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践

2019-05-13王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夏瑜落日教学

学生思维品性的发展、学习力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学习的过程上,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是“包、抱、泡”式的,而应该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自发学习意识,并可以使学生达致自能学习、自能发展、自能成长的过程。这一问题解决过程主要涵盖五个方面,即语言支撑,思路设计,问题报告,质疑创新,互促共振。以下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来说明。

﹝教学案例一﹞(语言支撑)

教学重点:《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教学流程:

我: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朱先生的优美的语言。用语清丽、雅致是朱先生语言的最大特点。那么,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大家怎么看?

(学生先独立思考,而后,小组内交流看法,为班级交流做准备)

生一:我们小组认为,作品的背景知识实际上已经说得非常明白,朱自清先生是对1927年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并在全国制造白色恐怖、实行反动统治十分不满才写的这篇文章。文章好多地方写到了这种政治变化对他造成的心理影响。比如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接下来就写自己如何去游览月下的荷塘,获得了一点淡淡的喜悦,但月下的荷塘美景并没有完全使他摆脱内心的痛苦情感,所以他又回忆起江南采莲的盛况,借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最后又回到家里,一切还是老样子。所以这篇作品表达了朱自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我:好,表述得很完整,而且结合作品的内容来谈,有理有据。你们小组看来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把握这篇作品的主旨的,其他小组是否同意他们的看法?

生二:我们小组觉得不应该总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理解一篇作品的主题。好的作品应该具有“永恒的价值”(我插话表扬这种提法)。我们小组认为,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点自己的独立空间呢?我自己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喜欢到学校的池塘边走一走,看看花草树木,欣赏一下池塘的美景,这样,我就感觉我的心情就好多了。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呢?他可能为家庭的琐事缠身,学校也有许多烦心的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能有一点个人的空间,有一点属于个人的自由,没有任何牵挂,静静地去欣赏一下美妙的荷塘美景,让外在的喧闹离自己远一点,又有何不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这篇散文表现了朱自清先生渴望追求个人心里的宁静,一种不受干扰的心里宁静以及向往心灵的自由和超脱的心态。(鼓掌)

我:你们组的提法很新颖,见解很独到,我很欣赏这种富有创意的见解。而且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已经和朱先生达致了心灵上的共鸣。这种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或感受阅读作品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解读作品的方法,值得学习。你们组是从人类会追求某些永恒的东西,或者说是人性中会有某些共同的东西入手——比如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入手来谈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展现了解读这篇作品的另外一个崭新的视角。

生三:我们小组的看法同刚才他们小组讲的有点联系,也有区别。实际上,我们觉得人们往往生活在某种矛盾和对应之中,比如自由和不自由,幸福和不幸福,痛苦和快乐,所以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展示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在自由之中又有不自由,在不自由中又有自由。只不过朱先生是借用散文的笔法表达了这一点罢了。

我:(吃惊)这是你们自己思考出来的吗?

生三:(不好意思)老师,我们刚刚学了点对立统一规律,我们主要是运用刚刚学过的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的。

我:好。这是一种成功的哲学与文学的融合,你们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立足点很高,概括性也很强。这样我们就有了三种见解了……

﹝教学启示﹞ 语文说到底是一门人文学科、生命学科,它蕴藏着丰厚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感悟。阅读作品,实际上就是在与作家进行真诚的对话与心与心的交流。这种对话与交流,需要读者充分调动内在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淀,在某种程度上与作家的生活经验与思想情感产生契合,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丰富人生的阅历,提升生命品质。因而,语文教育是一种激励与唤醒的教育,它需要将学生心灵深处的经验与情感唤醒,将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唤醒,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意识唤醒。在这篇文章授课过程中,笔者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出现的,中间也不时插话,但这种语言仅仅是支撑性的话语系统,意在积极关注学生的发言并调动教师的教学机智及时予以总结、褒扬、肯定,从而不断将话题引向深入。反之,如果以传统的告知方式——将所谓的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那么我们阻塞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言路,我们还阻塞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创造空间。这样,我们就会失掉许多精彩的课堂对白,失掉许多饱含珍珠的见解。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而不会是灵动的清泉。只有多给学生机会,他们的创造潜能和思维能力才会迸发出来。

﹝教学案例二﹞(思路设计)

教学内容:《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过程:

我: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而,生命倍显重要,人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他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國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长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思索,寻找最佳突破点)

我:阅读作品,往往要寻求突破点。你们觉得这篇小说应该从何入手?

