经此。”按照朱长文的续记,蠡口之名由此而来,蠡塘河名亦由此而起。又据洪武十二年抄本《苏州府志》〔洪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影印)明洪武十二年抄本,明·卢熊撰,1984 年3 月台一版。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33 号〕卷四记载:“蠡口在齐门之外,去门十八里,又有蠡塘在娄门之东,相传鸱夷子乘扁舟下五湖潜过此以出,招大夫种,因名。”

又据明《长洲县志》卷二记载:“按长洲目前之水,其仅通者凡三十有三……已塞而应通者凡五十……黄埭河、蠡塘河、南屑泾、泗马泾、葑门塘……”(陈其弟点校,《吴邑志 长洲县志》,广陵书社2006 年版)而2005年的《陆墓镇志》第五章记载:“蠡塘河,相传为越国范蠡所凿。”所记可能与历史上的“蠡湖”,即今漕湖之名相混名了。据民国《吴县志》卷二十:“漕湖,在县西北二十里,接无锡县界。本名蠡湖,《寰宇记》:蠡渎西北去无锡县五十里,范蠡伐吴造此渎。《姑苏志》引《唐书·地理志》云:元和八年,孟简开太伯渎,并导蠡湖,故以渎为孟渎湖,其实古之蠡湖也。其东有蠡口,西贯无锡之太伯乡。亦有蠡尖口。其称漕湖不知所始,或云以通漕运故名。”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八记载:“蠡口,在齐门之北。又有蠡塘,在娄门之东。相传鸱夷子乘扁舟下五湖,潜过此以出招大夫种,因以名之。”

今蠡口镇老街,始成于清代中期,与蠡塘河关系密切,有以蠡塘为名的蠡塘桥,乾隆《长洲县志》卷二有载:东蠡塘桥、西蠡塘桥。老街南起猛将堂,北止观音堂,东为苏常公路,西靠元和塘。原街分为南、中、北三部分,全长约1 500 米,分别与朱家桥、干煞桥、蠡塘桥衔接。蠡口北街在黄埭荡与蠡塘河交汇处北侧,蠡塘桥连接北街与中街。桥南有斗姆阁,桥北即为北街街口。据明《长洲县志》卷十二“桥梁”记载:“徐庄桥、太平桥、西蠡塘桥、东蠡塘桥、井亭桥、济民塘桥,以上具在十七都。”

沙墩港,古名乌角溪

沙墩港位于今望亭镇西北部,西起太湖,东至大运河,全长2 公里。据《太湖备考》卷二记载:“沙墩港有汛,上流自望亭塘运河分流出北桥,西行出太湖。”并特别注明:此港外宽内隘大舟不能行。望亭境内湖岸线北起沙墩港,南至通安戈巷村“鬼火墩”,全长5100 多米。

沙墩港,是今天的命名,古名乌角溪,明正德《姑苏志》卷十:“石渎之水横出运河为浒墅,其南为乌角溪。北为杮木泾,为白鹤溪并与运河合流。”明洪武本《苏州府志》卷三(湖):“乌角溪去郡城西北四十三里,与无锡接界,其水滔滔流太湖四里,东入运河而溪界其间,故名坞角。杨修郎中作乌慤,今作乌角疑误。”古文化遗存——鲇鱼口遗址位于沙墩港(亦称乌角溪)南岸,地属妙家里村。遗址出土器物有夹砂陶鼎、石锛、双孔石刀、斜柄厨式石刀、竖柄石钺等,属于良渚文化的器物类型。

原来,沙墩港口(太湖)水面宽阔,水位随风涨落,形成潮汐现象,故又有“潮汐池”之称。又据《望亭镇志》考证,朝夕池地处吴王长洲苑,即古长洲乌角溪。据唐《吴地记》载:“长洲县……北三里有甪溪,广八里,深四丈,西入太湖。”考之:朝夕池即现望亭古长洲苑旁的沙墩港,长1700米,宽100米,总面积250亩。该地西连太湖,东接古蠡湖(即望虞河)入长江,又泄入运河,因地处江水洲,受太湖风向变化,水位涨落明显,西南风转东北风时,涨落达50~70 厘米。在古代因通与长江,潮汐现象更为突出。宋以后兴修水利,废望亭堰,分水入运河,潮汐现象逐渐消退。

