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读《粤剧板腔》有感

2019-05-15梁丽婵

黄河之声 2019年3期
关键词:专著锣鼓粤剧

梁丽婵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粤剧板腔》是2014年1月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粤剧板腔音乐专著,由广东曲艺协会副主席苏惠良、理事黄锦洲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潘帮榛三人共同编著。然而早于2011年10月由他们主编的《广东粤剧系列丛书(第四辑)·粤剧板腔常识》在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时隔四年后又新出版了《粤剧板腔》一书,其中增添了“第九章板腔的不同唱法”的内容。本书主要以“总——分”结构总结归纳并且结合唱例详细地介绍了粤剧的板腔知识,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对粤剧板腔中各类板式的句格平仄、板路落音、起序过门、拉腔锣鼓之间的异同和变化进行分析阐释,逐步向读者系统全面地介绍粤剧的各种板腔类别。此书分别从“概述”、“板腔的分类”、“梆子类的板式”、“二黄类的板式”、“歌谣类的板式”“西皮与恋坛”、“起唱锣鼓”、“板腔的转接”、“板腔的不同唱法”九个篇章阐释粤剧板腔,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努力做到通俗易懂。

目前笔者对于粤剧板腔音乐理论研究有两个认识:一是《粤剧板腔》的出现为粤剧板腔音乐研究打开了一个新视角。二是以“粤剧板腔”研究为主体的专著极少。笔者根据“粤剧板腔”在不同专著中所占篇幅的大小做出下表,从表中可看到在此之前相关“粤剧板腔”的研究也有,但只作为其中附带阐述内容存在,涉及到“粤剧板腔”的著作都是将其作为书的一个章节或一个部分、一个内容进行阐述,并不作为书的主体内容。但苏惠良等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粤剧板腔”从粤剧音乐理论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视角,对其结构分类等进行总结归纳,整理成一部专门阐述“粤剧板腔”的专著。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以“粤剧板腔”为主体内容的仅有1978年的《粤剧唱腔的基本板式》、2011年的《粤剧板腔常识》、2014年的《粤剧板腔》三部专著,可见此类研究著作极少。

粤剧板腔研究的相关著作(表1)序号 专著 出版年份 出版社 作者1 粤剧的唱和做 1957 广东人民出版社 李雁2 粤剧锣鼓 1957 广东人民出版社 黄锦培3 粤剧音乐-上集 1958 广东人民出版社 林韵味4 粤剧唱腔基本板式 1978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州市戏曲工作室编5 粤剧锣鼓基础知识 1979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州市文化局戏曲工作室编;苏文炳,吴国平执笔6 粤剧唱腔音乐概论 1984 人民音乐出版社 《粤剧唱腔音乐概论》编写组7 香港粤剧导论 1999 陈守仁著8 粤剧唱腔音乐概论 1999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广东省戏剧研究室主编;《粤剧唱腔音乐概论》编写组编9 粤剧音乐基础理论探微 2001 星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李雁;星海音乐学院研究部编10 粤剧音乐的探讨 2001 陈守仁11 粤剧音乐概说 2003 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 李雁著;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编12 粤曲探索 2006 陈亦祥13 粤剧大辞典 2008 广州出版社 曾石龙14 广东音乐 2010 广东教育出版社 卢庆文15 广东粤剧系列丛书 第4辑 2011 羊城晚报出版社 苏惠良,黄锦洲,潘邦榛16 粤剧板腔 2014 羊城晚报出版社 苏惠良,黄锦洲,潘邦榛17 粤剧知多啲 2016 羊城晚报出版社 廖金祥编著;清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清远市戏剧曲艺家协会编

因此,《粤剧板腔》是在粤剧音乐研究中为数不多以“粤剧板腔”为阐释角度的著作之一,相较于其它专著而言它的内容更系统、更全面,更突出。这本书能给读者提供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材料,了解更多关于粤剧板腔音乐的基础知识,为粤剧音乐初学者带来更多有意义的启发性思考。读完此书笔者虽然对粤剧板腔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阅读中也有一些疑惑,下面笔者将以比较分析角度谈谈自己的浅薄看法。

一、内容系统全面且表述精准简洁

《粤剧板腔》的内容系统全面且表述精准简洁。此书归纳分析了粤剧音乐中板腔体结构的各类板式以及简要叙述起唱锣鼓、板式的转接和不同唱法。作者将“粤剧板腔”归纳为“梆子类”、“二黄类”、“歌谣类”、“西皮类”、“恋坛类”五大类。其中梆子类按“大喉”、“平喉”、“子喉”、“乙反”四大唱法和散慢中快板路分类归纳了六十五种板式,二黄类不分“平子喉”唱法也有二十九种,歌谣类主要总结广东地方性歌谣十种,西皮恋坛类共八种。书中都分别介绍了各类板式“句格”、“平仄”、“板路”、“落音”、“锣鼓”、“起序”、“拉腔”、“过门”、“唱例”的基础知识。此外,作者没有繁杂的修饰词汇,相同重复的内容全以“同”字代替,核心信息让人一目了然。如此更能让读者节省阅读时间,方便记忆。

二、“板腔”重点突出且异同点区别分明

《粤剧板腔》中“板腔”重点突出且异同点区别分明。笔者根据各章节在书中所占的篇幅大小做出比重整理表,从下表显示此书中“梆子类的板式”占比重为46%、“二黄类的板式”占比重21%,其它章节所占比重均在7%以下,由此可知梆子二黄是《粤剧板腔》的主体部分,也是书中的重点阐释内容。此书结构如此布局,能让读者更容易抓住重点从梆子、二黄两个方面逐渐深入了解粤剧板腔音乐。

