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9-05-13田锐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起跑线个体差异

田锐

摘  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貌似精妙,但是把“起跑线”看成“孩子成长的起点”是不太适合的。因为,体育竞技中的跑步比赛比输赢,孩子成长比努力;跑步比赛忽略个体差异,教育孩子看重个体差异;跑步比赛主要是拼体力,教育孩子重在挖潜力。造成这种观念的根源是,家长比较中的绝对化,控制上的盲目化和心态里的简单化。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必须遵循孩子年龄的阶段性特点,在孩子的每个阶段都能完成自己最基本的责任,包括后勤保障、安全护卫、习惯引领、教师帮手和褒对纠错。

关键词:起跑线  心理根源  个体差异  基本责任

古今中外的警言妙句多数都包含隐喻,恰当的比喻能让人形象地理解和把握一些事理,但是喻体和本体的主要含义如果差别很大的话,就容易让人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本意。“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貌似精妙,但是把“起跑线”看成“孩子成长的起点”是不太适合的。体育竞技项目中的跑步比赛有“起跑线”,要论“输赢”,但它和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有很大区别的。本文就此略陈己见。

一、体育竞技中的跑步比赛与教育孩子的异同

(一)跑步比赛比输赢,孩子成长比努力

体育竞技中的跑步比赛,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比赛分出名次,其结果必须有输赢。但就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孩子的生理基础不同,个性特长不同,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也多种多样,不好进行比较。如果必须用输赢来说明孩子的成长,那么只能这样说:不管是哪个孩子,只要通过努力,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那就是赢。如果所有孩子都有所提高,那就是都赢,当然,如果都赢了也就没有输或赢了。所以说,孩子们在成长中完全可以共同提高,没必要争输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我们更应该看重孩子的努力程度,因为是否努力不但是孩子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且与成败直接相关。而可控的努力程度,正是家长教育孩子的着力点。就孩子的努力程度,我们也应该分情况对待,比如,能力低而努力的宜多表扬,能力高而不努力的就该批评,而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鼓励。而“跑步比赛”只看结果、论输赢,不可能反映出孩子复杂的成长过程。

(二)跑步比赛忽略个体差异,教育孩子看重个体差异

体育竞技中的跑步比赛,是站在同一跑道上进行,不会考虑运动员的高矮胖瘦及体质等方面的差异,必须一视同仁,比的就是差别,赛的就是速度。但教育孩子不同,孩子从出生就有个别差异性,家长和教师必须在正视、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教育不是让孩子比着别的孩子“跑”,而是按孩子自己的节奏“跑”,是让每个孩子在发挥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寻找各自的突破口,发挥各自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向和目标,培养不同的个性和能力,为社会做出各自的贡献。孩子各有各的起点和终点,不会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是客观现实。由此,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成就了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每个人可以在不同领域向世界展现各自的优势,每个人都会对社会发挥有别于他人的作用,做出有别于他人的贡献。

(三)跑步比赛主要是拼体力,教育孩子重在挖潜力

在跑步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为了争取荣誉或者名次抑或是突破自己某种体能的极限,在场上拼搏,拼的主要是体力,当然也需要斗智,但体力起基础和决定性作用。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看考试成绩,看一次的成败。对孩子的教育,规划的是一生一世,是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充分发挥现有能力,并进一步挖掘潜能,为创造将来的辉煌打好基础。面对社会上丰富的职业种类,人们在很多时候并不真正了解自己适合于哪个职业、哪种工作,因此,善于挖掘潜力的意识和能力是很必要的。由于孩子们在潜力上有个体差异,所以教育必须让他们的各种能力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长。某个孩子的这种能力增长,另一个孩子的那种能力增長;这个孩子的能力增长到这种程度,另一个孩子的能力增长到另一种程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知道哪儿需要发扬,哪儿需要弥补。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好坏,最关键的标准在于是否适合孩子,是否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二、不合理观念的心理根源

(一)比较中的绝对化

源于在孩子之间的比较,有些家长预感到:自己的孩子若想将来有竞争优势,当下就必须如何如何。为了创造这种预定的优势,或缩小与别人孩子的差别,家长就把“希望孩子如何”绝对化为“孩子必须如何”,否则孩子的将来就没优势了。他们想表达的是愿望,但做出来的是强制。实际上,即便是家长,也没理由要求孩子必须出人头地,孩子的成长是在曲折中的渐进过程。当然,鉴于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家长想让孩子从事一种体面的工作,以便在社会上处于更优越的地位。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克制那种盼着孩子什么都好的奢望,家长必须让自己的头脑清醒一些,现实一些,对孩子公平一些。孩子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强,也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每个人也都必须面对自己的相对平庸。家长最应该花心思考虑的是:自己孩子的优势在哪,劣势在哪,如何发扬优势,弥补劣势。

