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30年我国安乐死民意调查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9-05-10赵利梅郝雪云盖恬恬

医学与哲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安乐死分布图发文

赵利梅 郝雪云 盖恬恬 王 燕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无痛苦的死亡”或“尊严死”,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趋向于对患有不治之症的患者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及身体的极端痛苦,在患者或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的认可,用人工的方法使患者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止生命的全过程[1]。在世界范围内,安乐死的适用范围及合法性备受瞩目且一直存在争议,我国民众对于安乐死的深层讨论和认识仍不足[2],民众对安乐死的态度对于安乐死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分析本文对我国民众安乐死态度及认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初步分析,以了解我国民众对安乐死的意愿,为安乐死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与筛选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查阅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检索词为“安乐死”,初步检索出文献5 701篇,采用NoteExpress软件查重并进一步进行手动查重,查重后剩余文献2 879篇。最后经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安乐死民意调查相关文献79篇。

1.2 文献分析

对筛选出的79篇文献采用Excel软件输入数据并制作图表,从发表年份、发表期刊、作者机构、调查省份、调查对象及所用调查问卷内容6个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数量分布

本研究共采纳79篇文献,最早的文献发表在1987年。文献数量分布呈现出离散趋势,从少到多又到少,近几年呈上升的发展趋势,2012年~2017年,文献发文量达到17篇(占纳入文献的21.5%),见图1。

图1 1987年~2017年我国安乐死民意调查文献年度分布图

2.2 文献期刊分布

79篇文献发表在42种期刊上。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期刊共3种,分别为《中国医学伦理学》(23篇)、《医学与社会》(5篇)及《医学与哲学》(5篇)。其余46篇(占总篇数的58.2%)发表在39种期刊上,发文量较分散。

2.3 文献作者及机构分布

79篇文献的作者共221名,均篇作者数量为2.8人。发文1篇的作者220人,发文8篇的作者仅1人。79篇文献涉及到我国23个省份共69家机构的作者,涉及范围较广。从发表机构来看,43篇文献来源于学校,医院发文量36篇;其中发文量2篇的有暨南大学医学院及303医院,发文量8篇的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其余机构发文均为1篇。从机构分布地区来看,其中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分别为浙江(10篇)、广东(8篇)、湖北(7篇)及上海(6篇)4个省份,有明显的沿海分布趋势。

2.4 文献调查对象分布

调查对象涉及17种不同的人群,文献发表量在5篇以上的分别为:医务人员(25篇)、医学生(23篇)、普通民众(17篇)、住院患者(17篇)、患者家属(12篇)及大学生(9篇)。

2.5 文献调查条目分布

目前我国安乐死民意调查尚未使用统一的问卷,79篇文献采用了72种问卷,8篇使用同一问卷的文献为同一作者的研究,故笔者将79篇文献中所使用调查问卷条目及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得出问卷条目主要涉及安乐死的影响因素、实施态度、实施意向、实施对象、立法认知、安乐死认知及利弊分析7个方面。

2.5.1 安乐死的影响因素分布

安乐死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文化程度、年龄、性别、不同人群4个方面。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对安乐死的赞同比例越大,且与时代的发展呈正相关趋势,见图2。小于60岁的人群对安乐死的赞成比例大于60岁以上人群,见图3。男女在对安乐死态度方面无差异。医务组(包括医护人员及医学生)赞成比例高于患病组(包括患者及家属),高于对照组(普通人群),且随着年代的发展,赞成比例均在不断增加,见图4。

图2 文化程度对安乐死的影响分布图

图3 年龄对安乐死的影响分布图

图4 不同人群对安乐死的影响分布图

2.5.2 安乐死的实施意向

当自己身患绝症无救治希望时,受访者选择安乐死的意向明显高于当亲属身患绝症无救治希望时为其实施安乐死的意向,见图5。医护人员愿意为患者实施安乐死的意向从1987年~1997年的56%到1998年~2007年的52%,再到2008年~2017年的29%,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安乐死的实施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及道德谴责的民众意愿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减少[88%(1987年~1997年);86%(1998年~2007年);30%(2008年~2017年)]。安乐死的实施者偏向于执法人员(41%)及医护人员(41%),对于亲属(12%)及无关人员(5%)的选择较少。

图5 当自己或亲属身患绝症无救治希望时,自己对安乐死的选择分布图

2.5.3 安乐死的实施对象

安乐死的实施对象主要为癌症晚期患者。受访者对癌症晚期患者人群实施安乐死态度呈现出医务组的赞成比例高于患病组,高于对照组的趋势,见图6。

图6 不同人群对癌症晚期患者的安乐死态度分布图

2.5.4 安乐死的立法认知

安乐死的立法认知包括立法态度、立法障碍及实施时机3个方面。越来越多的民众认为安乐死的实施需要先行立法[66%(1987年~1997年);80%(1998年~2007年);86%(2008年~2017年)]。立法的主要障碍一是封建传统习俗,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其次为法制不健全,其影响力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弱化。立法障碍的调查对象缺乏患病组,不能全面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立法障碍的看法,有待进一步研究,见表1。民众对安乐死实施时机的整体赞成比例较低,均未超过35%,无明显实施时机趋势,见图7。

