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于“问题链教学法”的改革创新

2019-05-08巫幸兴

文教资料 2019年7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学法思政

巫幸兴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问题链教学法”进行改革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本文分析思政课采用问题链教学的优势,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总结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对“问题链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探索,提出该课程采用问题链教学的总体思路,问题链设计的原则和问题链教学运用的策略,从而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问题链教学法    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一论述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下,思政课教学尚存在“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让学生热爱思政课、参与思政课?如何有效调动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如何在繁多的教学内容中“以简驭繁”,突出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认同思政课,喜欢思政课,爱上思政课,是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是启迪思想、触动学生心灵,确实能回应和解答学生的思想问题,确实能为学生成才成长保驾护航,需要我们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指引教学。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问题链教学法”进行改革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一、“问题链教学法”及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势

“问题链教学法”基于苏联教科院院士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提出,是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学问题,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的教学活动[2]。具体来说,“问题链教学法”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问题为纽带,以问题为导向,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思政课采用问题链教学法有如下优势:

(一)问题链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凸显问题意识,完成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的统一,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

(二)通过知识问题化,将授课知识点分解转化为具体问题,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化、因果关系逐次递进的“问题链”,强化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理论体系,系统完整地理解所学理论,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三)采用问题链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利于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气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分析、解答,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参与才能触心,学生没有实质性的课堂参与,人在心不在,思政课就难以启迪思想、触及心灵[3]。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高校几门思政课中最贴近大学生成长需求和生活实际的。然而,要使这门课程真正贴近大学生并不那么容易。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并不是太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将这门课上成“宣讲课”,照本宣科,一些教师上课如同解读文件,大道理一大堆,讲得都很对,但未能照顾学生的感受,不接地气。

(二)把课程上成“娱乐课”,有些老师为了课程活跃气氛,一味迎合学生的需要,以小段子、小故事、小游戏、放电影等娱乐代替课堂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有趣,实际上学生笑过即了,未能充分体现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教育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三)把这门课上成“知识课”、“专业课”,教师突出概念、知识点的讲授,虽然教学内容丰富系统,逻辑清晰,但缺乏思政课的价值导向,片面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没有真正触及思想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学生关心的主要是考试能否通过,拿到学分,课程学完后学生自然少有思想收获,没有达到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效果。

如何避免这些现象,解決问题,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能“顶天立地”,既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又结合实际解决好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让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真正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保驾护航,为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采用问题链教学,从问题入手是一把行之有效的“钥匙”。问题链教学能有效解决教学中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题,教学时空有限、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以及理论深刻性与教学生动性之间的矛盾。

三、“问题链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

(一)“基础”课问题链教学的总体思路

“基础”课基于“问题链教学法”的改革创新,必须在紧扣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知识点、找准学生关注点,对章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社会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主题、主线,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专题,每一个专题就是我们需要开展教育和引导的一个大问题。然后将专题的大问题细化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或子问题,这些问题之间要力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教学过程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主要围绕这些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环环相扣的问题展开,在大问题的分解和细化,子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中,将教学引向深入,让教学既紧扣主题,又关注学生、贴近生活,既引人入胜,又彰显理论深度、价值指引。

如课程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理想信念认识不够深刻,认为理想信念可有可无,理想信念较为缺失,更谈不上确立远大理想。教材的结构体系先介绍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最后要求大学生必须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毫无疑问教材的逻辑结构是非常清晰严谨的,如果教学就这样按部就班来讲,学生会感觉老师是在说教,甚至个别学生还会说是在给他们“洗脑”。如何将相对枯燥的教材体系以问题为导向转化为学生欢迎的教学体系,是教学的难点。运用问题链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本章的主题确定为“放飞青春梦想,树立崇高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軟骨病”。大学生都不希望自己得“软骨病”或承认自己得了“软骨病”,因此,教学的总问题就是“如何补好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更好放飞青春梦想”?在这一总问题的指引下,我们再结合社会和学生实际引出具体要解决的系列问题:今天还需要理想吗?理想高、大、上吗?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理想?如何在五花八门、价值多元化的世界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该如何架起通往美好理想的桥梁,放飞青春梦想?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扣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启发,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的结论自然就在回答解决这些问题链中融进学生头脑。