生一: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我想本篇小说应该从人物入手。这里有两个人物:青年画家琼珊和老画家贝尔曼。我准备从青年画家琼珊入手。因为线索很清楚。

生二:这篇小说主要是讲老画家贝尔曼的事迹的,他是中心人物,应该从他入手分析。

我:看来有两种意见。那么我们判断这个人是否是中心人物,是不是看小说着墨的多少?这两个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三:一个是中心人物,一个是线索人物;青年画家琼珊是一个线索人物,而老画家贝尔曼是一个中心人物。

我:说得好。实际上我们既可以从琼珊入手,也可以从贝尔曼入手来梳理这篇小说。请将自己梳理的框架整理一下。(学生思索、研讨、整理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四:①贝尔曼是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画的藤叶?②他为什么要画这片常春藤叶?③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五:①琼珊感染肺炎后情绪怎样?②最后一片叶子为什么会对琼珊有这么大的影响?③琼珊为什么能重新点燃生的希望?④贝尔曼与琼珊给了我们哪些启发?如何来看待人的生与死?

﹝教学启发﹞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分析文章的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最初时学生提出的问题零碎不成系统,但随着训练的增加,学生逐渐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提出较为符合逻辑、符合文章结构、符合教学重点的系列问题,尤其是讲读课文,学生提出的分析思路往往能与文章本身的逻辑结构保持契合,兼顾教学的重点、难点,兼顾到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特点。分析框架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整体研读作品、整体把握作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分析、鉴赏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虽然教学起始阶段可能会觉得与教师提出系列问题相比要浪费时间,但是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在这种训练中不断得到发展,实在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教学案例三﹞(问题报告)

教学内容:郁达夫《江南的冬景》鉴赏

教学过程:

我:我想大家初中时一定读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优美的散文吧,老舍给我们展示了北国冬天里一个温暖如春的城市景象,今天,我们将要来品味另一位现代文学的大家的作品——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看看作家是如何展示江南冬天的美景的。

(要求学生自读、细细品味,看看作家展示了哪些美好的画面)

生一:这篇作品共有五幅画面:屋外谈论天气;郊外景象;冬雨;雪景;散步。

我:能否归纳的更诗意一点?

生二:屋外曝背谈天;寒郊里漫步;恬淡的秋雨;雪境的美妙;旱冬闲步图。

我:很精彩。每个同学选择两幅画面进行鉴赏,将鉴赏结果写到“随堂感悟集”上。

生三:我鉴赏的是“屋外曝背谈天”。作者从自然界的景物谈起,突出江南冬天的暖和、可爱。你看,树木是落叶了,但并没有完全落尽,还有些零零碎碎的、青黄相间的树叶顽强地挂在枝头,留恋地回望着已逝的春天呢。冷风像是一位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过的旅客,还未来得及歇歇脚,就又匆匆赶路了。温暖的阳光里,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叫着,好像要把这暖暖的冬天吵得更热一些。三五成群的老人眯缝着眼,在阳光里打着盹,只有那些小孩,叽叽喳喳的,仿佛要与枝头的鸟儿一争高下。多可爱的江南,多可爱的冬天呀!

生四:我鉴赏的是“寒郊漫步”。读了这一段,我明显的感觉是江南的冬天温暖如春,生机勃勃。走在晴朗的天底下,脚踩着还带着些绿意的小草,感受着和暖的微风轻拂自己的脸颊,心情真是别样的舒畅。如果幸运,你还可以看到江边白白的芦花,在清风中懒懒地摇摆;乌桕树上的红叶或许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惊喜,如果看到如同梅花一般的雪白的桕子站在枝头,你的惊喜该是多么的强烈!走走近郊,看看原野,你还会有什么烦忧不能消除吗?看着江南的郊外,你会觉得真的如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春天哪里还遥远,它不就在眼前吗?

我:老师也鉴赏一幅吧。我鉴赏的是“乡村微雨图”。我感觉江南的冬天、尤其是雨中的乡村的冬天真是美妙极了,如神仙境界一般,悠闲自在。试想一下,在飘飘洒洒的微雨里,临窗可见远处渺渺茫茫的河埠,近处是茂茂密密的树林,小河之上,雨雾之中是曲曲的长桥,临窗依稀可听潺潺的水流,这是一种怎样的让人神往的境界呢?更妙的是,当一个懒散的酒客吧,闲坐于雨中的乌篷船内,就点茴香豆,加点腌制的葱翠的小菜,闲谈家常,细话微雨,眼前是暮雨潇潇,心中是超超冉冉,荣辱在杯间淡忘,世间在茫茫中消亡……人即至此,夫复另有何求?微雨、小桥、山村、树林、渔船、静寂的村人……给我们展示了一種美妙的乌托邦境界,这是现代人渴求而不可遇的境界呀!

