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与校园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019-05-08胡宇飞巫蓉孙炎令

文教资料 2019年7期

胡宇飞 巫蓉 孙炎令

摘    要: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以镇江在地高校为观察对象,描述了大学生参与校园非正式群体的总体状况,在此基础上从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加入校园非正式群体的五个主要影响因素,为高校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管理措施、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校园非正式群体    影响因素    镇江市高校

随着教育新常态的出现与逐步深化,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及发展目标上呈现出崭新的变化,并在不断重构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更加强烈,他们在学习之余会选择参与更多的校园文化及实践活动,尤其是被称作“第一社会、第二家庭和第三课堂”的校园非正式群体,灵活多样的形式及丰富的活动内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及个体化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参与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够准确把握其心理特点及发展需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

一、校园非正式群体的含义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范程度为标准划分的一对概念,例如是否具有书面制度、成员的行为规范是否有明确规定等。本研究所称校园非正式群体特指大学校园非正式群体(下文称校园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基于特定的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生为满足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在共同的兴趣爱好、思想观念及其他共同因素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组织结构和明确规则(尤其是书面制度)的群体,校园非正式群体又称作校园小群体,在院系、党团和学生会等正式机构之外普遍存在”,形象地说就是“千里有缘来相会”①。

作为群体的一种类型,校园非正式群体不仅具备一般群体所包含的共性特点,例如基于人的交往需求,成员数量要求及具有群体目标等,还具备一些特性,例如主动发起性、相似或相近性、实践演练性,并且会有群体核心人物等,它与校园正式群体一起建构起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的平台,对于繁荣与发展大学校园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笔者以江苏省镇江地区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式,采用问卷、访谈及参与观察的方法收集研究资料,在样本选择上,综合年级、性别和专业等因素,采用分层与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取该地区在校大学生样本,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收回问卷817份,有效问卷817份。此外,还选取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在问卷设计上,主要围绕大学生参与校园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影响因素和作用等内容编制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对大学生参加校园非正式群体的总体状况与影响因素有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三、大学生参与校园非正式群体的总体状况

大学校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根据群体的活动内容,可以分为地缘类、爱好类、学术类和服务类等;根据群体成员的交往方式,可以分为现实型和虚拟型等。根据研究需要,笔者将校园非正式群体分为六种具体类型,分别是文化艺术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网络交往类、志愿服务类和兼职工作类。在个人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大学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于不同类型非正式群体的选择参与情况有所不同,各类群体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度和参与度呈现不同的特点。笔者结合年级、性别和专业类别等指标,对样本对象参与校园非正式群体的总体状况与特点进行描述。

根据问卷调研结果,从各年级参与情况看,样本对象从大一到大四参与非正式群体的比例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分别为:大一73%、大二65%、大三62%、大四35%,大一学生参与三个及以上非正式群体的比例在58%,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从参与类型上来看,样本对象对于文体艺术类群体的参与度最高,占比27.42%,对于网络交往类的参与度最低,占比9.67%,公益服务类和学术科技类的参与度处在中间水平,分别占比19.22%和16.52%,兼职工作类和创新创业类参与度处在较低水平,分別占比13.95%和12.48%;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参与群体的情况看,男生和女生参与校园非正式群体的比例分别为63%和37%,并且,男生参与较多的是体育类、科技类和创业类群体,女生参与较多的是音乐类、学术研究类和公益服务类群体;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参与情况看,理工类和文史类学生参加非正式群体的比例分别占44%和56%,其中,理工类大学生更倾向于参加一些与专业实践、科技创新及校园兼职有关的群体,而文史类大学生则更倾向参加一些文体艺术类、创新创业类和公益服务类群体。

四、大学生加入校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文描述了大学生参与校园非正式群体的总体状况,不难看出,非正式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活动与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接下来,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资料,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加入校园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准确把握大学生课余活动的特点及发展需求,为高校相关部门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管理措施进而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提供参考。

(一)主观因素

1.个人需求层次的不断优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五种主要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会从低到高排列,当低层次需求满足之后,高层次需求才会出现并成为行为的主要动力,此时低层次需求对行为的激励程度会大大降低。笔者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提出“需求层次的优化”观点,具体而言,大学生校园活动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完成学业,他们为了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及提升综合素质会产生多种需求,例如寻求情感寄托、成就感等,这些需求不具有明显的先后满足或高低排列特点,而是几乎同时出现,并同时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各种需求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需求层次的优化”是大学生加入校园非正式群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有66%的人认为加入非正式群体“主要为了满足个人的情感与精神关怀,同时提升人际交往水平”,有61%的人认为“主要期望能扩大人脉,锻炼交往能力,也期望能在群体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此外,在访谈中部分访谈对象谈到“期待在非正式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希望自己的特长得到认可”等。

