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西绘画艺术中有关“写实”技法的不同性

2019-05-16陈雅秋

青年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写实差异性

陈雅秋

摘 要:“写实”可以说是西方艺术的发展源头,但是随着艺术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我们发现“写实”并不是西方独属,在中国绘画中也存在“写实”的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所有中国的绘画不单纯限于“写意”之中。

关键词:中西绘画;写实;差异性

“写实”一词像极了赞扬西方绘画的独有特色,特别是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启蒙。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使用科学的透视法则进行绘画创作。中国绘画在古代往往以“写意”为主,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宋徽宗提出“院体画”绘画的要求标准--“写实”。但是在中国古代时期并不存在“写实”这种说法,而是叫“写真”。

一、中西绘画都有各自不同艺术表现方法来描绘艺术形象:线条和块面

在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之中,无论是在观察大自然的思想方法还是在形象的表现手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在西方古代时期,比如古罗马时期的雕塑的肖像作品,无论是青年男子还是中年妇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从艺术形象的眼神之中可以解读出当时时代的背景故事、文化氛围,使观者莫名的感动。《掷铁饼者》的作者米隆善于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在运动时的状态,赋予雕像以生动的表现力,他的作品中的这些完美艺术技巧。是后世的雕塑家们所难以企及的。他对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他开始,希腊雕塑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黄金时期,并一步步趋向成熟。西方艺术穿过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如果我们以希腊和中世纪的艺术作比较,以写实为标准,可以这样去区分一件艺术作品的高下,古希腊的艺术是写实,它表现了一个真实的人。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对文艺复兴以后的古典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及古典主义不得不涉及到法国17世纪的古典主义也可以称为“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它的主要原则是要求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强调复古,甚至采用古代题材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态度。常常通过写生的艺术表现方式去客观的去刻画对象,古典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崇尚理性与理智、排斥感情,讲求共性与规则,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体的个性,强调克制自我的感情和欲望,为群主专制的利益服务。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普桑,普桑的艺术主张:艺术不是表现实际的情形,而是表现应该出现的情形,遵循古典主义的基本原则重理性、重古代、重典雅、重道德、重宫廷。西方古典主义更加强调的一种客观“再现”的艺术形式,它表现为忠实于生活本来面貌的写实性,达到了合乎生活本来面貌的真实性。

但是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之中,往往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意境,不是为了客观存在而存在,更多是融入自身对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和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绘画的艺术表现方法发泄出来自己内心压抑很久的情感。在中国奴隶制时代,通过彩陶、帛画、墓室壁画我们发现中国人也讲究对形体的研究以及细节的刻画,表现出人物古拙而具有气势的大动态。同时中国画则十分注重线条,也可以知道中国画的工具——笔墨的重要性,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二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把形体化成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性。中国与西方绘画的不同之处就是: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方式是以线性的平面造型占据主导地位,以线条为主。而西方绘画的艺术表现方式是以块面的立体造型占据主导地位,以体积为主。

二、中西绘画使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绘画创作:透视与构思

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而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所谓的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达到写实的境界。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宛如同真物一样。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比如魏晋时期的顾恺之先生,在他的人物画之中,特别是对人物面目表情的刻画尤为认真。虽然他也注意眼神的刻画描绘,通过对眼神的刻画达到对人物内心活动的重要表现,也可以从他绘画的形象当中读出一种优雅的视觉艺术形象和悠闲自在的贵族生活。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为了达到对身体精准的绘画,对尸体进行解剖来完成自身的艺术表现。所以说西洋人作画必须先研究解剖学。特别是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東、西方画家采用的绘画是不同的。西方画家注重表现他们看到的真实的自然风景,忠实地把它描绘出来,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欧洲一幅幅到如今都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画。像是客观存在一般,采用科学的透视的方法去作画,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一点一滴记录到画板上。

