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赛珍珠的中国与亚洲情怀

2019-05-15李洁李雪瑶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赛珍珠女性中国

李洁 李雪瑶

【摘要】赛珍珠作为一位跨文化交流名人,在亚洲与西方世界交流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赛珍珠文学作品中亚洲儿童和女性创作的梳理,揭示了赛珍珠对亚洲尤其是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人桥作用。

【关键词】赛珍珠;中国;亚洲观;儿童;女性

【作者简介】李洁(1998-),女,汉族,江苏泰兴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英语专业学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李雪瑶(1998-),女,汉族,吉林吉林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英语专业学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篇文章系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289055Y)的研究成果。

前言

成长于中国“三山两水”之间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是世界文化名人,是自13世紀马可波罗以来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最著名作家。镇江是赛珍珠的中国故乡,研究条件得天独厚,资料丰富。

赛珍珠,写中国题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热爱亚洲尤其是中国。赛珍珠善于观察与写作,由于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双重浸润,使她在亚洲研究这一块比其他西方作家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她以其朴实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亚洲大地上的物、人、情,她自由和博爱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创作的有趣并具有教育性意义的儿童读物中,更折射在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超前性认识上。因此,本篇论文希望能进一步探索其对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儿童和女性的关注,体会赛珍珠的亚洲情怀,进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彰显赛珍珠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文化价值。

一、赛珍珠笔下的儿童

在赛珍珠的作品中也是在她的回忆中,她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亚洲人物形象,男性女性、儿童老人、权贵平民。但是她把更多地目光投向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儿童和女性身上,她出版过三十多本儿童读物,意在传达对儿童的关爱,并强调教育是德治并举的,这对现代的家庭教育和儿童成长有着深刻的引导意义。

赛珍珠的作品中无一不显示着她对儿童善良天性的认同,和对中国及亚洲孩子的关注和关爱。她笔下的孩子们或好奇、调皮、乖巧,但都不是心存邪念的。他们各具自己的性格特点,并带有时代与社会在他们身上的烙印。《巨浪》中的小奇诺天真无邪,《于兰》中于兰则展现了他惊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中国与日本,尤其是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社会背景截然不同,这让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具有特色:《于兰》描述的是在中国抗日战争背景下,中国男孩于兰孝顺、勤劳、好学的形象。他生于中国农村一个家庭教师的家中,家庭教育让他有良好的教养,既热爱学习,又听话懂事,从不顶撞自己的父母,这印证了中国持久的凝聚力正是来源于代与代之间的挚爱与尊敬;而《巨浪》里的奇诺,则是与家人生活在依山傍海的地方,他们脱离了一般的社会生活,每日面对的是自己的生计与感受。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奇诺自然天真无邪,他对周围的未知感到既新奇,又不愿追寻到底。于兰与奇诺,都具有孩子般自然的好奇,但不同于于兰的早慧又坚决,大自然带来的天性在奇诺的身上留下了更深的印记。他们作为孩子,亚洲孩子,受父母约束的程度之大,时间之久使得他们都十分听话。这也侧面反映了赛珍珠对于亚洲教育的认知以及自身作为监护人这一形象对此的认同。

二、赛珍珠笔下的女性

赛珍珠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对于女性方面一向非常关注和重视,她有着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超前认识,能够深刻地理解女性命运。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如《大地》、《母亲》,乃至她的自传中都对女性,尤其是中国女性有着非常深刻而细致的描写,她在用作品警醒社会关注女性问题,维护女性权利。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非常丰富,从阿兰,“母亲”,以及自传中饱受封建制度压迫、束缚和折磨的中国传统妇女,到桂兰,吴太太这种开始有对自我有新认识的女性,再到阿玉这样勇于追求自由,集新旧中国女性美德于一身的理想女性形象。赛珍珠对中国女性的悲惨遭遇抱有深切的同情之心,但同时也对她们充满了钦佩和赞美。赛珍珠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女性也有提及,但与中国相比,只能算是非常粗略的描写,但即使是简单的刻画,也能看出她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我的中国世界》,赛珍珠提到她的日本女性朋友和曼谷女性,“这位性情温和的日本朋友……学业一成,她重返故园,做了贤妻良母。她有了一个开阔的胸怀,得益匪浅,贫困中仍保持了乐观的态度、健康的心灵”。“妇女和孩子们相貌姣美,皮肤光滑。……这是一个自由的民族。他们自由自在,总是抬着头,表情坦诚……多么优美可爱啊”。赛珍珠赞美和认可她们,她们受教育程度高,思想相对开放,生活比中国女性幸福得多。而印度女性和中国女性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都受到当时所处社会的压迫和折磨,都值得同情。而不同的是,印度女性在压迫中相对“投降”了,而中国女性则在压迫中慢慢觉醒,慢慢变得勇敢、开放、文明。

三、结语

赛珍珠作为一个跨文化交流使者,拥有双重文化身份,一个是传教士双亲生活过的美国世界,一个令她万分留恋和想念的中华大地,受中西双方文化的熏陶以及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对亚洲整体的认识是全面客观而又深刻的。托妮·莫里森认为赛珍珠的创作表明,为了描写一个民族及其文化,作家并非一定要被同化,她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分析。在赛珍珠的作品中前瞻性与开放性是并存的,正如赛珍珠在自传中所说“几个世界并不是永久隔断的,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创作是既属于这个世界,也关联着另一个世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文化之间是有互通性的,只有化差异为对话,化对立为合作,才能达成深层次的共鸣,以谋求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赛珍珠,尚营林,张志强.我的中国世界[M].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184,249,333-334.

猜你喜欢

赛珍珠女性中国
赛珍珠与徐志摩的“生死缠绵”
风车山麓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爱心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