2.“人际交往X律”的作用使然。笔者结合教育学及社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高中及大学校园交往的特点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分析,并总结出“人际交往X律”:青年学生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及未来社会环境中,人际交往的范围呈现从“大群体交往”到“小群体交往”再到“大群体交往”的特点,该特点可以用字母“X”的形状形象地表达。笔者认为,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加入校园非正式群体,本质上是“人际交往X律”的作用使然,具体来讲,中学阶段基于升学任务,往往更加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及应试能力培养,在这种“目标理性”作用下,以学习为主题的活动几乎贯穿校园生活的全部,学生基于该目标很容易建立对集体的归属感;大学阶段没有升学任务,更注重综合素质发展,以书本知识学习及升学目标为基础建立起的集体(班级)归属感急剧丧失,基于个人兴趣爱好及多种需求,大学生开始“走出大群体,走进小群体”以寻找新的归属感,校园非正式群体形式灵活多样,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恰好满足了其心理需要;待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大学生的角色走向多元化,基于家庭、工作及事业发展等需要,大学生的交往对象又重新回归社会的大群体之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对子女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从广义角度讲,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知识水平,家庭教育策略及对待子女的态度(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其中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和管理作风对于大学生参与校园非正式群体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两个及以上非正式群体的调查对象中,67%的人表示“自己的家庭环境属于民主型”,当问到“家长对你在大学期间学习及发展规划的态度”时,62%的人表示“家长会尊重个人的想法,只是给予参考性的建议”。此外,在与一些学生的访谈中,笔者还发现,教育环境较为民主的家庭,其子女更加善于表达,更富于探索性,更愿意主动和同学交流,入校后他们参与兴趣发展类群体相对比较多。

2.未来就业环境

据统计,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82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人数,待就业人数已达到1500万,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同时,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与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市场总体规模趋于减少,并且社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往年逐渐增加,求职目标更加富于多样化,更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有65.2%的调查对象认为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有63%的调查对象认为之所以大学期间参与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因为想给自己“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自身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素养”、“拓展社交范围,发展人际关系”等。由此可见,未来的就业环境是大学生加入校园非正式群体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他们期望能够通过这个“排练场”,提升自己的就业资本。

3.网络信息环境。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通信即将进入5G时代,众多高科技通信工具与手段呼之欲出,网络信息技术与通信工具共同构成了网络信息环境,它在方便人们生活与交流的同时,也在不断颠覆并重构着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即从传统的“人-人”的在场交流发展为“人-网络-人”的缺场交流,这对大学生群体更是影响深远,最典型的一个表现是手机的使用。有研究表明,手机对课堂学习效果及身心素质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与此同时,在这样的网络信息环境的作用下,恰恰促使大学生产生“高情感”需求,访谈中,就有部分同学谈到自己之所以课余加入一些兴趣爱好群体,就是觉得“在网络中和朋友联系的感觉不够真实”“网络信息过于杂乱”“课余时间和朋友在一起活动觉得更实在一些”,他们渴望走出网络,走进现实世界,与同学畅谈人生梦想。

除上文分析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之外,笔者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例如有的大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有的学生则是“随大流”,抱有一定的盲目性与从众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则是为了获取“第二课堂学分”,等等。正是在这些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等因素的驱使下,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得以丰富,大学校园得以形成多样的校园文化。

五、结语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非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隐性教育功能,并且越来越得到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它对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研究取向与研究思路上,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创新管理思路,依托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的归属吸引优势,构建高校育人工作的主阵地,充分挖掘非正式群体潜在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校园里那些规模较大、辐射面广的校园非正式群体,促进其群体结构与活动内容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使其兼具校园“正式化群体”的优势功能,扩大群体建设与活动成果的宣传与影响。

注释:

①胡宇飞.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胡宇飞.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董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及其引导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4]任振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特征与发展取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项目来源: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题)

项目名称:教育新常态下校园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全程化转型的影响

项目编号:2017SJBFDY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