(二)控制上的盲目化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大问题是诱发了家长盲目的输赢心态,迎合了那些“逼”孩子成长的家长。这类家长想通过管控,在孩子身上获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于是便在自己“完美”的设想里,为孩子确立了理想化的目标。其实,孩子的学习目标不但多种多样,而且因为目标的阶段性而必须随时予以调整。有些家长对此难以把握,就简单地创设一种“输不起”的情境,然后又强行推理:“我的孩子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别的孩子能行的,我的孩子也得能行”“想赢就得拿第一”。家长的这些念头来自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由于无法准确判断未来,就认为自己现在这样做是正确的。

(三)心态里的简单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现在的家长们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是:当孩子在幼儿的时候,会对他的一幅画赞不绝口,也会因他的一句让人可心的话而竖起大拇指。但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特别是孩子上学以后,对孩子的关心却变得越来越单一。只对其学习成绩感兴趣,把教育简化为抓成绩,把学习等同于比赛,以成绩论输赢。认为学习成绩说明一切,抓成绩便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事实上,塑造人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操心费力于孩子成长的各种环节,甚至各个细节,既要观察得细致入微,又要思考得长期久远,才能促进孩子的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当好父母是很不容易的,在把握不了又想做好的时候,一些家长就简单地以抓成绩来促学习,以此来完成家长所谓的教育责任。

三、家长在早期教育上应有的作为

所谓“起跑线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孩子的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要求家长必须遵循孩子年龄的阶段性特点,在孩子的每个阶段都能承担起自己最基本的责任。

(一)后勤保障

父母一直都是孩子成长的“后勤部长”,家长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在吃、穿、住、行、用方面给孩子提供保障,其标准就是尽量合适、及时,这也是家长最主要的责任和义务。孩子越小,这个任务越重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家长应该逐步放手,让孩子一点一点地把这份责任承接过去,这便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二)安全护卫

这是一个让家长担心而又不容易完全有把握的责任。家里的安全隐患相对还容易排除,但家长不好预测和控制孩子所处外部场合的安全。所以孩子一旦不在自己眼前,家长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担心。由于看不到孩子遇到什么情况,如何应对,就猜测各种可能性,猜测越多顾虑就越多,孩子离得越远也就越担心。但家长不能因此而讳疾忌医,孩子需要锻炼,也不可能与危险“绝缘”,家长可以通过增强孩子的细心程度和观察思考能力,来减少各种危险的发生,或把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三)习惯引领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责任会逐渐增多,而且孩子越大,产生的责任往往比孩子小的时候更难把握,更难完成。而引领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就是一个需要谨慎而又繁琐的、最基本的责任。孩子长大以后的言行举止、事业成败、个性发展等都是已有习惯的延伸和发展,而各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习惯等等,会涉及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为此,家长只能按孩子的年龄阶段抓重点习惯养成。而孩子想的问题,承担的任务,都有阶段性特点,家长必须及时调整,随之进行重点转移。

(四)教师帮手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家长和教师互为帮手,但各有其教育领地,家长主要负责家庭教育,教师主要负责学校教育。这两类教育只有通过沟通才能提升对孩子的综合教育效果,因此家校联系成为必然。家长通过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以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教师则通过家长了解孩子的居家表现,以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但帮手不是替代,学校的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按顺序、分步骤的系统化教育过程,家长不要替代老师给孩子额外布置家庭作业,但可以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多了解、多请教、多提供情况。而且家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尊重老师,在这点上有些家长做的并不尽如人意。当然,家长和教师都应该互相营造和维护彼此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而不是相互指责和埋怨。

(五)褒对纠错

孩子做事往往考虑对与错,但成人做事更多的要考虑适合度。如果没有对错感,孩子所学的东西就没有触地的坚实感,孩子的成长本身也是从对错感慢慢向适度感转变。但每个人的对错感的主观性都很强,孩子做了某事,这个家长说做得对,那个家长可能说做得不对。这就需要家长必须建立合适的判断标准,而这个标准一般要通过考察分析社会认同度来确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不宜只做簡单的对错判断,而应该更精细些,从适度感上予以把握。孩子有了适度感,就能大体感知错到多大程度,对到多大程度。

(责任编辑:晓角)

猜你喜欢

起跑线个体差异
哲理漫画
致即将开学的你们
品读
五行真经(9)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
重归起跑线
〔考考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