历史上,太湖之水经沙墩港直通大运河、望虞河。每逢江南梅雨季,太湖水猛涨,直泻望虞河,水患频发,致使望虞河沿岸无锡一些乡镇被淹。不堪其扰的无锡甘露、荡口等地在大运河边修筑了洪山闸石坝,阻拦直泻的太湖水,使得太湖水经沙墩港改道月城河、新开河流向大运河、望虞河。由于减缓了望虞河水的流速,又导致月城河响水桥口经常产生横流,船只过往事故频发。1991年国务院决定兴建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工程之一的望虞河水利枢纽,工程于11月在坝址动工,1993年竣工。沙墩港经望虞河立交水闸下涵洞与望虞河合并,统称为望虞河。

济民塘,就是相城河

济民塘,原名相城河,又名塘河。据《太平镇志》第二章记载,济民塘,自湘城镇起向南经太平桥、沈垫桥至陆慕镇五潨泾,全长27.46 公里,境内长10.3公里,从北至南流经盛泽、莲港、黎明、高塘、旺巷、花溇、泥头、邢店、乐安、聚金、中巷、沈桥、堂前、林马等14个行政村。该河是太平镇通往苏州、常熟等地的主要航道,又是调节水量的重要河道。

济民塘名称由来古老,与晋陆云有关,据《相城小志》云:“陆云土地庙在相城,祀晋陆云,云为郡人。因督粮过娄地,见岁祲,以所督粮尽振饥民,云后遇害,民感其惠,葬衣冠于此。立庙祀之。明成化间,沈贞吉重修,徐有贞有记。民国十一年姚文征募修,施兆麟有记。”徐有贞云:“苏长洲益地乡厚生里有祠,祠晋大将军右司马陆士龙之神。祠久废,近里士沈隐君贞吉以已赀兴之,既落成,隐君具颠末征。余记之,士龙字也讳云,与其兄机士衢并生于吴,而仕于晋。以文章显,辟为公府椽,迁太子舍人,出补俊仪令。政称神明,去官,百姓追思之。为立祠于社……云遂遇害,虽死一身能救万民,民感其德,名其塘曰济民。以衣冠葬阳城湖之滨,人呼为陆墓村。立祠于相城市中。至今民祀之不替。”为纪念陆云赈济,百姓把相城河改称“济民塘河”沿用至今。时益地乡建有“陆云土地庙”,望其仍护佑一方。

对于陆云事迹,民间流传颇多,太平镇还流传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传说晋朝期间,有一位官员叫陆云,为官清廉,能体恤民情。一次,他奉皇命顺塘河押运皇粮去京城,粮船途经太平一带。恰逢大旱,农田干旱裂缝,致使农户颗粒无收。只见两岸饥民成群,陆云见状,于心不忍,冒着被皇帝杀头的危险,果断下令,叫官役将船上的全部皇粮赈济给饥民。后来兄陆机遭诬陷而被处死,陆云受株连,同时遇害。因为这是陆云赈灾后不久发生的事,太平人认为他的罹难是由散发皇粮引起的,百姓感恩戴德,为纪念他的爱民功德,便把赈粮的村庄改名为利民村(现为黎明村),并在村上立祠,长年供奉;把经过的这条河定名为济民塘,把跨济民塘的一座石桥取名为利民桥。横跨利民塘的桥还有太平桥、沈垫桥等历史上有名的桥梁,今仍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钱巷臼河,与老和尚石臼救人有关

钱巷臼河,今属于北桥街道漕湖村,西起西桥坝浜,东至坝头浜。北临漕湖,长度1.005 千米,均宽13米。今钱巷臼河附近地名有前巷臼。

因钱姓和尚石臼取盐救民的动人传说,故名。据《北桥镇志》记载,一千多年前,漕湖北边有个叫前巷的村庄(现西钱村2 组),居住的只有五六户人家。村前河边有一座观音堂,叫积善堂,内住一个老和尚,力大无比,天天手托两只石臼(碗)到漕湖边向过路船求布施。逢年过节,村上人到堂里烧香供佛,见老和尚心地善良,均送食物给他。天长日久,老和尚与村上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为了报答村民的照应,有心要为村民做件好事。一个隆冬季节,前巷村农户断了十多天盐,人人乏力。村民向漕湖里的过路盐船讨盐,但船主不理睬,叫船工扯足篷加快行驶。老和尚见此情景,脚踏小舢板,手托两只石臼,挡住一只盐船,向船主求施两碗(臼)盐。船主见舢板挡住船头,火冒三丈,不但不施盐,反而把老和尚手里的一只石臼拍到湖里。老和尚被激怒了,把另一只石臼用力向船头一掷,盐船被击穿漏水沉到湖底。老和尚潜到湖底,摸起石臼,把正在沉入湖底船上的盐捧到石臼里,装满一石臼后托到前巷村上,放在小竹桥边,让各家各户取盐烧菜吃,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老和尚因在冬天潜湖取石臼捧盐,身体受寒得病,不久就去世了。村上人为纪念老和尚石臼捧盐救民之恩,就把村名前巷改称为“钱巷臼”。那只石臼据说一直保留在村里的桥旁。后遂将此河称作钱巷臼河,为纪念老和尚勇于救村而沿用至今。