(二)“基础”课问题链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问题为教学起点的原则。“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其实也是教学的起点。一般而言,教材内容体系遵照知识体系的逻辑展开,多以观点或结论形式呈现,优点在于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内容系统全面。但教学逻辑与教材逻辑不同,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展开。实践表明,绝大多数主动认知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为我对这个事物不懂,所以我想认识了解它[4]。因此,教学不能以教材的观点和结论为起点,必须以最终可以导向教材观点和结论的问题为起点。如基础课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在教学中不宜直接跟学生讲什么样的人生观是正确的,而应该在讲人生观之前,启发学生思考和认识“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本质”?只有深刻认识理解了“人的本质”,才能深入理解要“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要“怎样端正人生态度”、“如何认识人生价值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从而理解和明白“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提出真问题的原则。真正的教育问题是指教育实践过程中真正困扰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是客观存在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真问题存在于真实的教育情境当中,不是教育者主观臆想出来的。问题链教学必须以真问题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真问题以深刻追问启迪人,让思政课变成学生们“牵肠挂肚”的“火课”。如“人为自我而活有错吗”“经济全球化,还需要爱国吗”“为人民服务过时了吗”?这些问题精准命中了学生的“关注点”,他们渴望得到正确的指引,在热火朝天的头脑风暴、自由讨论和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解答。

3.问题具有导向性原则。以问题引导教学,问题的挑选和设计是关键。所有问题的选择和设计不能随意和随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最终必须导向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思政课的价值导向功能。例如在基础课第一章第三节第一目辩证对待人生矛盾中“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这个知识点。大学生都能认识到人必然是要死的,就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为何还要活着”?我们可以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向学生讲清楚人的生命有两种存在形式,即物质生命和价值生命,物质生命是有限的,这是自然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珍惜韶华。但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价值生命是可以永恒的,所以活着就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要讲奋斗、讲担当、讲奉献,价值生命才能延续,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生得伟大,才能死得光荣”。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活着不能追求不死,但可以追求不朽”,从而做到珍爱生命,不忧死,也不惧死,正确看待生死,努力追求不朽的人生。

4.问题具有递进性原则。围绕一个教学主题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就能解决的。因此,应细化、分解教学主题从而形成一个问题体系,即形成一个内容相关、层次分明、逻辑递进的“问题链”。这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教学过程中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或困扰,又彰显了理论逻辑和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课程第五章第三节有关“社会公德”的内容,教学问题链可以设计成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什么才是好的公共生活?好的公共生活应该处理好哪几方面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后才能深刻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基础”课问题链教学运用的策略

1.紧扣教材知识点。运用问题链教学,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把握住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避免问题链的设计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才能避免教学“剑走偏锋”[5]。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问题设计得再精彩,再受学生欢迎也是徒劳的,甚至会背离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

2.找准学生关注点。问题链教学的聚焦点是设计出系列能够吸引学生思考和他们确实困惑想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准确把握学生需求和困惑,才能避免教学“目中无人”,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多关注学生、关注社会,多跟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情感诉求和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才能增强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能引起学生共鸣。

3.把握教学结合点。问题链教学的难点在于怎样打造教材和学生之间的结合点、对接点,传统教学方式是我们按照教材的结论或我们认为正确的结论,然后论证,无论教师的论证多么完美,多么无懈可击,学生都显得漠不关心,因为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如果我们能够结合理论、教材和学生设计出系列好的问题,学生们立马被这些“问题链”锁定,自然学习的“精气神”就起来了。

问题链教学要求我们既要深刻认识理论,准确把握教材,紧扣教材知识点,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点,找到它们的契合点,实现理论、教材、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基础”课绪论部分共两个纲目:“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教材的目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大学生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学生关注的问题是“新时代跟我有什么关系”?因此,把握教学结合点可以设计绪论的主题是“时代之问,大学之问”,抛出问题链“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意味着什么?我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个美好时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新时代的“两个百年目标”,特别是建国一百周年目标的两个阶段,让学生算一算自己的年龄。现在20岁左右的大学生,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时,还不到40岁;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正好刚过50岁。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建国一百周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真正接班人,从而发自内心产生一种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问题链教学法”进行改革创新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学生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会对思政课教学提出更多新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问题链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需要不断丰富、优化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网[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 1120082577.htm.

[2]王琦.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以“社会主义的本质”说课教学设计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5).

[3]柳作林,熊长英.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8(08).

[4]王智莉,徐锋.“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理论观察,2018(04).

[5]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獲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学法思政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