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过武装爱红装

2019-05-09朱争鸣

大众摄影 2019年5期
关键词:红装照相馆高二

不爱红装爱武装

20世纪60年代,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是那时每个同学的夙愿。我所在的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县每年征兵人数都在千人以上,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军队人数一度超过600万,可谓“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参加解放军是当时同学们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保卫祖国的第一选择。从1972年至1977年,我们这届男生的五分之一应征入伍。

“不爱红装爱武装”这决定了当时青年男女的审美价值取向。

欢送男同学入伍时合影

师生们欢送男同学入伍时的合影

李曾宇,在40多名参军入伍的男生中,唯一一位经过战火考验的战斗英雄。

县东风小学六·二班女生蒋新伟和夏连云借了两条武装带,穿着军装(仿制)、解放鞋,手捧《毛主席语录》以标准照姿势拍了这张照片。

穿着55式尉官军便服的蒋新伟。

最右边这位女生是我们这一届女生中很大胆的一位。

参加县毛泽東思想宣传队的女同学化的戏剧妆。

1974年12月,蒋新伟(左)和郝新玉(右)穿着当时颇为时髦的毛线背心,参加“全县知青文艺汇演”。

1978年6月,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蒋新伟在商丘师范学院艺术系即将毕业时,穿着连衣群拍照留念。

那时流行的“水舀子帽”。

女同学们用烧炉子的火钳子加热,互相烫辫梢、卷刘海。

蒋新伟模仿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中女主人公的发型。

一身军装,羊角辫,扫帚把和齐耳短发,是那时女生最经典的形象。很少有扎一根大长辫的,过腰的大辫子会被指责为封建意识残余。披肩长发和烫发更是资产阶级情调,在这座豫东小城不见踪影。

然而,女同学们对美的追求是执着的、多样的,并且充满了智慧。碎花的中式小袄,方格的小翻领外套,用各色毛线织成脖套装饰在领口上,在一片蓝、灰、黑的海洋里很是醒目。

舞台上表现工农兵形象的样板戏,女青年妆容大多浓眉大眼,突出革命者的英武健美形象,充满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爱过武装爱红装

1976年10月,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各个方面的禁固被打破,改革开放是历史必然选择,恢复和振兴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迫切要求。同时,人们长期以来被压抑的对美的多元追求也释放出来,紧闭的国门打开了,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随着外国影视剧和广告图片的涌入,喇叭裤、牛仔裤、花格衬衫等“奇装异服”和披肩长发、烫发、港台的鸡窝头、大包头使内地青年男女眼花缭乱。永城这个河南最东部的小县城,由于靠近长三角,加上上海、南京的知青很多,男女青年的着装打扮迅速发生变化,时髦程度超过省会郑州和洛阳、开封这些工业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

凡爱芬,高二·五班学生。乔爱军,高二·二班学生。她们在农场时就收获了各自的爱情。回城参加工作之后,分别于1980年10月和1982年10月结婚。先后嫁给了同场知星、罗斌两兄弟。在校的好同学、青年场的好朋友成了妯娌。两对小夫妻先后在上海南京路最著名的王开照相馆拍了婚纱照。

朱云在县照相馆用同一个背景、不同的装束照了两张照片。

王素梅,高二·一班学生,毕业后直接被招工到县皮件厂。1976年夏天,同厂的女工友去黑龙江结婚回来,新婚装束令厂里的女工眼前一亮,王素梅借了她的合成革挎包和裙装照了一张照片。

1979年夏天,凡爱芬、余小娟(高二·四班学生)借了同学的新连衣裙自带一把杭州花伞,用同一个姿势、同一块手表拍照。

朱争鸣小全家福:12寸电视机、拨号电话机、餐桌上摆着花瓶,酒柜、酒壶、酒杯一应俱全,这是当时大部分家庭的理想摆设。

改革开放以后,照相馆的照场除布景外,逐渐又增添了与家庭生活相关的道具。当时的“中国梦”是家有电话、电视机,住上有隔间的房子,坐一下小轿车。而照相馆顺应了人们的心理,购买或制作这类道具,吸引顾客拍照,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又增加了营业收入。

4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社会变革,也被时代所改变。对美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永恒的。对那个不平凡的年代给我们的历炼,永远铭记。

姬小蓉,高二·三班學生。1983年秋,姬小蓉抱着四个月的儿子,与两位小姑子乘坐“上海牌”轿车。

猜你喜欢

红装照相馆高二
奇趣照相馆
王正文
雪中
A LONG LENS
宗守家·国画作品选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
2017.2新高考高二英语配送练习参考答案
2016.11新高考高二英语配送练习参考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
红装公子,如玉无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