画师湖,曾是荷花荡

在今相城区西南方向有个湖泊,称画师湖,一名翁志荡(疑为翁氏荡之误),又名荷花荡。东为渡船头,南为朱火甲自然村,西、北均为常熟市辛庄镇胜利村,面积0.2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 米,最大宽度645 米,湖底东南向西北倾斜,尚平坦。1972 年曾干湖围垦为田,1 982 年退田还湖,放水养鱼。

《常熟地名志》说到辛安塘,提到荷花荡:“辛安塘又名新安塘。位于境域东部,南北流向。北从刘家浜口入境,流经合泰村、金荡村、潭荡村、华欣村、辛庄集镇、辛中村、吕舍村,南至荷花荡入苏州市相城区。”

原是荷花荡的湖荡,因与吴门四家的沈周有关而更名为画师湖。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煮石生,晚号白石翁,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卒于正德四年(1509),苏州府长洲县相城里人。苏州文坛领袖之一,吴门四家之一。以绘画成就为最高,影响文徵明等一大批画人。

今为了纪念沈周,相城区村庄有“沈周村”(沈周村位于阳澄湖镇区西南部,环抱市镇),湖泊有“画师湖”,河道有“思贤泾”,道路、住宅、建筑物有“沈周路”“石田路”“启南路”“思贤小区”“石田楼”等等。“沈周墓”也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并成为省级文保单位,1993年原湘城镇复修了墓碑亭,重立了青石墓碑;2004 年阳澄湖镇以沈周墓为轴心,把前后池塘和周边闲地串连成景,建成了沈周故里公园。

石牌泾,与觉林寺有关

历史上,石牌泾的名称与附近的觉林寺有关,觉林寺,初建于唐,据明《长洲县志》卷十载:“觉林寺,冶长泾。”

按清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簒,光绪九年刊本,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影印,1971 年)第41卷记载:“觉林教寺,在县北十三都冶长泾,距城三十里。唐广明元年(880)信士陈坦捨宅建,初为义安寺,高僧真应请开山。朱梁开平元年(907)改名永安寺。宋大观年间赐今额,元季毁。明洪武中重建。国朝顺治十一年重修三门,康熙十一年建大悲阁。”

二十世纪五十代初,当地为解决校舍问题,将觉林寺正殿西侧用房改造为北桥小学校舍。1 952 年,北桥成立粮食收购站,设在寺内,大殿改造为仓库用房。1998年,易地重建。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北桥街道冶长泾北。

《北桥镇志》记载,唐广明元年(880),北桥镇旁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觉林寺,香客众多,香火很旺,连北桥地区的商业买卖也兴旺起来。当时曾有“先有北桥觉林寺,后有苏州玄妙观”之说。外地香客来北桥主要靠水路来往,须在冶长泾上航行。北桥人为便利各地香客,就在南桥小镇东一条冶长泾通向北桥镇的竖头河口,建了一座石牌楼,上书“觉林寺”,其旁还建有休息凉亭。远方香客坐船从冶长泾来北桥,见牌楼就转弯,可直达觉林寺,不走冤枉路。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条竖头河称为“石牌泾”,后来连石牌楼东边的村庄也叫“石牌泾”。北桥现有东西向石牌泾路。跨石牌泾河(俗称)的桥梁名为“石牌泾桥”。

猜你喜欢

长洲石臼老和尚
赞船工
惜物即惜福
大连海逸长洲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
惜物即惜福
惜物即惜福
神奇的鼠尾
不比谁大谁小
不比谁大谁小
长洲水利枢纽建成“船舶吃水智能化检测与预警系统”
太平清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