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合差距:表演、时间与空间

2019-05-15尼克贝克斯(NickBax)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利兹

尼克?贝克斯(Nick Bax)

在被选派参加AHRC“中英创意产业合作” 研讨会后,我于2018年11月前往上海,并与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同事们共同在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天(11月6日至7日)的讨论,就项目合作细节和建立长久的伙伴关系达成共识。我于当地开展的活动纳入利兹大学马海丽博士主持的“弥合差距:中国戏曲在上海乡村和城市遗产景区的混合现实表演”(Bridging the gaps: mixed reality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rural and urban Shanghai heritage sites)的资助项目。该项目已成功获得AHRC中英创意产业合作发展补助(AHRC UK-China Creative Industries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Grant)。随后,我参加了在伦敦博物馆举行的获奖者简介会(2019年3月20日)。2019年4月,我再次回到上海继续就该项目参与为期3天的工作坊。

第二次上海工作坊对项目团队所涉及挑战进行评估,并为探索潜在的项目展演形式和研究路径提供宝贵机会。在此阶段,项目团队由马海丽博士领导,中方团队成员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越剧院、浦东新区川沙新镇,英方团队成员为谢菲尔德“人类VR”公司(HumanVR)、利兹思朗娄(悬挂低点)剧团 (Slung Low)、 维尔点传媒公司(Viridian FX)、利兹北方歌剧院(Opera North)。我们解决了如何在中国利用新兴的虚拟沉浸式技术(VR / AR / MR / XR)来复兴在地文化与创意的挑战,其具体目标是整合城乡以促进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为了吸引新兴受众,我们发现许多差距的弥合可以超越单纯的区位差距,比如弥合年龄差距、教育差距和文化素养差距。项目团队的想法是,我们的合作关系可被视为一条线绳,每个对“弥合差距”贡献独特项目都是线绳上的一个“珍珠”。在成果丰硕的三日工作坊后,我们确定了中英团队可以整合团体的技术手段就几个潜在的“珍珠”項目开展协同工作。

2019年5月29日至31日,我参加了在英国利兹大学举办的后续工作坊,并参观了利兹、约克和谢菲尔德的部分创意机构。在本次工作坊中,中国团队成员分别代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戏剧学院国家数字实验室、上海越剧院和浦东新区川沙新镇。首日我们于利兹大学表演与文化产业学院开会,回顾了上个月在上海的工作,并确定了我们后续几日的任务目标。此次会议上若干问题得以聚焦,主要包括:如何在中国使用新兴的虚拟沉浸式技术增强在地文化和创造力?是否可以将城乡结合起来并推广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产学研联合驱动的混合现实项目中,英中创意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潜在挑战和机遇是什么?中英团队如何在国内和国际进行合作以开发沉浸式创意成果?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调查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领域的技术现状,并于新近成立的利兹大学沉浸式技术中心进行演讲。此举阐明大学内各院、部如何联动,围绕这些新兴的平台探索和分享跨学科的研究经验及其学术影响和可能性。之后团队成员对位于利兹、约克和谢菲尔德等城市的合作企业进行数次调查访问,并就该项目所需的特定技术能力和任何独特的探索方向。访问活动的亮点之一是参观利兹市政厅并观看由利兹北方歌剧院出品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Verdi)的《阿伊达》(Aida),观赏由约克郡演员用意大利语表演的埃及叙事这一奇观,我们意识到全球创意合作的更多形式。最后,我们举行了小组会议,每个团队成员陈述想法,并就整合城乡,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以及其他关于“弥合差距”的面向进行讨论。

数字遗产和替代现实

为了更好的“弥合差距”,我结合过去主导和参与两个VR/ AR合作项目的经验提出建议。这两个项目分别为前谢菲尔德野兽派地标建筑的VR版本“道路上的传送门”(The Virtual Hole in the Road,2016)和谢菲尔德城堡的增强现实项目“体验城堡之门”(Experience Castlegate,2018)。

“道路上的传送门”是虚拟现实对标志性附属建筑的重构,该建筑是1967年至1994年期间英国谢菲尔德市中心的核心部分。该项目重新审视其与城市肌理及居民生活的关系,旨在为人们提供一次“重温旧梦”的独特机会,并为无法进行回忆的群体提供体验(比如青年群体或是非城市地区居民)。此举并非旨在创建一种怀旧感或“复古体验”,而是借由“道路上的传送门”的存在将虚拟空间设想为一种现实替代。在虚拟环境中展示故事使游客以一种新颖而兴奋的方式来思考和认知,就如同他们在1967年首次参观该城市核心一样。