生五:我鉴赏的是“美妙的雪境”。作者没有像前几幅图景一样,对它进行直接描写。主要是引用诗句来描绘,所以是一种间接描写。不过,即使是间接描写,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江南雪景的美丽。比如,它引用的几句诗:“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以及“钱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我觉得这几句诗写得很有意思,不是在纯粹地写雪景,而是借雪来写人、事。第一句写晚上雪天里传来酒香,写人们很清闲地在雪天里饮酒;第二句写雪夜里归人;第三句写人们很惊奇地发现雪夜里梅花不知不觉的开放了。写雪带给人们的惊喜。全部围绕雪天来写,不是着重写雪景,而是着重来写雪天的情趣。这种写法很有趣。是不是想和前边的那些情趣和谐呢?(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和评价)

﹝教学启示﹞ 问题报告又称为“随堂感悟”,是将书面表达与口头回答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之一。批改试卷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些课堂反应不错的的学生,诗歌鉴赏题、阅读题、语言表达题却做得并不理想。可见,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如何在课堂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呢?“随堂感悟”便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随着这种训练的增多,学生答题时的逻辑性、规范性、概括性、流畅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也可以把学生鉴赏比较好的摘录下来,作为范本介绍给学生,这也会激发同学们写好感悟的积极性。“随堂感悟”不仅对于阅读成绩的提高有帮助,它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运用随堂感悟的时候应该注意,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去写一写,而是对确实值得鉴赏的东西,确实可以写出自己感言的东西才去写。一节课一般最多不超过两次。

﹝教学案例四﹞(质疑创新)

教学内容:《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自提出问题自行研究,接下来是第二课时。)

我:上一节课全部是研究大家的问题了,老师也提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如何回答。当革命者夏瑜与刽子手康大叔相遇时,它们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交锋?而当夏瑜与华小栓相遇时,他们之间又会有怎样的交流?请大家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设计恰当的交流场所与交流内容。

(生思考、交流、构思、写作)

生一:我采用話剧对白的形式,写夏瑜与康大叔的交锋。

(夏瑜被杀的头一天晚上,刽子手康大叔出现在牢房里,他穿了一身黑色的衣服,背后是一把明晃晃的大刀。昏暗的烛光下,可以看到他横肉块块。他凶狠地朝铁栅栏里的夏瑜望去。夏瑜躺倒在一片草席上,一动不动。)

康大叔:好好睡上一觉吧,明天送你见阎王!

夏瑜:(缓缓坐起,认出了眼前这个人)我见阎王,阎王也会安排我进天堂;你要是见阎王,十八层地狱就是你个刽子手呆的地方!

康大叔:死到临头还是嘴硬!现在要是说出你的同党,还能救你的小命!

夏瑜:普天下的穷苦百姓都是我的同党。早晚有一天,革命的火种会把腐败的王朝推翻,会把你这样杀害了无数革命者的刽子手送上断头台!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不是腐败的政府的!不是你们这些走狗的!

康大叔:你还敢骂政府!瞎了你的狗眼!你们这些革命党真该千刀万剐!

夏瑜:真正应该千刀万剐的是你们的主子和你们这些走狗!看看吧,我大好河山被你们这些人糟踏成了什么样子啦?山河破碎,列强欺凌,割地求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我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要毁在你们那些无能的主子和你们这些走狗身上!

康大叔:混帐东西!简直是疯了!政府的事也是你们这帮叛党能管得了的吗?

夏瑜:哈哈哈!叛党!只有那些背叛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人才是真正的叛党!我们很自豪地说,我们是为了推翻一个旧政府,一个腐败的王朝而流血牺牲的,死而无憾!

康大叔:咦,真是死不改悔……

生二:我也采用对白的形式,写夏瑜与华小栓的交流。

(夏瑜被杀后灵魂一直不死,他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为革命、为穷苦老百姓连命都搭上了,可像华小栓这样的人怎么还反过来吃自己的血呢?终于有一天,他的魂灵碰到了华小栓的魂灵)

夏瑜:你认为吃人血馒头有用吗?

华小栓:不知道。不过爹妈都说有用,连康大叔也说吃了包好。

夏瑜:你当时知道你吃的是谁的血吗?

华小栓:我在里间屋里听说好像是一个革命党的,好像是什么夏四奶奶的儿子。

夏瑜:(痛苦)你知道了是革命党的血你还是吃啦?

