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写作之 第二讲:立意

2019-05-09凌鼎年

中学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淡化谓之文学作品

■凌鼎年

什么是立意呢?从字面解释,立,就是立住、站着;意,就是意思、意蕴、意味。合在一起,就是你想表达的想法。在中小学里,就是作文课上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主题思想”“中心大意”;到了高考阶段,就是所谓的“命题”;到了评论家笔下,就是“立意”,就是“主题”。尽管说法各有不同,但总的意思大同小异。其实,说白了,立意就是你想告诉读者什么,你想传达给读者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故事、人物都属载体,作家就是通过讲故事,通过人物的言行来阐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非是借他人故事,说心中的所思所想。

有专家认为:立意在文学作品中占有极重的分量,一篇作品算不算优秀,属不属精品力作,甚至能不能成为传世佳作,立意是关键。

我们评价一篇作品的优劣时,往往很注重作品有无内涵。说得雅一些,即有无“题外之旨”“弦外之音”,说得直白些,就是故事背后有没有其他意思。

假如一篇作品,像一盆清水见到底,谓之“浅”;像小巷里运木头,谓之“直”;如果看了开头就猜到结果,谓之“露”。

中国的艺术向来讲究“藏”,譬如中国的宅院,大户人家大抵有照壁,照壁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避免有人站门口,人未进去,就把门内风光一览无余。故有些园林,进门就造一假山,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布局,再来个曲径通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学效果。艺术的高境界都是相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主题也要“藏”。

“主题”两字属文学术语,古代则谓之主旨,现代叫中心思想,就是指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家经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作品表达的内心想法,也是作品的核心所在,灵魂所在。

不少初学写作者,难免会收到退稿,退稿信上常常会有“内容单薄”“主题开掘不深”之类的评语,说穿了,无非是这篇作品反映、描写的人与事还不够分量,社会意义不深。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主题还未触及实质性的东西,表象化了,一句话:浅了、直了、白了。

主题开掘得深不深,首先取决于选材是不是好。所谓好,就是所选的事例要有意义,要有社会性,要有普遍性。微型小说不像长篇小说可以上下几千年,容纳一个家族,甚至一个王朝的兴衰,微型小说要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就要选择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来开掘,所有的人与事都要围绕自己确定的立意展开,层层推进。

主题的藏与主题的开掘要深,粗听之,似乎有些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微型小说因篇幅短小,宜直接切入主题,但不等于三言两语就把主题和盘托出。善写的作家,肯定不引导读者直奔主题所在,而是让读者顺着他设置的悬念,曲曲拐拐,寻寻觅觅,似乎知道了,又似乎不知道,好像看见了,好像又未真正见到,这样才有趣味,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也考验读者的智商。

一度,有人提倡淡化情节、淡化主题。我以为淡化情节应该是散文的写法,如果语言精彩、情感真挚,散文完全可以不靠情节取胜,照样写出味来。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与散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无主题无立意之小说,岂不有游戏之作的嫌疑,充其量,风花雪月,清闲消遣,可能有一定美学价值,但永远不可能成为文学的主流。

过去强调过主题先行,后来又批判过主题先行,那么主题到底是在写作前完成呢,还是在写作过程中形成的,抑或是作品完成后才存在的?我以为很难一刀切。根据我三十多年写作的实践看,多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有的作品先有人物才有故事,有的先有故事才有作品,有时构思已确定了立意,有时写完了才知道主题,或者写着写着主题就变了、深了,都是有的。

另外,我想强调一点,真正好的小说,其主题不应该是单一的。就像《红楼梦》,有人看见才子佳人,有人看见钩心斗角,有人看见缠缠绵绵,有人看见你死我活……这就是作品的多义性,或者叫多主题。微型小说短小,多主题比中短篇小说难得多,这就看作家的功力了,尽可能地去写出人物的多面性,事情的双重性,把故事写得更含蓄些,更耐人寻味些。立意要新,主题开掘要深,同学们多接触现实生活,多了解底层生活,多读一些文学以外的书籍,多走走,采采风,很有必要。

猜你喜欢

淡化谓之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木鹊和车辖
文学作品与数学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文学作品与数学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