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念与实践

2019-05-15柴婉婷杨寄秋

市场观察 2019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育

柴婉婷 杨寄秋

一、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随着媒介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新闻教育培养人才呈现以“创新”的观念面向学科与教育的实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突破固有的格局。教学模式是一个不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台湾地区各个新闻传播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定重点,找方向,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

(一)大数据时代新型研究系统“让资料说话”

国立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依托学术界和媒体界,仿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所的实务训练模式,于1991年成立了台湾第一所以提升新闻传播专业实务为宗旨的研究所。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媒体议题和公众议题的文本数量迅速增加,一方面提供了新闻研究者大量有价值的,可供分析的文本,另一方面也为传统质性的框架分析方法带来困难。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创新了文本研究的工具,借由数位典藏的方法做人文研究,“用电脑取代工人智慧”,学院设有80坪的新闻摄影棚,6间剪辑室,副控室,暗房等新媒体专业教室,在资料搜集,处理以及分析的过程中,经由文本分析工具的内在逻辑和研究者介入从而使资料的意义快捷方便的予以展现。

研究所强调兼顾学术要求以及规范,并符合一般研究所的两年学制,以“培养新闻传播之技艺与智能,训练独立思辨以及尊重多元的公民意识,提升国际视野以及加强具备学术领域专长之新闻人才”为教育目标。因媒体专业特性,写作深度报道与学术论文不同需求,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实行“研究组”和“专业组”分组教学。专业组又细分为电视媒体实务与网路媒体实务。

台大新闻所致力于课程多元化,并提升电脑以及网路设备,以改善教学环境。为了强化深度报道硕士论文品质,跨校跨系结合师资开课,并推广各类专业课程讲座,新闻专题工作坊,推动跨领域合作发展。

(二)整合传播理念 追求人文与科技对话

铭传大学在台湾以商业和传播闻名,连续七年入选“大学教育卓越计划”(类似于大陆211工程),2016年学校与东吴,淡江,辅仁等私立顶尖大学组成「优久大学联盟」,学生可申请联盟内交换,修读双学位或辅系。为了实现各校专长领域,教学资源的互补,校内学生可以跨校修习学分,借阅图书。

全院包括广播电视学系,新闻学系,新媒体暨传播管理学系以及广告学系。铭传大学传播学院为第一所“大一以及大二不分系“及“学程所长”的传播学院。本科生就读传播学院前期以公共课为主,全院学生共同学习大课打下专业基础。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冲击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系所以新闻学系为首,增开c语言和程式语言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传院秉持“整合传播”之理念,培养理论与实务并重,具备国际视野之传播人才为宗旨,追求“传播知识产业化”,“传播产业知识化”的学术卓越研究。

(三) “从做中学”理论与实务并重

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成立于1989年,设有大学部,研究部,博士班,国际传播英语硕士学位学程,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以及硕士在职班。大学部课程主修新闻与资讯,媒体文化,策略与创意沟通和影音制作的学程,硕士班必修课程想象与文化,两岸传播和自主学程,并要求新闻专业老师的从业条件是拥有资讯背景或者专长。

学院创先实施“学程制”,课程复杂创新,并设置资讯与媒体整合实验中心,下设政大之声实习广播电台,影音实验室,剧场,研究导向实验室,静态摄影实验室,新闻实验室,基础数位实验室,网路媒体及写作实验室,数位图像与出版实验室,2D 3D绘图教室等教学实验单位,并配合学校教学需求开设教学工作坊,并实施学生助理制。

学院通过结合试验课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贯彻“理论与实务并重”并强调“从做中学”,从做事里面求学问的精神。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学生的活动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实践。学校以现实生活為依托,使其相互联系的枢纽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本身的社会活动。

(四)高峰论坛 产观学研从职业衍生出大学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世新大学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他以培养“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新闻人才为目标,对于传播学的专业设置非常细致,比如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口语传播学系、资讯传播学系、数位多媒体设计学系、传播管理学系。法学院的智慧财产研究所也可以看做是为传播学服务的,因为电视、电影、图书等都需要许多的知识产权保护,所以设立这个系也可以使世新自己的研究得到保护。

