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19-05-08李如瓛

文教资料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李如瓛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目前一些高校育人工作面临思政课泛政治化、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学生接受度不高等问题,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旨在打破高校育人过程中思政课“单打独斗”的局面,扩宽思政教育的外延,发挥所有课程的价值观引导功能,增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高校教育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明确指明了立德树人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立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立足上海当好“排头兵”“先行者”,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闯”出的一条新路径。

一、顺势而变: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

2016年,上海市教委围绕思政课改革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旨在打破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张皮”的现状,改变以往思政工作“零敲碎打”的碎片化现象,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创新的全方位德育体系,形成360度“熔炉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等构成了高校思政工作改革的外部因素。照本宣科式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业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是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行。高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高校不仅是“授业”,还在于“传道”。有研究认为,“高校德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在推动社会发展,促使社会协调运行方面具有它的功能,高校德育作为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它在促进人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思想品质发展方面具有它特殊的功能”[1]。因此,在社会转型新时期,高校应该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看,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围绕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系而做出的课程体系改革,不仅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讲话精神,而且对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31号文)中提出的“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课程思政在上海提出并试点也是基于上海教育的有利条件,早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到“创新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对塑造学生价值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急需创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路径

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和价值观的引导构成了教育的三要素,三者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目前高校教育多重知识的传授,对价值观的引导则显得不足,其中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德育的乏力和以往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相对滞后两个方面。

课堂教学德育的乏力有由社会就业环境、教师育人能力欠缺、高校思政环境薄弱等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就业难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使得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主要是习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就业率的单一评价标准进一步固化了高校育人的传统僵化理念。一些专业课把立德树人工作当成思政课教师或思政工作者的工作,与己无关,缺乏对学生进行育德教育的意识,造成德育与专业课程两张皮,使得传道与授业分离。即便是传统的思政课程也存在“泛政治化”、与现实脱节、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学生上课热情不高。同时,在以往思政课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未能很好地理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具有急迫性。

二、课程思政:开辟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新路径

德育内涵非常丰富,并且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阶级斗争为核心,到改革开放后“精神文明”的提出,再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德育的内涵与外延都不断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变革引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变,使得高校育人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实践发展做出变革,包括育人的观念、方式、内容、原则等。课程思政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创新了高校育人工作路径,拓展了思政政治教育范围,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原则,归根结底在于通过这一系列的原则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赫尔巴特早就指出“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2]。因此,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只有立足于整个高校课程建设体系,让所有课程都具备德育的价值诉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问题。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此种认知,因为“显性的正面教育,是中国德育优势与特点,但也是不够完整的一种现状”(《大学思政课程不再“孤岛化”》)。深化高校育人工作,培養具有时代视野和符合社会需求观念的大学生,既要把显性教育进一步强化,又要把隐性教育做足做深。

基于此,上海市在以往思政课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在让以往的思政课更加接地气,更贴近社会实际,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育人内涵,从而构建高校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三、“中国系列”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步探索

以2014年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课程为开端,上海各大高校根据学校特色开设了“中国系列”课程,如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大学的“创新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的“法治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人文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智造中国”、上海政法学院的“大国安全”等,这一系列课程构成上海各大高校的“中国系列”公选课。2017年,上海市教委出台的《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深化思政课程改革、推进“中国系列”和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以及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等,从而推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中国系列”课程正是这一次試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打下基础。

从“中国系列”课程的建设经验看,“中国系列”课程很好地融合了思政教学、社会现实、学校特色及学生关切。与传统思政课一板一眼的理论说教不同,“中国系列”的课程内容生动活泼,从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特点出发,直面大学生的社会关切和理论关切,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让思政课更加接地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经典理论解释社会现实,迎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提高思政课堂的抬头率和点头率。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离开中国特色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同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开学生的现实关切谈,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既难以吸引学生,又难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因此,讲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国故事,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3],这是“中国系列”课程的成功秘诀。

目前,沪上高校“中国系列”课程的上课老师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更来自各个院系,专业的名师大咖。如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课程是由思政课教师及文、史、哲、经、管理、社会、法学、思政、国际关系等多学科的十多位知名教授联袂开设;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智慧”课程的上课教师分别来自包括哲学、艺术、音乐、民俗、经管、历史、国关等11个院系和科研机构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上好同一节课,打破了思政教师“独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使得思政教育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打通了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的壁垒,做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与协同合作,从而使得所有课都上出了“思政味”,所有老师都挑起了“思政担”[4]。

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推向深入,上海按照“统筹布局、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目前,上海已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每校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促使“课程思政”理念、育人根本任务在所有高校落地生根,从而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当然,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让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这是对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探索,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

四、构建以课程思政为中心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

高校的职责是育人,但育人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5]。在“中国系列”课程基础上,要进一步从制度建设、教学体系改进、发挥课堂教学优势等几个方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落实落细立德树人工作。

(一)形成立德树人工作的合力是前提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当前主要问题是主渠道超载,微循环闲置,破解之道是激活微循环,舒缓主渠道”[6]。即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力量的优化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首先,要有重视育德工作的思想共识。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高校急于把学生推向市场,过于注重专业教育和市场导向,弱化了高校育人中的立德因子,立德环境和氛围薄弱,没有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日常工作推进。高校做好育人工作要把学生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对德育的重要性达成共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推进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德”的方面。一些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存在偏差,学生就业、实习,教师的科研,是显性的,思想上的教育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对高校工作没有明显的“约束力”。对此,一般高校偏重学生就业,把提升学生就业率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的重点从“育人”变成“就业”,逐渐偏离“立德树人”的大学办学理念。“没有德育意识,授业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教书匠,手艺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因此,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首先要有重视育德的意识。

其次,坚持党委领导下各部门相互协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包括思政课教师,还应包括专业课教师,虽然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岗位职责,但是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因此高校要建立课程思政为中心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需要整合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合作、资源共享、互通交流等方式形成德育的合力。以学校党委和相关机构为主导,以思政课程(“4+1”)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负责战略领导、组织、协调,其他机构和课程围绕思政立德树人大方向并结合实际情况、各自专业特点发挥各自功能,实现立德树人工作体系的动态协调。

(二)相应的工作机制是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要长久发展,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机制。首先要在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打破高校德育的条块阻隔,制定完整系统的制度,形成体制机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立德树人工作的地位,出台一系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方案,为课程思政指出大方向。围绕党和国家关于立德树人的相关工作要求,不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才能真正形成工作的长效机制。

高校要不断改进教学体系。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创新,旨在通过发挥所有课程的德育价值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通过解决思想困惑解决学生的现实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体系的改革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的,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学的目标,将专业传授与价值观的传递相融合。

(三)用好课堂教学是根本

目前高校课程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往的思政课,一类是综合素养课(包括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还有一类是专业课程(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首先思政理论课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通过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对症下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教育是双向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从学生社会需要需求出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其他课堂教学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德育的互补作用。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也最大,因此高校德育的发挥首先需要从基础教学方面推进,强化教师的育德自觉意识和德育的责任感,发挥课堂育德的作用。

總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态度、观念、行为等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既要发挥传统思政课的作用,又要借助其他专业课的多样性、渗透性、隐蔽性等特点,寓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道理在特定的专业领域里具象化,真正将立德树人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校所有教师都负有立德树人工作的重任,高校教师对此要提高认识,深入挖掘学科本身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6.

[3]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N].上海教育,2017-01-20.

[4]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12-2.

[5]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政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0.

[6]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于微循环[J].思想理论教育,2014(9).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