在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6年9月16日至25日举行的“心灵节”(Festival of the Mind)期间,该项目在谢菲尔德千禧画廊(Millennium Gallery)中作为“未来路线”的一部分进行展示。游客们使用两个“欧库拉”套件(Oculus Rift DK2)来参与虚拟现实,并配有两个大屏幕显示每个设备的实时反馈。该项目在十天内服务约9000人次,毫无疑问地证明了使用虚拟现实模型可以实现人们对当地遗产的认识和兴趣。该项目的一个意外结论是,城市对恢复一个甚至没有被准确记录或存档的地方具有强烈的兴趣。以前的乌托邦式混凝土建筑现在被视为标志性的重要遗迹。千禧画廊展览空间中的工作人员不断被“时间旅行者”对原始空间的自身回忆所激励,这也说明了为人们保存价值的场所可能是意料之外的。

“体验城堡之门”是由谢菲尔德大学的“心灵节”委托的增强现实装置。展示源自“遗产引领城市复兴的数字参与”项目(Digital Engagement for Heritage-led Urban Regeneration,2017),该项目由AHRC资助,是其“下一代沉浸式体验”的一部分。项目核心工作是创建前谢菲尔德城堡的3D虚拟模型,该城堡在1648年英国内战期间被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下令摧毁。该城堡不仅彻底消失于谢菲尔德的城市景观,也消失于谢菲尔德居民的集体记忆。“数字技术参与由遗产引领的城市复兴”试图通过沉浸式技术将城堡进行恢复,并在2018年9月于谢菲尔德千禧画廊的“未来学院”展 (Futurecade)和2019年7月至9月于国家电子游戏博物馆(National Videogame Museum)通过VR设备展示。另外,虚拟模型的“飞行视角”被投影到前城堡遗址旁现代建筑的大荧幕上,有效地将中世纪建筑恢复到其原来的物理空间之中,恰如400年前的景象。

这个增强现实装置的特点是当下谢菲尔德市内城门区的大型木制模型,它由谢菲尔德建筑学院(谢菲尔德大学)的学生创建。该项目展现了这座气势恢宏的中世纪城堡高度详细的CGI模型,虚拟模型与现实模型严丝合缝。参观者手握一部iPad在模型前扫描二维码即可观赏。扫描显示后,参观者可以靠近模型去观察城堡墙壁上的每块石头,或者凝视庭院并检视房屋的内部结构。事实证明,AR展览受到各年龄段受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幼儿和老年人,他们都不是一般意义上采用新兴技术的典型群体。这种出乎意料的“弥合差距”应该被认为是使沉浸式技术与电子游戏和其他数字内容平台区分开来的一个独特且具包容性的显著特征。

永久的时间门户

中国上海川沙镇中心的一块坚硬的孤岩经历世事变迁却依然存在。石材上可能会有一些人为的历史痕迹和自然的磨损迹象,这是元素的一种让步。但从本质上讲,它的形状在每个时代都保持不变。在这种视角下,我们可以将岩石视为“时间机器”,这是一个存在于各个维度的永久“门户”。石头是我们进入各个空间的入口,即使周遭斗转星移,入口却恒久不变。我们可以从在地,区域,国家,国际,银河系或地外的意义上重新思考或想象这样的存在。石头是川沙村的“水石”,还是漂浮在太空中的小行星?

通过固定相机展现特定时间变化的概念已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主体可以是一棵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开花结果的树,而忽略小时,日期和月份的概念;抑或是一幢高大的金属玻璃建筑,在城市的一天中与邻近建筑物的阴影共舞。但是,如果这个主体并非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可见,而是延长至数十年或数十世纪,该当如何?在超越时间方面,该思想与H. G. Wells(1895)同名故事中描述的“时间机器”相似。但有一个重大区别,即“门户”不是为时间旅行而特别研制的人工设备,而是我们过去或现在的环境中的任意对象。