课程设置除讲授理论外,特别重视实习。将实习制度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的具体做法是,各专业的学生逐年有实习课程。三年制学生(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从二年级开始实习,五年制学生(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从四年级开始实习。报业行政、编辑采访、印刷摄影三个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印刷实习工厂编印《小世界》周报。《小世界》周报每期出版4开1张,经费由学校负责,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员大都由该校学生参加,完全是义务性质,包括评论、编辑、采访、副刊,绝大部分是同学执笔,老师只从旁辅导。其他如发行、广告、印刷、校对,也都由同学负责。广播电视、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则在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电影电视摄影棚和小剧场做节且,这在当时的台湾是一个创举。图书资料专业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实习。而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则经常举办民意测验及市场调查,理论结合实际。校外实习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根据专业到各机构实习。世新学校的培养方式在当时颇有影响,成舍我先生以私人力量投巨资兴办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摄影棚等,购买最新设备供学生使用,使该校学生以动手能力强而著称,在台湾的广电专业、电影制作专业中脱颖而出。

二、培养模式的双重困境与思考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崛起使用人单位对于传媒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而非专业新闻媒体的发展也让教育者思考什么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闻传播教育。新时代的传媒人才应该触类旁通,视野开阔,但是现如今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还难以达到业界的需求。

世新大学学术副校长暨前传播学院院长陈清河博士谈到新媒体衍生出来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只有媒体才做媒体许多行业也做媒体,传统媒体的渠道被颠覆。如何把世新大学的传媒与新媒体,新技术,新产业结合。如何把台湾的各个公司串联在与世新的合作中。使其财经新闻,体育播报,主播培训,大数据,AR平台,观光旅游和英语日语中,每一个专业和学科都和传媒有关。世新大学转型的过程也是两个轨道并行,一是传媒在世新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占据一个什么位置,传媒的东西和规模应有尽有。二是努力的跨学科整合,在世新大学都需要了解全媒体,教非媒体人什么是媒体,同时也教媒体人渗透整合媒体。

传媒行业人才需要涉及越来越广泛的学科,对各学科知识运用的专业程度也逐渐提高,而复合型传媒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

国防大学政战学院新闻系刘大华老师强调,大数据时代,人们摒弃了传统的专家访谈方式,不单纯的进行录音,番录的传统量化研究,耗费人力物力与时间的限制。对于新型的传媒人才,老师表示可以引入大数据的新型研究系统,让资料自己“说话”。正如哥伦比亚学院美国学者提出的“如何看完图书馆里的书,不求细节阅读,而是宏观的主体”。

台湾的新闻学教育,在学业界和学界在结合方面也存在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具有广播、影视学专业博士级的实务人才。由于新闻传播实务界中经验丰富的人士不见得具备台湾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师资聘用标准,很多实务性课程都只能聘请媒介人员担任。但这些人士因为业务繁忙,不一定能很好地承担课程任务,而且课后也没有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并给予辅导。为解决这个矛盾,一些学校采用了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方式,选拔硕士阶段已经具有良好动手能力(能独立制作广电节目、纪录片等)的优秀青年,送他们到国外攻读博士,然后回校任教。教育界人士也时常呼吁业界能更多反哺学界,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交流机会。

对于实践性教学,历任台湾世界新闻大学校长和朝阳科技大学教务长、人文学院院长、传播艺术系主任的林念声教授与原铭传大学教师、现任台湾《旺报》驻厦门记者张彦清博士表示,台湾新闻院系平时十分注重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学校有专人负责联络各类传播机构。在实习之前,教学负责人员必须落实每家单 位能接纳几位实习学生,最后作出统计,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到广电媒体、网络、报社、广告公关公司等去做各项工作,不会浪费名额。实习过程中,学生每天都要求写实习日志,记录当天所做事项。学校负责实习的教师要与每个单位的带实习的人士取得联系,并寄出一份实习鉴定表请其填写打分。如果实习单位对某一学生的评语和分数过差,学校老师会与实习单位联系。并调查实际情况,因为有时不排除会因一些主观原因导致不公正的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写作实习报告,归纳经验与教训。一些学校会召开实习成果汇报会,对成绩优秀者予以奖励。一些学校会把实习成绩计人某一科的成绩,比如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等。以鼓励学生抓住实习机会,多出成绩。当然,随着学校的扩招,媒介公司有時也无法容纳过多的实习生,一些学生只能到台北以外、或是一些小型的私营公司去做实习。

三、学界与业界的对话

近十年来,中国新闻教育进入了高速度、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但是学界与业界青黄不接,是我国新闻教育的诟病之一。因此研究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希望能从根本上找出不能接轨的根源,缩小学界与业界的差距,培养真正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打破学界与业界的“鸿沟”并且实现良好对接,成为了亟待解决的话题。