华小栓:(惊讶)和其他人的血不是一样的吗?

夏瑜:你知道他为什么被杀的吗?

华小栓:为什么?不就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吗?专门跟政府作对的人……

夏瑜:你知道为什么跟政府作对?他是为谁死的?

华小栓:造反还能有什么好人吗?不知道他是为谁死的。

夏瑜:他是为你们这样的人死的!你不知道吗?

华小栓:什么?为我们这样的人?什么意思?

夏瑜:他是为了你们这些人的幸福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你们却把他的血吃了……

华小栓:我不明白……谁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天天闹得人心惶惶的……

夏瑜:他们革命是为了救国家,救老百姓呀,你们不知道吗?

华小栓:什么?不清楚……

夏瑜:哦,我终于明白了……,悲剧呀,悲剧!

﹝教学启示﹞ 富有创造性的人是“完整的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教育如果希望培养出来的人不是“死读书”和“读死书”的书呆子,就要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可以主动求索,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高时良著:《中国教育史纲》(古代之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41-442页。)强调“有疑”是进步的阶梯。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一书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才)。”因而,人人均可有所创造。一味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一言堂则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质疑,不敢创新,这种状况显然是难以塑造出富有批判精神、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更难以构建具有独立个性与人格的人。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提供合宜的条件,这是一个教师的职任。以上两则小剧本实际上是对原文未说出的话、未表达出来的的内容的很好补充,学生在此剧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想象力令人赞叹,并且还相当吻合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身份。

﹝教学案例五﹞(互促共振)

教学内容:高建群《西地平线上》

教学过程:

我:高建群是一位被公认为中国文坛上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西地平线上》。我们将从何入手来学习这篇文章?

生:当然是作家的三次落日描写。它是全文的主干。

我:如何来鉴赏三次落日?我想先做个示范。我谈的是第一次落日。

我:背景之美。在广袤而辽远的甘肃定西高原之上,远远望去,是模糊的重峦叠嶂的山峰,暗黄的天幕上隐隐约约有点点的星星在闪耀,正是在这苍茫雄阔的背景之下,落日令人吃惊地突然出现在旅行者的眼中。自身之美。她沉静的让人心动。在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她宛如静默的红色圆盘,带着柔美与安详停驻在那里,大地是她的底座,群山是她的依托;而在不经意间,她又像个害羞的少女,调皮地躲避着旅行者的目光,满脸羞涩地扭开了她的脸,悄悄地把她的姿容躲进了大山。传说之美。左公柳的传说将人们带进了一个世纪前的漫漫军旅传说,左宗棠的传奇军旅生涯是否让这眼前的落日更增了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及历史韵味?归纳起来看,作者主要从正面直接描写落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修辞及历史传说的运用使得落日具有了现场感和神秘感。

我:可以自主鉴赏也可以小组合作,对以下两次落日进行鉴赏,将鉴赏的结果写到感悟集上,以便交流。

(以下,各小组对第二次与第三次落日进行了鉴赏,并很快发现了二、三次的落日描写与第一次的落日描写的异同之处,并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时同学生探讨或者回答小组或者是个人提出的问题,气氛热烈。鉴赏内容略。)比较及得出的结论如下:

我、生:定西高原上的落日柔美、静谧;罗布淖尔草原上的落日庄严,具有悲剧感;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灿烂、热烈;总的特点是壮丽。另外,观察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定景换点等。传说及历史人物的入文更增添了本文的神奇色彩、文化厚重感。

﹝教学启发﹞ 语文教学中,教师也不仅仅是个促进者者,应学生的节拍而舞。他在很多场合下需要与学生形成教学上的互动:既需要启发、咨询、答疑,也需要示范、协作、合作,以此来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理想状态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一个互动共生的合力场,在这样一个场中,力的存在不至于过分偏向哪一方,而是连接胶着,互促共振,真正达致共同成长的目的。

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后如何解决问题不仅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更是不同教学思想的体现。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教学过程成为激活思维、释放潜能、整理思想、促进创造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强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提升思维品质的今天,致力于构建灵活多样的解决问题的阅读教学方式,对实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注:此文为本人硕士论文章节节选)

王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指导性教学;教材、教法。

猜你喜欢

夏瑜落日教学
政治、经济及大众娱乐三重视角下的夏瑜之死及其思想意义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漠落日
落日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场面虽小,亦有乾坤
——作为教学资源的《药》中的场面描写管窥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
多喝水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比较”引我们走近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