表1 不同人群对安乐死立法障碍的态度分布比例表

注:“a”表示1987年~1997年;“b”表示1998年~2007年;“c”表示2008年~2017年;“-”表示无调查数据

图7 不同人群对安乐死实施时机的态度分布图

2.5.5 安乐死的认知

安乐死的认识包含安乐死的知晓情况、生命权的认知、内涵理解、了解途径及安乐死范畴5个方面。从图8可以看出,医务组对安乐死的了解人数最多,患病组最少,均随着年代的推移,对安乐死的了解人数越来越多。97%的民众认为生命权属于患者个人。多数民众认为安乐死是无痛苦死亡,但随着时代发展,对安乐死认识的深入,安乐死出现了新的内涵,即安乐死是濒死患者生活质量和死亡尊严的尊重,见图9。了解途径主要涉及报刊广播(89%)、学校教学(57%)及亲人朋友(9%)3个方面。93%的民众认为安乐死属于伦理学范畴,其次为医学范畴(77%)、社会学范畴(69%)、法律范畴(64%)及哲学范畴(20%)。

图8 不同人群对安乐死知晓情况的分布图

图9 不同年代对安乐死内涵理解情况的分布图

2.5.6 安乐死利弊分析

安乐死利弊主要涉及是否符合人道主义、是否解除患者痛苦、是否减轻家庭负担、是否节约医疗资源、是否违反传统观念、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及是否促进生死观进步7个方面。从图10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前进,赞同安乐死有利的人数越来越多,医务组的赞成比例高于其他两组。民众认为安乐死的利主要是符合人道主义、可以解除患者痛苦、利于社会进步及促进生死观进步4个方面。

图10 不同年代对安乐死利弊分析情况的分布图

3 讨论

3.1 文献分布存在不稳定性分析

某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及发展速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文献的年代分布反映[3]。从文献年代分布来看,国内对安乐死民意的调查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形成连续性。1995年和1996年,全国人大代表皆提出安乐死立法相关议案,形成了活跃的社会氛围,促使1997年~2000年的发文量达到高峰。近年来,安乐死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这与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目的的发展[4]及健康内涵的新认识[5]不无关系。从研究地区来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30.4%),内陆地区分布少且分散。这与沿海地区科学发展处于前沿及伦理观念的更新较快有关,促使学者们对安乐死的问题更为关注。从研究对象分布来看,文献多集中在医学领域,这可能与安乐死的实施者一般为医务工作者,最先引起了医学伦理学家的关注有关。

3.2 研究的核心群体初步形成

一个学科专业领域的研究核心形成,需要以下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需要一个相对稳定持久的论坛;二是要形成一个相对“权威”的多产作者群体[6]。回顾文献的来源期刊,79篇文献共发表在42种期刊上,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期刊虽然仅有3种,但发文量共计33篇(41.8%),可以视为安乐死民意调查的研究期刊核心群体雏形已初具,但是来源期刊的分布仍较分散。哪些机构处于研究前沿可以由该领域作者机构分布的统计显示[7],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均集中在大学及医院,而发文1篇的机构也均为大学及医院,说明目前核心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大学及医院。对作者进行分析,高产作者较少,可能与本研究仅纳入调查性研究1种研究类型相关。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形成核心研究群体,引领安乐死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

3.3 安乐死民意调查结果分析

从1987年~1997年、1998年~2007年到2008年~2017年3个时间段来看,无论是患病组、对照组还是医务组对安乐死的各方面认识人数比例均有所提升,认识范围在逐步扩展,认识深度在逐步深入,如内涵从认为安乐死是无痛苦死亡到安乐死是对痛苦的濒死患者生命质量的保证。从患病组、对照组及医务组3种不同人群来看,医务组对安乐死的相关内容了解比例高于其他两组[8],与医务组接受医学教育及临床实践接触安乐死相关信息内容较多有关。患者及家属作为切身感受者,对安乐死的理解更为深刻。而对照组作为健康人群,既没有医务人员的所见所闻,也没有患者及家属的亲身经历,故对安乐死的认识较为浅显。

3.4 安乐死民意调查涉及面较广,但尚存在一些问题

79篇纳入文献采用了72种调查问卷,其中8篇使用同一问卷的文献为同一作者的研究。从这一结果来看,虽然目前关于我国安乐死民意调查的期刊、调查人群、调查地区及调查内容分布范围均涉及较广,但学者多采用自编问卷进行民众的安乐死意愿调查,多为选择题形式[9-11]。虽然调查目的相同,但具体问题的不同可能会使结果略有偏颇。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弱化明显的学科界限,以期国内有统一使用的安乐死民意调查问卷,进一步促进安乐死的规范化研究。

4 结语

安乐死现今仍为诸多学科领域争论的焦点。目前我国尚未对安乐死进行立法,然而随着社会老龄化及社会文明的发展,安乐死的知晓率逐年提高。本研究通过对安乐死民意近30年相关文献的分析,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了解到安乐死民意调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明确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我国安乐死工作的全面展开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应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尊重民众态度,提高民众对安乐死的认知,使民众对安乐死有正确的认识,为我国安乐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及长期发展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安乐死分布图发文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贵州十大地质公园分布图
中国癌症分布图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图
人生真相
病理解剖医生理解的“安乐死
相守70年 同日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