这样的“门户”可以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使用,将观众传送到另一时间或地点。我们可以看到以陌生方式呈现的熟悉结构,例如崭新的古迹或因时间风化的新建建筑。此举可以彰显将观众带入另一维度的瞬时性。将室外结构或环境与室内表演空间联系起来,也是实现中国城乡结合的可行解决方案之一。使用沉浸式技术,乡村的物理特征可以神奇而可信地出现在城市剧院舞台上,从而将都市观众带到乡野空间。同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或现代的乌托邦式摩天大楼在乡村社区中如同“数字幽灵”展现,在乡村环境中重现城市体验。地点间的隐喻性联系为弥补传统戏曲和其他表演艺术形式间的差距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使观众时空穿越的概念已经无处不在。时间“门户”概念的革新,可以以新颖而令人兴奋的方式推广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例如越剧),从而吸引年轻受众。用于这种转换的可视设备可以是数字模拟的运河、石桥、历史墙或水岩石个体。任何成功模拟的关键在于其与物理环境中物体的关联,最好是听众熟悉的物体。看到原本熟悉对象或建筑的不同维度或许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体验。我们习惯于欣赏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建筑,例如埃菲尔铁塔或埃及金字塔。这些地标建筑也许处于不同时代,周围人们的衣着也具有时代特征,但如果当参考点是在地的或新近的,对受众的影响会更大。在谢菲尔德“道路上的传送门”展演中,记得并走过原始空间的居民对这种虚拟造物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反应,因为它激起了人们对“真实”位置的记忆与共鸣。

跨维度合作

为了“弥合差距”,我们需要选取一种创意的途径来催化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洞悉未来的科幻故事可以超越时空和社会差异的边界,创造和谐感并缩短人际的身心距离。这种叙述还可以激发富有成效的合作途径,特别是在国际范围内。为了强调这一点,我建议针对科幻小说进行两种叙述分析,即中国叙述和英国叙述。

《三体》(2008)是中国作家刘慈欣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小说之一,并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故事的时间线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缘起自一位中国科学家与名为“三体人”的外星人进行接触。而“三体人”居住在一个绕着半人马座星系中的三颗恒星运行的行星上。书名“三体”指的是轨道力学中的三体问题,也双关指故事中的作为关键线索的虚拟现实游戏《三体》,内容涉及阐述三体文明如何在极端的气候变化中生存。

《韦塞克斯梦》(A Dream of Wessex, 1977)是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普里斯特(Christopher Priest)创作的心理学科幻小说。 1985年,在英格兰一個国家安全政府机构内,一项心理实验的参与者前往未来去寻找当前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的解决方案。当他们的身体处于催眠状态时,其潜意识交织在一起并创造了一个世界,在其中他们也形成了不同的身份和个性。这些“内部太空宇航员”从来没有离开过像停尸房一样的生命舱,但他们将以活跃的社区成员和公民身份在这个集体的虚拟现实中生活。

尽管这两个故事来自不同国家并且相距30多年,但它们涵盖许多相似的主题和科学装备,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使用虚拟现实或“时光旅行”来访问过去或未来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些跨维度体验的叙述为混合现实技术的可能性提供基础,我认为这些典范实例可以为中英“弥合鸿沟”的创意研究提供灵感。

由于表演的空间性质及其可以在360度的舞台进行演出,所以传统的中国戏曲以及其他形式的表演艺术和戏剧艺术是我们目前最接近混合现实体验的场景。因此,此类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机会以使用混合现实技术呈现和增强沉浸式叙事。如果我们将包括传统中国戏曲在内的所有戏曲表演视为沉浸式体验以将观众转移到另一时间或空间,那么我们可以将每一事件视为独特的“时光旅行”形式。对于AHRC项目“弥合差距:中国戏曲在上海乡村和城市遗产景区的混合现实表演”,我们将邀请观众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参与旅程,并使之成为“内部太空宇航员”。

作者  尼克·贝克斯(Nick Bax),“人类VR”(HumanVR)创始人,谢菲尔德大学英语文学部(Department of English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博士研究生,在视觉传达和艺术领域的职业生涯已超过25年。在加入世界知名“设计师共和国团队”(Designers Republic team)15年后,他于2007年成立了文化创意企业Human。在知识,技术和文化的协同推动下,Human开展广泛的社会合作以创造艺术可能性。该工作室曾在欧洲、日本、巴西和美国的画廊和场馆展出作品。

译者  杨佳续,利兹大学表演与文化产业学院博士研究生

校对  朱佳静,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重点实验室实验员

猜你喜欢

利兹
与普利兹克奖得主相遇建筑之美
回去睡觉
From receptive to productive vocabulary knowledge: The combinat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approach
THE CONCEPT OF BOKEH LIGHT EFFECTS IN PHOTOGRAPHY
2017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发
无论什么模样我们依然会爱你
上天依然会爱你
来,笑一个
“世界最丑女人”励志演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