关于新闻教育与业界需求的无法对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匮乏。世新大学深度采访与报道老师陈秀凤曾就职于台湾华视新闻,采访中她说,在业界见过不少高校实习生,而这些具备夯实理论基础高校实习生并非同样拥有完美的实践能力,以至于他们无法用所学理论去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缺乏亲身实践经验是无法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主要原因。高校提供的新闻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媒体实践能力的匮乏是导致自身发展障碍的直接原因。因此台湾高校会在大三大四期间提供一系列实习机会,台湾的媒体单位也会提供在校生实习的岗位,这一系列举措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走入社会迎接正式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新闻行业不仅仅需要扎实掌握新闻相关理论的专业知识,它更倾向于接收那些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因为新闻相关的技能并不深奥,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但是不同专业背景所带来的知识文化底蕴却是不可速成的。

因此,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新闻人才的培养以及新闻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与新闻业界紧密联系与合作。

(1)学界积极发展新闻理论,研究实践问题,为业界提供智力支持

为了激发新闻业界的合作热情,更多地获取业界的支持,学界应发挥自身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积极研究出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不仅可以反哺业界,同时可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业界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大多因忙于实践而忽视理论提升。学界可以帮助业界对这些素材进行梳理、总结、提升,在此基础上建构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新闻理论,并反过来指导新闻实践。媒体在发展中还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学界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智力支持。譬如,许多传统媒体都开设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但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如何运营好自己的“两微一端”,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仍是许多传统媒体的短板。学界可以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和研究优势,指导学生对新媒体的传播内容特征和话语方式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提炼规律,不仅可以供业界参考,同时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加强学生对新闻实践的认识,是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教学内容。

(2)业界主动提供资源,滋养新闻教育环境

新闻业界可以利用自身在实践方面积累的丰富资源,与学界合作建设项目,或者进行学术研究,协助完善新闻人才培养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滋养新闻人才培养环境。同时,媒体也可以自己进行学术研究,作为新闻教育的有益补充。除此之外,在业界打拼数十年的优秀人才应该将自身积累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为后来的新人起好指导作用。

在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素质的新闻人才比以往更为急需。加强新闻学界与业界的对话与合作,共谋发展,是新闻教育改革的当前要务。

四、大陆与台湾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

大陆和台湾文化同根同源不可分割,但是由于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二者在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新闻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两岸的新闻教育理念对比

1、大陆的新闻教育理念

(1)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中国大陆的新闻教育先后受到美国和苏联的影响,之后逐渐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教育理念。大陆的新闻教育对思想政治的要求很高,要求新闻学子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熟悉党和政府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了解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

(2)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在专业素养上,大陆新闻教育培养学生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等专业技能知识,使其具有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相关工作的能力、运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能力、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从事新闻学实务的能力、从事调查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台湾的新闻教育理念

(1)人文素养及国际视野

台湾新闻教育强调培养兼具和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要求新闻人才具备较强的职业操守、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务能力,坚持以传媒市场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外,台湾新闻教育更侧重于人文素养、独立思辨、创新创意等能力的培养,要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以充分满足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要求。

(2)强调新闻实务能力的培养

台湾新闻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更注重对新闻人才实务能力的训练,包括新闻采编、新闻写作、新闻实操、跨媒体传播等。如世新大学新闻教育为迎合全媒体时代发展潮流,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从以往平面新闻采编能力培养转向了兼具平面新闻、广电新闻、多媒体新闻的综合能力培养,为学生毕业后的新闻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两岸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对比

(1)大陆的课程设置

大陆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的大学间有所差别,但从课程内容上来看,一般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这四种类型。大陆“新闻教育对于课程设置的优先考虑,是理论文化类学科,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在公共基础平台课中“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些课程属于政治必修课,除此外,还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传播学概论、多媒体应用与研究、媒介发展史等课程。专业课主要包含: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学、新聞评论、新闻法规、新闻摄影、调查性报道、媒介经营管理、广播电视概论等课程。

综上所述,大陆新闻教育更偏理论。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新闻实践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但大陆新闻专业在设置的课程上,理论课多于实践课,如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传播学概论等。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也多以理论传授为主,学生实践较少。

(2)台湾的课程设置

台湾高校新闻学系课程设置一般分为校级通识教育、院级专业基础教育、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校级必修课程:一般包括通识课程、语言课程和其他。通识课程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学生在各领域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或者各选修至少2学分;语言类包括国语和外文:其他课程还有服务学习、体育和资讯素养课程等。院级必修课程:传播技能、传播理论、传播与文化、媒体素养、传播统计学、传播伦理与法规、新闻原理与编辑、视觉传播、电子媒介概论、公关概论、传播原理、传播研究方法等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新闻伦理、新闻英语、新闻学、基础新闻摄影、传播史、基础采访写作、基础新闻编辑、大众传播概论、新闻英文、社区与传播、公共新闻学、多媒体新闻与实作、平面排版实务、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基础写作、数位新闻编辑、新闻道德与法律、专题企划与报道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对于专业选修课程,台湾高校新闻学系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大多数新闻学系采用学分学程制,学生选择其中一到两个学程选课,修满一定的学分。专业选修课中一般设置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课程:传统新闻媒体课程有杂志写作、精确新闻报道、印刷媒体视觉设计与制作、新闻编辑、分类新闻报道、新闻编辑专题研究等;网络新媒体课程有网路新闻学、电脑编辑软体进阶实作、个人新闻网站设计、网路图片编辑、网路编辑与采访、多媒体制作、网路报道文学、电子报制作、网页企划与行销等。

