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课堂教育中的文化传播

2019-05-16张丛铄周科君

中文信息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科传统课堂

张丛铄 周科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4-0-01

教育是社会发展之根本,是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源泉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使其民族拥有归属感、存在感,尤其是伟大的民族,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如果说教育是一艘方舟,载其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砥砺前行的话,那么文化就是方舟的船尾舵,坚守行进的方向。

一、当前教育现状

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历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从我们作为学生迈入校园的第一天开始,眼前就映入醒目的标语、口号,如“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如此,学生获得荣誉、奖章也都被习惯性地划分为了这几类,而此后随着教育地发展,逐渐上升到素质教育。时间的推移,改革变化,之后又提出了综合教育、全面教育。不论是最早的“四有人才”,还是到当今时代的“现代化人才”,其实都是在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知识的传授要全面化、多元化。不仅如此,“校园志愿服务”、“传统文化进校园”、“孔子学院”等校园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求学经历。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教育融入现代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学校也都在积极探索适恰于本地、本校的教育方式。

中国文化以大局上讲,其精髓是传承与弘扬,也是我们中国人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华的提炼。在中國的两千年文化诗篇中,寄情山水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情色彩更是尤为浓烈,如古往今来的政权多以“江山”代称,这是为何?究其根源,是因我国地域宽阔,有文明的发源地——黄河,农耕文明起源,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都享誉世界。就是这样的山多水多,秀水青山,成为民族的精神文化依托。这些都是我们深入了解文化后,才真正所知晓,不是单单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提升学科建设,融入文化元素

我们都知道现代学科的建设正在朝着综合化发展,交叉学科的设立已经呈现一定趋势,这从近几年高考的考察模式:小综合、大综合、文综合、理综合,都有深刻地体验。此外,一些重点高等学府已经开始建设或试点培养新的综合、交叉学科。教育学科建设数据显示:2017年教育部公布高校新增本科专业2311个。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一带一路小语种专业等》、《网络与新媒体》等,这些专业既符合时代需求,也是中国教育向国际化接轨,加强与外界交流的重大转变。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新时代学科的建设更多的是基础、传统学科的综合与提升。新学科授课的老师必然将对自身的教学设计做出重大改革。

再者,近代的明清历史已深刻地告诫了我们,闭关锁国最终只能是夜郎自大的结果。从目前国际学科的交流情况来看,我国的跨文化交际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跨文化交际学目前尚未列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学科目录。因此,高等院校作为独特的文化机构,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文化元素的比重,是十分迫切的事情。当然,融入文化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身先士卒,不能如外语翻译那般,无理论体系地单向广播。教育培养的综合素质人才决定着将来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民族信仰、社会道德风尚、民族的希望。他们不仅是未来的建设者,更是向外界展示中国的仪仗队,本身就承载着弘扬文化的使命。教育是其立足之本,文化是其之魂。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作为当代大学生,中小学生、青年教师、乃至年长的教育工作者们,其实都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浸润里,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很多的成长都是伴随着古诗词经典。从刚开始说话的时候,父母会教我们“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再到上小学的时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的诗篇里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再到求学中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句子中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哲理和精神,再到现代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样振奋人心的篇章,去抒发我们报效国家的志向。正是有了丰富的情怀、美好的希望,才使得科技的发展有了方向,而现代科技的实现,让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场景、愿望成为现实。科技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一旦确立下来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将对科技创新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通过教化使科技创新主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引导和约束科技创新主体的行为,形成积极向上的科技创新精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在课堂上传授中国文化

如何将文化知识引入专业知识的课堂上,而非刻意或带有教学任务是当前面临的难题。作为传统专业授课的老师,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挖掘本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需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学科交叉点的研究,教师不能将知识范围徘徊某一领域之内,这是存在局限性的。现代很多社会人士都大力呼吁要让四书五经进入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但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这些,如何能够使得诸子百家的精髓真正起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热爱中国文化的作用,而不是敦促学生学习几篇枯燥的文言文就能达到一定效果的。文化的教育,就像养花,需要静待花开,是一个“慢”的艺术,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拔苗助长,而非学生本来的需求。

教师作为教育的组织者、传播者,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传统文化教育地开展能够很好地承担这一责任和使命。文化知识通常具有碎片化、零碎的特性。教师在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同时,注意技巧性,可以利用“聊天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文化教育要系统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中国四大传统文化:书法、茶道、京剧、国学,都是前人长期智慧的结晶。我们站在巨人的肩旁上,不用遍地开花,找到适合自己教授学科的文化切入点,就是课堂改革的关键核心。

结语

教师作为教育的先驱者,对传统文化知识本身就具有先知的优势,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都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较为轻松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形态特点至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加以解释与联系。这些特定因素,为教师在专业知识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产、生话的习惯表现,是中华民族未来屹立于世界、未来的精神脊梁,这是也是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作为一名普通学者,深知学习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文化更是经历史沉淀的产物,需要持续性地积淀。只有解读中华文化之密码,才能建设中华民族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11.

[2]邓旭霞,欧庭高.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文化的影响.湖南大学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2017(04).

猜你喜欢

学科传统课堂
【学科新书导览】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