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R-S模型的微小井眼钻井连续油管内钻井液流阻计算分析

2019-05-13侯学军宋洪奇吕玉魁

特种油气藏 2019年2期
关键词:井眼井筒内径

侯学军,金 锐,宋洪奇,张 辉,吕玉魁

(1.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3.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4.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新疆 吐哈 838202)

0 引 言

微小井眼[1]连续油管[2-4](CT)钻井是一种新型的钻井技术,在降低钻井成本、开发老油田和“三低”油气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该技术使用的CT内水眼直径小,钻井液流阻大,限制了微小井眼CT钻井技术的推广使用。针对该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M B Bailey[5]等利用软件对滚筒上CT内的流体流动进行了分析;Bharath N Rao[6]等研究了CT内的非牛顿流体循环流阻的影响因子;Robrtson R E[7]提出了一个三参数流变模式,即R-S模型;黄逸仁[8]提出了R-S模型流变参数的计算方法;汪海阁[9-10]等求解了R-S模型的流速、流量和压降等表达式;李琪[11]等建立了层流条件下的R-S模型的波动压力计算模型;侯学军[12-13]等通过CT滚筒简化模型,计算了滚筒上的CT内钻井液流阻。但国内外关于使用R-S模型进行CT钻井液流阻计算的实例很少,同时,R-S模型具有适应性强、准确性高等优点,因此,使用R-S模型,结合微小井眼CT钻井的特点,计算微小井眼钻井CT内钻井液流阻,研究影响钻井液流阻的相关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减小微小井眼钻井CT内钻井液流阻,推动微小井眼CT钻井技术的发展。

1 R-S模型与流变参数计算

1.1 R-S模型

R-S模型[7]:

τ=A(γ+C)B

(1)

(2)

(3)

(4)

1.2 雷诺数计算

R-S模型的雷诺数[7]:

(5)

式中:Re为R-S模型管内流的雷诺数;D为圆管的内径,m;ρ为钻井液的密度;kg/m3;V为R-S模型管内钻井液流速,m/s。

1.3 滚筒上CT内钻井液流阻计算

根据迪恩数[14-15]和范宁摩阻方程[6],滚筒上CT内的钻井液流阻计算模型为:

(6)

式中:Δp滚筒为R-S流体在滚筒上的CT内钻井液流阻,Pa;n为CT在滚筒上缠绕的圈数;d为CT内径,m;fi为滚筒上第i层CT内流体处在不同流态下对应的范宁摩阻系数;Li为滚筒上第i层CT长度,m。

1.4 井筒中CT内钻井液流阻计算

根据范宁摩阻方程[6],井筒中CT内钻井液流阻计算模型为:

(7)

式中:Δp井筒为R-S流体在井筒中CT内钻井液流阻,Pa;f为井筒中CT内钻井液处在不同流态下对应的范宁摩阻系数;L为井筒中CT长度,m。

2 R-S模型CT内钻井液流阻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在Φ89.00 mm微小井眼中可用的CT型号[16],选择不同直径CT管柱及其对应的CT管柱滚筒的参数[17],假设钻井液密度为1.5 g/cm3,φ600为169 mPa·s、φ300为103 mPa·s、φ3为7 mPa·s[9],CT长度为2 000 m,根据公式对Φ89.00 mm的微小井眼CT内钻井液流阻进行计算分析。

2.1 计算结果分析

2.1.1 CT内钻井液流阻随流速变化分析

图1为CT内钻井液流阻随钻井液平均流速变化曲线。由图1可知:滚筒上和井筒中CT内钻井液流阻先呈加速度上升,当流速为1.2~2.0 m/s时,CT内钻井液流阻呈直线上升。因此,当钻井深度较浅时,可使用外径为44.45 ~73.03 mm的CT管柱,使用大排量进行钻进。

2.1.2 CT内钻井液流阻随井深变化分析

图2为滚筒上和井筒中CT内钻井液流阻随井深变化曲线。由图2可知:当钻井液流速为1 m/s和2 m/s时,滚筒上CT内钻井液流阻约为井筒中CT内钻井液流阻的2倍。因此,当钻深井时,可选用外径为44.45~73.03 mm的CT,使用小排量进行作业,此时可满足泵压要求,进行正常作业。

图1 CT内钻井液流阻随钻井液平均流速变化曲线

2.1.3 CT内钻井液流阻随CT内径变化分析

图3为CT内钻井液流阻随CT内径变化的曲线。由图3可知:滚筒上和井筒中的CT内钻井液流阻都随着CT内径的增加而减小,且随CT内径的增加,CT内钻井液流阻先呈加速度减小后直线减小。因此,当使用大排量钻井时,可使用大管径(外径为60.00~80.00 mm)CT进行钻进,保证地面泵压能够满足要求。

2.1.4 CT内钻井液流阻随滚筒直径变化分析

图4为Φ73.03 mm CT内钻井液流阻随滚筒直径变化曲线。由图4可知:滚筒直径由2.337 m增加至3.302 m,相同流速下的CT内钻井液流阻仅微量增加,基本可以忽略,而相同滚筒直径下,流速越大,CT内钻井液流阻越大。因此,CT滚筒的选择主要考虑滚筒载荷、CT最小弯曲半径和运输的体积及高度。