高效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全面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社会人才需求和知识体系完整等因素,以确保人才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契合。为满足传媒业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台湾新闻教育课程重点逐步由以新闻学和印刷媒体教育,转向了以新闻学理论和方法为依托,以全媒体能力养成为诉求的专业教育。目前,台湾新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以通识教育为载体,广泛涉及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并非常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融合渗透。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媒体业态的发展趋势,灵活选修不同的课程。

(三)两岸新闻教育的实践环节对比

(1)大陆的新闻教育实践

目前大陆新闻专业的实习媒体普遍采用校内外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大陆高校大多建有自己的校内媒体,如校报、校广播台、校电视台、校刊、校园网站等,部分新闻院系自己办有报纸和传媒网站。校内媒体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参与,时间比较灵活,一般不与学生的上课时间冲突。但大陆高校如校报、广播台,这些媒体多挂靠在学校党委、团委等部门,学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很有限。另外,由于这些媒体平台一般归学校的相关部门管辖,与新闻学院的关系联系不紧密,由于不属于同一个部门,校内媒体实践中也缺乏新闻学专业老师的指导。

大陆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单位按来源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校新闻学院通过建立与媒体的关系,进行校媒合作,签订协议,派遣学生实习就业;另一部分是到毕业实习时,学校出具派遣证明,由学生自发寻找实习单位。大陆很多高校的新闻院系与媒体建立了固定的新闻实习基地,如我校与资讯类视频平台梨视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了“西北政法大学传媒创作实训基地”在梨视频的挂牌仪式,梨视频表示愿意提供短视频拍摄技术、拍摄题材选择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实习机会。

(2)台湾的新闻教育实践

台湾各高校新闻学系皆重视实习制度,且新闻院校多创办有学生自己的实习报刊、实习电台、实习网站,为学生提供新闻实践平台。比如世新大学新闻学系的小世界周报是新闻学系三年级学生的实习刊物,以培养全才的新闻采编人员为最高宗旨,实习范围包括采访、编辑和活动实习等。

台湾新闻学系的校外实习单位包括与学校合作的媒体及企业和学生自己寻找的实习单位。无论是学校合作媒体,还是自己寻找的单位,学院对学生的实习要求都比较高,通常需要最终评判实习课程是否通过,或给出一个实习成绩。

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设置理念、管理实施、效果评估等,攸关新闻教育的成败。

目前,中国大陆新闻教育标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在媒介找不到工作,而业界需要的人才学校又不能提供,产销严重不对路。

而台湾地区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强调新闻传播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不同,因此总结台湾地区的教育有以下几点特点:

(1)台湾新闻传播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从创办初期,各校就形成了校内实习、毕业实习或校外实习的传统。各新闻院系均设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实验室供学生实习使用。高年级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管理。政大新闻提出的“在做中学”已成为新闻界教育的共识。各高校在实习管理、评估方面的制度方面已较为成熟。

(2)台湾各校均重视新闻实习的硬件建设

不论是创办初期开设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展时期购买先进的广播电视、电影制作设备,还是繁荣时期更新数字设备、搭建网络平台等等,各校始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充实教学,跟随时代进步,使学生保持较好的竞争力,不至于落伍。这也充分说明了新闻传播专业不是普通的文科专业,有心办新闻传播教育者,必须在财务上给予保障,因陋就简式的教育。培育不出高水平的新闻人才,也不符合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要求。

(3)台湾的新闻学界与业界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

台湾各校十分重视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除有专人定期与媒体保持联络之外,学界成立协会或举办学术研讨会时。都会积极邀请业界代表参加。积极参与业界的新闻在职培训,并对节目进行监督与建议。从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开始,一些新闻业界的人士就积极参与教育并提供奖学金资助,知名媒介愿意免费为新闻院系师生提供实习场所与机会,借机扩大影响或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比如近来一些报纸在大、中学生中开展“校园记者”行动。资助学生采访并拿出一定版面刊载其作品。一些电视台开展“校园征才”活动。选拔优秀学生进电视台,先做助理记者、编辑。并灌输公司的价值观,使之与公司更容易融合,自己也可培养所需人才。