板腔的不同唱法100% 7% 4% 46% 21% 7% 6% 4% 2% 3%章节比重整理表(表2)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内容 概述 板腔的分类梆子类的板式二黄类的板式歌谣类的板式西皮与恋坛起唱锣鼓板腔的转接

另外,书中表述不同板式时能将其细微的变化鲜明地显示出来,让读者一下子抓住重点,方便区分不同板式异同点。《粤剧板腔》在内容和结构安排上都有一定的优势,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也频遭难题,音频资料缺乏,粤剧专有名词未注解等,笔者便将所遇问题进行整理归纳。

三、书中缺乏音频资料

《粤剧板腔》缺乏音频资料,无法满足读者在视听感观上要求。由于剧目唱段可能出现一板多腔或一腔多板、多板多腔的音乐结构形式,所以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角色情绪变化等都会进行不同唱腔、板式、速度变化的设计或处理。笔者曾在网上针对《柳毅传书》的谱例进行音频对照学习,对板腔的认识更为深刻。但《柳毅传书》的谱例被切分成多个小唱段分别举在不同的板式唱例中,虽板式针对性强但比较零散细碎若没有音频对照学习很难掌握不同板腔特殊魅力。我们处于信息化、数字化高速发展时代,在线教育和网络学习成了最普遍的学习手段,所以笔者认为若能在书末附带教学光盘,根据不同剧目唱段谱例配以对应的音响资料,读者会更易于读懂读透读通此书,对书中的内容也会更深刻。

四、唱例未标明调式调性

《粤剧板腔》中的唱例未标明调式调性,即使提供了大量的谱例也不利于读者们进行学唱,无法掌握不同板式的调性特色。在阅读相关书籍时笔者发现其中有部分是标明调式调性的也有没标的,如《粤剧唱腔音乐概论》、《粤剧知多啲》等专著所举唱例都标明了调,在学唱时读者可以根据调的不同感受板式的情绪变化;而《粤剧唱腔的基本板式》、《粤剧音乐概说》等专著中唱例是未标明调式调性的,读者不易掌握各类板式的情绪变化。因此,笔者认为若是在唱例前面标明调式调性会更方便读者进行对比学习,感受板式的细微变化。

五、特殊表述未做出详细解释

《粤剧板腔》面对粤剧的特殊表述未做出详细解释给笔者带来了许多疑惑。在书中有很多粤剧界中的专有名词,如“拉腔”“起序”等,并未对其概念做出解释;在书中许多粤剧音乐专曲专腔,如“金线吊芙蓉腔”、“罪子腔”、“卖马腔”、“木瓜腔”、“教子腔”等特殊表述也未做出相关解释,笔者看到这些名词时只知道这是某一板式拉腔中的一种著名专腔,并不理解为什么如此命名,有何含义。面对书中的一些特殊用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笔者认为书中若是能对特殊用语适当做出解释的话,不仅能扩充读者的知识面,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起唱锣鼓未标注用法

《粤剧板腔》中的起唱锣鼓未标注用法是非常遗憾的。关于这个部分的内容,作者总结归纳了起唱锣鼓的使用分类,并且将不同锣鼓点一一进行列举。此书首先根据不同锣鼓分为“三锣通用”、“高边锣专用”、“文锣专用”、“京锣专用”四大类,其次按照板式分为“散板类”、“慢板类”、“中板类”、“快板类”、“其他类”共五种,最后根据板式的速度进行了细分三十三种不同的板式。虽然从内容上看起唱锣鼓的分类都很全面,从锣鼓经中也可以看到不同板式的节奏变化以及长短变化,但是这些锣鼓板式的用法、拍子都未标注。此书虽对锣鼓点进行了分类介绍,但未解释该锣鼓是用在“牌子”之前还是用在“快二流”之前或是用于何种板式的连接,是用于收唱结束的口白还是剧中人物入门的表演。诸如此类,笔者很难理解不同的锣鼓点如何在不同粤剧板腔中使用,当听到或看到粤剧表演时也很难区分所用何种起唱锣鼓。因此,笔者认为若在各类起唱锣鼓板式之后标注用法,读者对锣鼓点的认识会更深刻。

总之,《粤剧板腔》以研究“粤剧板腔”为主体,不仅内容系统全面、阐述精准简洁而字字珠玉,还将各类板式的异同点区分细致而耐人寻味,这是毋庸置疑的优势。虽存在未附带光盘、未标明调式调性、未做专用词解释等方面的问题,但它的出现确实对粤剧音乐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不仅为粤剧界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粤剧板腔研究方向,还为粤剧音乐理论研究增添了一笔财富——总结归纳了所有粤剧的板腔类别。经过大量的相关书籍阅读发现,关于粤剧音乐本体的理论研究成果不胜枚举,把“粤剧板腔”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却零零星星,可见这一方面的研究并未得到重视和普及。“粤剧板腔”在粤剧音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粤剧的唱腔、锣鼓、乐队伴奏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要想更好的研究粤剧音乐,“粤剧板腔”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笔者希望应对“粤剧板腔”的研究加大力度,诸如《粤剧板腔》此类研究粤剧音乐本体的专著。

猜你喜欢

专著锣鼓粤剧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SINGING THE CHANGES
专著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