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非遗在环境设计特色专业中的活态传承探究

2019-05-13李金玲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环境设计非遗

李金玲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其历史价值和当代艺术价值被我们再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与教学目标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高校的创新改革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势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非遗引入高校校园课程体系建设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创新课程建设,对广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探究如何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传承与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能有效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寻找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非遗;环境设计;活态传承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011年以来广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的评定审核工作,建立非遗名录体系。截止2018年10月,广西有5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名录,经过几年来的评定审核,广西非遗项目名录已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618项,市级非遗项目1039项,县级非遗项目2561项。

(一)非遗传承人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传承人的技艺根源就是“祖传”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为了保持其独有的特性,只传亲,不传外。而后慢慢发展,没有传承人的技艺师傅就通过招收学徒,言传身教,将以前的理论及经验延续,逐渐形成“师承”这种独特的培养模式。而在当代前两种传承人已经不能满足非遗传承的文化发展和社会需求,有很多执着于广西民间传统艺术的人在非遗传承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而无法参与传承培训,在经过努力与坚持学习之后,最终通过申报、审核,被命名为代表性传承人。

但是由于技艺的培养时期较长,传承人受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技艺场地的限制,有些还未申请审核的非遗技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传承人不管是祖传,还是师承,还是自修都能够吸收丰富的非遗知识,但这些知识却是零碎的,松散的,没有经过体系化的梳理,整合的学习系统和归纳成果范本。应当学以致用的时候,应当自己创作独有思想作品的時候,设计、审美能力不够的局限性使他们在个体技艺的拓展和提升方面显得比较盲目。

(二)广西非遗引入环境设计课程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教育把非遗项目中的符号元素融入视觉传达专业、陶瓷艺术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等多个专业课程中,在教学中进行文创产品的创意研发。这种传承模式已有一定的研究实践基础。但是对于环境设计特色专业的非遗传承项目建设还有所缺失,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亟需非遗特色课程的建设。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环境设计特色专业已建立家具设计与制作实训室,建筑材料展示与制作实训室,陶瓷产品创新设计与制作实践工场,灯具与光环境设计实训室,还有玉林首家大学生创新众创空间平台。基础设施与工作室的建设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建立完善的实践平台。

二、非遗在环境设计特色专业中的活态传承路径

(一)推动非遗技艺进课堂

推动非遗技艺进课堂并得到有效的活态传承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难的工作。首先探寻广西非遗与环境设计能够融合发展的项目,与环境设计结合的挖掘点就是非遗中的符号元素和传统手工技艺。其次加强特色专业的平台建设,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开设与当地非遗项目相关的专业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形成特色非遗课程。最后争取建设一批与非遗有关的精品课程,能够通过网络课程更系统完善的引导传承人。

玉林师范学院自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以来,创新实践课程,是一条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设计思维和动手制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体系。环境设计专业以课程为依托,以非遗活态传承为目的,已在灯具设计,灯具与光环境设计,家具设计与实训,建筑设计课程中开展了广西国家级非遗项目“芒编手工技艺”的课程融合实践。在专业芒编手工艺师傅的言传手教的基础上,先把基础手工技艺掌握再结合专业的市场性,发展性进行创新设计,制作出更有前瞻性的新时代作品。

(二)优化非遗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教师师资队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高校非遗传承师资队伍还很薄弱,很多教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与学生无异。二是高校招聘中还未有专门针对非遗传承人做的招聘要求,在非遗课程建设中缺乏专门从事非遗教学的师资力量。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优化非遗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由非遗传承人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非遗传承教育师资队伍。一是要聘请非遗大师承担非遗传承课程教学,展示非遗手工技艺,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更直观的感受技艺是如何的养成,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自身的思维拓展优势。二是对从事非遗传承教学的教师的教学能力制定培养措施,既以传统“师徒制”技艺传承方式强化教师队伍的非遗技艺传承,提升非遗传承与专门人才培养实效。

鼓励专业教师开展非遗传承与创新课题研究,以推动教学科研工作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实践为发展方向,促进非遗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促进自身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创新培养。

(三)创新非遗课程实践产品

在教学中以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大赛、广西工艺美术作品精品展览“八桂天工奖”大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为教育教学途径,把非遗课程实践成果推送出去,从“创作调研―规整资料―草图设计―定稿―CAD效果图―设计制作”出发,以大赛为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与手工技艺制作能力,让非遗课堂引进来,走出去。在非遗的创新产品中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真正的实现产品化与市场化。

(四)加强校企结合有效途径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本土的地缘优势,在学生团体中体现出本土文化多样化的优势,并且广西非遗项目众多,形成的非遗项目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在校企结合的优势中更加突出。高校教学方式重要组成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课程实践教学的契机,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能够来发现非遗,了解非遗,并能够做为市场调研报告分析汇报发展方向与方式。另一方面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在企业中开展非遗培训课程,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并了解非遗技艺,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玉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有校内实训场地,并与玉林双田工艺品有限公司签订校企结合协议,顺利开展非遗芒编手工技艺课程培训。

三、非遗在高校专业特色课程中建设的意义

我国的非遗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类新兴事物充斥着人们的视野,非遗的保护显得动力不足,处境尴尬。地方高校是地方文化中心,有来自五湖四海的高素质人才,在资源配置方面优势突出,是传播非遗的重要场所。地方高校的学生是传承非遗的生力军;地方高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身资源进行非遗传承指导;利用地方高校的研究优势,可以对非遗理论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进行非遗作品的展示,为非遗的教育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对于玉林师范学院而言,输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更有助于大学生自信的树立,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曹福存,侯东辉.文化创意产业下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合作设计学习[J].美术大观,2017(7).

[2]薛晓霞.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专业建设策略[J].美术大观,2017(7).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环境设计非遗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