2.1.5 CT内钻井液流阻随钻井液密度变化分析

图5为Φ73.03 mm CT内钻井液流阻随钻井液密度变化曲线。由图5可知:当钻井液的密度由1.5 g/cm3增至1.9 g/cm3时,滚筒上和井筒中的CT内钻井液流阻都呈线性增加,当钻井液的流速较小时,流阻增加不明显,当流速增大时,流阻增加的幅度也增大。因此,当微小井眼CT钻井时,在使用大排量钻井时,可通过降低钻井液的密度来降低CT内钻井液流阻。

2.1.6 CT内钻井液总流阻随CT长度变化分析

图6为CT内水眼流阻随CT长度变化曲线。由图6可知:当滚筒上分别缠绕4 000 m不同直径的CT,分别进行井下作业,当滚筒上的CT不断的下入井内,CT内钻井液流阻呈直线下降,即当CT全部在滚筒上时,CT内钻井液流阻最大,当CT全部位于井筒时,CT内钻井液流阻最小。因此,钻井时,当CT缠绕在滚筒上较长时,在满足携岩流速范围下,可使用小排量循环钻井液,当滚筒上的CT下入井下时,需加大排量进行作业。

图2 滚筒上和井筒中CT内钻井液流阻随井深变化曲线

2.2 CT钻井参数优选

微小井眼CT钻井地面泵组额定泵压一般为30~40 MPa,CT钻井环空携岩最小流速约为0.54 m/s[18],因此,以不同内径的CT管柱进行钻井作业,最大井深为4 000 m,通过计算微小井眼钻井CT内钻井液流阻,分析不同的CT管柱可使用的钻井液流速(表1)。根据表1计算结果,在选择合适流速时还需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滚筒上需留有安全长度的CT,会产生一部分循环流阻;二是环空中的循环流阻随管径和钻井液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因此,选择的流速比表1中的计算值要偏小:Φ44.50、Φ50.80、Φ60.33、Φ73.03 mm CT钻井时,推荐使用的钻井液流速分别为2.3~3.0、2.5~3.0、2.5~4.0、2.5~4.5 m/s。

3 现场应用与实例对比分析

将长江大学机械学院实验数据[19](长6 m、外径为25.40 mm、内径为19.05 mm的CT,利用循环清水测量滚筒上和井筒中的CT内循环流阻),与R-S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2、3)。由表2可知,滚筒上的CT内循环流阻计算值与实验数据误差为1.38%~9.51%,当流速为1.6 m/s时,误差最大,达9.51%;由表3可知,井筒中CT内循环流阻计算值与实验数据误差为4.26%~7.89%,当流速为5.3 m/s时,误差最大,达7.89%。通过对比分析可知,使用R-S模型计算CT内钻井液流阻与实验数值能够基本吻合,满足精度要求。

图3 CT内钻井液流阻随CT内径变化的曲线

图4 Φ73.03 mm CT内钻井液流阻随滚筒直径变化曲线

辽河油田某井使用Φ60.33 mm CT进行定向钻井,井深为2 380 m,侧钻井段为1 500~2 380 m,钻井液密度为1.20~1.25 g/cm3,泵压为16~27 MPa,排量为7~10 L/s,使用R-S模型计算CT内钻井液流阻与现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表4)。由表4可知,使用R-S模型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为9.7%,表明使用R-S模型计算微小井眼钻井CT内钻井液流阻是完全符合现场的精度要求。

4 结 论

(1) 使用R-S模型分析了滚筒上和井筒中CT内钻井液流阻随CT内水眼直径、循环流速、CT长度、滚筒直径、密度等参数的定量变化规律,总结了减小微小井眼钻井CT内钻井液流阻的方法:使用大管径的CT,在满足钻井携岩的流速下,减小循环钻井液的流速、降低钻井液的密度和减小钻井深度等。

(2) 优选了外径为44.50~73.03 mm的CT可使用的循环钻井液的流速范围,在该流速范围内,可保证CT内钻井液流阻在地面额定泵压之内,可进行正常的钻井作业。

(3) 通过相关实验数据和现场案例与使用R-S模型的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使用R-S模型

计算CT内钻井液流阻可满足精度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图5 Φ73.03 mm CT内水眼流阻随钻井液密度变化曲线

图6 CT内水眼总流阻随管长变化曲线

CT型号Φ44.50 mmΦ50.80 mmΦ60.33 mmΦ73.03 mm钻井液的流速/(m·s-1)2.33.52.53.54.52.53.54.55.52.53.54.55.56.0CT内循环流阻/MPa最大142713213110172433812182432最小713610155812164691214是否超过地面额定泵压否接近否否接近否否否接近否否否否接近

表2 滚筒上CT内钻井液流阻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表3 井筒中CT内钻井液流阻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表4 CT内钻井液流阻

猜你喜欢

井眼井筒内径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再谈满井放矿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综放工作面开采对井筒破坏影响的研究分析
摩阻判断井眼情况的误差探讨
井筒压力波动条件下钻井液侵入煤岩实验研究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分支井眼重入筛管完井技术
旋转导向井眼轨迹自动控制系统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