而我们中国画家很早就注意到在观察主观情思的重要性,把自然对象看成是有生命的一个客观存在。通过运用绘画的方式与之对话、交流,表现出人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的心情。顾恺之在魏晋时期提出的“迁想妙得”这种绘画构思活动,也是画家把握生活的一种艺术方式,“ 迁想妙得” 提出了创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是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这有点近似西方近代美学的“感情移入”,或以演员的身份“进入角色”。可能只有通过画家对所描绘事物深刻的认识,以及充沛的感情表达和丰富的想象力, 中国古代的美学中提出“迁想”得达到主客观统一,才能“妙得”所绘画对象的神韵和气质,这样才能在创作的艺术作品里表现出它艺术作品自身独创性和典型性。“迁想妙得“的主张,实际上正是最早提出的如何在绘画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的经验之一。中国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常常将自己的情思与绘画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同时又不拘于眼前的景象,而是自由的去观望,在行走中或静思之中获得绘画的创作素材和灵感,用笔墨表现时也是通过笔墨线条的肆意挥洒形成自己的心理历程、情感的释放。这也是中国绘画当中更多讲究是追求“意境”情感世界的原因吧。特别是中国的文人画,士大夫擅书法绘画,在绘画之中融入自身的心历路程。这也跟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思想关系,元代时期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中国绘画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强烈,文化韵味变化增强。他虽然不是最早提出的,但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有这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他认为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书法和绘画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人画的强大发展,在绘画之中增加自己的笔墨趣味也成了绘画之中的一件趣事,这就中国绘画之中的“写意”。写意可以说是贯穿中国绘画历史的始终,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中不仅仅是线条、艺术形象带来的美感,更要去领悟绘画中的韵味。这可能跟西方绘画是有所不同。

三、中西绘画有关“写实”的渊源

在明清时期,特别是郎世宁进入宫廷。身为宫廷画室,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特色代入中国。虽然没有形成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这对中西绘画的结合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事件,使国人对西方绘画有这不同了解。他们慢慢发现西方绘画讲究的是通过物求真写般的写实,认识到西方绘画跟传统的中国画在内容、观念、形式上有很多不同。根据当时的政治大背景下,西方绘画是进步的、具有科学性的绘画方式,而传统的中国画被看成是没有严谨的解剖结构、逼真的色彩和合理的透视关系。虽说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些花纹、动物纹时。我们已经开始了写实绘画技巧。魏晋时期这种写实的特征则更加明显,但是我们没有向西方那样进入完全的模仿自然的写实主义,而是出现了“以形写神”论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写实”技法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一时期的写实性绘画都是建立在认真观察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宋朝之前的绘画艺术总结来说是形神一体的话,那么对于元代来说,更明显的是倾向精神的“神”的表现而忽略对物体形的塑造。到了元明清时期特别是中国的文人画迅速的发展和传承,在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承载的情感因素就会被放大,中国画中的笔墨技巧和画面呈现的形式都开始服从于借物寓意的一种情怀,描绘客观对象的客观真实性被安放在次要的位置,所以寫实绘画就开始出现了停滞的现象随着西洋绘画的传入,使中西绘画开始出现了新的结合,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画法进行革新。虽然中西绘画都是有写实的特征,都是对描绘客观物象的表现发展而来。但是因为但是得美学思想和美学标准不同,中西在写实的道路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西方绘画的基础是对自然真实的模仿,对描绘客观实物的真实再现方式作为绘画创作的终极目标。而中国画虽然也是以观察客观事物为基础,但是中国画的创作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在自然景观上再融入自身更多的情感因素。

虽然说中西绘画各有渊源,自成体系。但是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区别。而对于这些差异性,其实就是文化体系的差异,也不能单纯的总结在一个画家个人的思想风格,和不能视为只是绘画材料和美学、技法方面的不同。中西方的这两种文化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范围,而且从古至今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传承关系。中西绘画在世界艺术中充分发挥着各自的特点,有待在今后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自发挥不同的闪光点、 是共造辉煌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有关中西方“写实”技能的差异性有待我们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琪.《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

[2]朱旗,戴云亮.《中外美术赏析》.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猜你喜欢

写实差异性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中日敬语的差异性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