五、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重构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培养目标人才为目的,建立符合理想、规制的培养观念、培养手段以及培养方案。它回答的是“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这两个问题。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媒介内容推陈出新,媒介业态不再是昔日传统媒体占据鳌头、独领风骚,而是迎来了一个崭新、融合、颠覆旧传统的全媒体时代。媒介业态的不断变迁无疑提高了对传媒人才的要求,为顺应这个时代,实现新闻学界、业界以及整体媒介业态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传媒人才?”、“如何培养?”成为了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国际化+复合型+个

性化

面对现代传媒和新闻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所逐渐呈现的多元化态势, 各大高校的新闻专业应倡导多元化、开放式

的教育理念。作为具有较强优势学科的专业院校, 创办新闻学专业必须依托学院的优势的学科资源,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个性化”的新闻人才, 瞄准市场培养紧缺的全能传媒人才, 是提高新闻人才综合素质, 实现媒体社会需求与新闻专业建设思路相契合的必要举措。“国际化”是指必须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新闻教育。在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具有国际视野, 以开放的眼光, 包容的情怀来办教育,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应将眼光仅仅局限在新闻界, 要拓宽视野, 将就业空间由媒体延伸到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领域。将人才培养的范畴与就业空间扩大, 不仅是媒体, 还包括相关企事业单位, 不仅作记者, 同时拓展到从事体育媒介经营管理、公关、策划及广告等与新闻传播相关的领域。新闻学科与各专业相互交叉、融合, 丰富新闻学专业的应用外延,服务体育新闻宣传, 是各大高校办好新闻专业的一条创新之路。

(二)课程体系模式创新:新闻+外语+人文

高校的新闻专业应依托外语资源和人文资源,三者结合,可全面拓宽专业建设发展空间。高校应大力挖掘自身拥有的外语、人文资源,构建“新闻+外语+人文”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模式, 培养精通多种类外语和极具人文素养、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人。同时,新闻专业課程体系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及时改革创新, 一些顺应时代需求的课程应尽快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体现。

(三)师资团队打造:新闻+学术+技能

新闻教育要实施改革并富有成效, 观念转型、理念创新是前提, 而推进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师资队伍建设, 是完成课程体系预设的教学效果,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性保障。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媒体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媒体之间的界限, 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当今媒体实践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从事新闻教育的老师也带来了全新挑战。面对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全新模式势在必行。综观国内外新闻教育水平提高的历史, 可以发现, 随着多媒体技术、博客、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开拓发展,它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移。打造“新闻+学术+技能”的新型教师团队, 使新闻专业教师既博学多才又具有熟练的全媒体新闻实践技能, 是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新闻人才的保证。

(四)实践教学体系革新:从简单的“实践教学”到务实的

“全能培养”

通过对各大高校新闻专业的调研得知, 目前新闻专业实践教学, 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课堂实践、学生中期考察、毕业实习等层面上, 多在理论教学同时加入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 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针对性不强, 没有达到真正锻炼学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许多学生毕业进入媒体, 发现所学很多技能知识用不上, 无法与媒体对接。新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 只有全方位进入“新闻实践活动”, 接受与实践需求相适应的全面的能力培养, 而不是就理论而理论、就书本而书本, 或在理论之余适当增添实践性教育的课程份额, 才可以培养出媒体需要的人才。因此, 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大胆转变观念, 走出简单提倡强化“实践教学”的低层次误区, 树立新闻本科教育对学生实施“全能培养”的全新理念。

(五)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就业:政府+媒体+企事业

单位+学校

重视实践和实习教学, 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 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是办好专业的必备条件。政府、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合作, 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 构建有别于我国现行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又不同于西方新闻院校人才培养方法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模式, 即“政府+媒体+企事业单位+学校”一体化模式, 是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就业的崭新尝试。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媒体、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联合培养, 并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 创造性地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培养计划,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直接吸收媒体人事部门的建议, 媒体记者和广告公司、宣传部门的领导直接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学校可以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 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 与一些传媒、广告公司等签订横向合作协议,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新闻一线进行人员培训、节目策划,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并将学生的实践作品推向市场, 接受市场的检验。

全媒体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教育理念与模式发生碰撞交流,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各自的健康发展。大陆和台湾在新闻教育上的相互学习,能够有效丰富各自的理论研究体系,同时通过学习借鉴台湾新闻教育成功经验和模式,可有效完善大陆新闻教育体系。因此,加强台湾新闻教育的特色与启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