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鞅之殇剖析

2019-05-18徐榛遥

考试周刊 2019年45期
关键词:剖析历史

摘 要:关于商鞅变法的史例我最近阅读了一些书籍如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史记·蔡泽列传》、孔子的《论语》,还有法家祖师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很多史料。有很多史料上讲商鞅是老子的学生,或者是荀子的学生和门徒,这些我都存有异义,因为老子的道家讲究“遵循自然,无为而治”,荀子讲究的是孔孟之道,以“德、礼”治国,道家和儒家之理念并没有在后来的商鞅变法中体现出来,可见商鞅是老子或者是荀子学生或门徒的说法是令人不敢轻信的。

关键词:商鞅变法;历史;剖析

西周末年,群雄并起,(实际上朝廷已经无力阻止诸侯各自为政的局面了)诸侯国各自自立为王,其中七大诸侯齐、楚、秦、燕、赵、魏、韩,称之为战国七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56年秦国攻破东周的都城,杀死了东周最后一个皇帝周赧王,周朝八百年历史终于寿终正寝。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中国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

李悝变法。公元前455年~前395年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1. 政治上废除世袭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其个人功劳的大小和能力来选拔官员,以此来削弱贵族权利特权,从而建设官僚管理制度。2. 鼓励农耕,“尽地力之教”。规定亩产为一石五斗,要求农民耕田谨持,多积肥,力争亩产增产三斗。3. 平籴法,就是国家收购和卖出都是平价粮食,无论是富年还是灾年都是这样。真正做到以民为本,这一点是很受农民欢迎的。4. 做法典,宣扬以法治国,曾做了著名的《法经》共六篇,为当朝统治者治理国家奠定了法律基础。魏国通过李悝的变法改革后势力变得非常强大,因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在当时诸国中是最早的,是当时七雄中实力最强的。

吴起变法。公元前386年~前381年吴起在楚国的改革。这段时间内楚国国君楚悼王命吴起为令尹(相国,现在的总理)在楚国范围内对政治、法律、经济、军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由于太过急功近利,改革方案遭到楚国上下根深蒂固的贵族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流产,致使变法没有成功。

公元前540~前400年,儒家学派已经创立。论语《为政篇》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也就是说,当政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为政以德,齐之刑,民免而无耻”,其译注是用政令来教导,以刑法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不知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其译注是:以德行来教化,以礼法来管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道。

由于当时农耕文化的局限性,各国统治者认为治理国家仅仅有德和礼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法典为依据来治理国家。当时的法典太重,往往把一般的轻罪和重罪一并罚之,并且很不人道。直到汉代才有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礼法只是教化,法典才是用来惩罚不愿意受教化的人。所以当时的孔孟之道在战国诸国中都是遭到冷遇甚至反对的。

商鞅变法,商鞅是魏国相公孙座的一个门客,国相当时把商鞅推荐给魏王时魏王都不待见他,因为魏国当时经过李悝的变法改革后已经变得很强大了,根本不需要再来一次变革。公孙座知道商鞅是一个人才,在不得志的情况下建议他去秦国。秦国君秦孝公在当时认为秦国不够强大,迫切需要一场变革来增强国力,商鞅的到来以及他的变革理念和秦孝公不谋而合,于是秦孝公拜他为左庶长(左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公元前356年秦国第一次变法启动,其主要内容是:1. 废除贵族世袭制度,(也就是任何皇族都可能是平民)按军功大小来给予爵位,其爵位分为20等,功劳大小不同,爵位不同。2. 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3. 户籍改革,推行连坐法。就是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联防联治,犯罪者株连九族。

经过其五年的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国库赋税增加。至公元前350年商鞅启动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是:1. 废除井田制,开阡陌(修路),推行县制。2. 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3.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重量,长度、面积等单位重新统一设置和颁布新的标准)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当时的情形“商君宜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一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现象的出现对秦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不仅增加了人口户数总数,而且还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在变法过程中,卫鞅赏罚严明,执法如山,不避王族。秦孝公十六年,王子犯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太子不懂事犯了法,其师傅要受罚。国家的法令要上下遵守,这样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意见,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施以割鼻子的刑法,对另一个师傅公孙贾脸上刺字的刑法。经过十五年变法秦国国库赋税充足,军队强悍。公元前340前后,商鞅率秦國军队与魏国开战,秦军所到之处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大败魏军。秦国君大喜过望,立即赠予十五座城池奖励给商鞅,并赐予商君之爵号。

商鞅在得意忘形中过度膨胀,刚愎自用,也为他的死埋下了祸根。商鞅在商受封时秦孝公只是为了宠贿他,哪有帝王封臣子十五城邑的道理,那不是分国吗?其次秦孝公担心商鞅权力过大功高震主,以后王子登基奈何不了他。其三就是商鞅是一个旷世人才,任何国家得到了他都会使其君王成为枭王而称雄于世。秦孝公是一位有远见的卓越政治家,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后越发觉得商鞅既能成就秦国之霸业,也能毁残秦国之霸业。既然想称雄于诸侯,那就必须致商鞅于死地而后快。秦孝公在位时有没有交代太子自己死后必杀商鞅,我们不得而知,这些史书上没有记载,也没有加以评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驾崩,秦惠王即位。那些保守的王公贵族对秦惠王大进谗言,认为商鞅拥兵自重大有谋反之意。惠王下令捉拿商鞅,商鞅在逃跑过程中一度进入魏国,但商鞅的愚忠思想害惨了他,又从魏国跑到秦国,最后终于被捉住,被秦国车裂而亡。商鞅死后秦国并没有放慢改革的脚步,在商鞅原有的思想基础上奋发图强,终于在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实现了中华帝国的大统一。

始皇登基后不久,公元前213年左右,听信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于是始皇“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也就是史记记载的“焚书坑儒”,坑杀儒士400多人。唯医术与农书没有被焚烧。也算是始皇对后代们留下的遗产之一吧。

商鞅虽死,但其法永存,我们现在的很多制度和法典都能看出商鞅变法的影子。例如行政区划县域制度我们至今都在用。

作者简介:

徐榛遥,浙江省温岭市,浙江省温岭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剖析历史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主谓一致”剖析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集合中的错解剖析
一次函数错解剖析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