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候诊

2019-05-08李可言

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加号小护士诊室

李可言

这是第三天了。

这对夫妻已经等了三天了,还没能给孩子挂上一个专家门诊的号,只能到诊室门口碰碰运气。

候诊大厅熙熙攘攘,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仿佛被一个巨大的钟罩罩住,震得人耳嗡嗡作响。仅有的几排位置上,要么坐满了抱着孩子的家长,要么放着大大小小的包。

夫妻俩在诊室门口踌躇了一会儿。丈夫踮起脚,整个人趴在门上,透过门上的小窗子往里张望了几眼,然后回过头,对妻子叹了口气:“唉!做医生也不容易啊。”妻子轻拍着怀里的孩子,摇了摇头,走到墙边,靠着墙蹲了下来。

她怀中的孩子穿着十分合身的小衣服,圆圆的小脸上泛着异于常人的红色,双眼紧闭,小嘴微张,呼吸得有些吃力。那女人则穿着有些发硬的棉质T恤,头发整齐地扎在脑后,面容憔悴得好像她才是那个病人。她的身侧堆着两个很大的布袋子,鼓鼓囊囊地塞满了婴儿用品,像两座小山,将她埋在其中。

走廊里响起了一阵机关枪扫射般的脚步声。

那妻子猛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女人踩着高跟鞋,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拎著价格不菲的包,气势汹汹地冲进走廊,不时扭头瞄着诊室门口的名字牌,趾高气昂的姿态活像一个上门讨债的债主。走到这对夫妻的隔壁那间诊室门口,往里扫了一眼,伸手就要推门进入。站在一旁的小护士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拦住了她冲进诊室的动作:“里面还有别的病人呢,你现在不能进去,麻烦等一下。”一边说着,一边把垂在身侧的手抬到胸前,做出防护的姿态。

“什么?我就是来找医生加个号,我们跟这个医生认识的呀。”她瞟了一眼小护士拦在她身前的手,扬了扬下巴,说:“你干什么啊,加个号不行啊!再拦我,我打电话给电视台来曝光你们!”

小护士正要开口,诊室的门打开了,女人夺门而入,然后猛地把门关上,嘴里还念念叨叨着些什么。

小护士转过身,看向蹲在墙角的妻子。丈夫连忙走到她面前,有些窘迫地解释说:“我们……”他转头看了一眼孩子,仿佛下定了决心一般:“我们等了三天了,还是没能挂上号,挂号处的医生让我们来这里请医生加个号……”他一边说,一边低下头,双手紧紧地攥住他那工厂蓝色工作服的下摆,如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小护士了然地点点头,透过门上的小窗户往里看了一会儿,然后轻轻扭开门,小声说:“先进去吧,稍微等一下。”

那丈夫如蒙大赦,双手合十放在前胸,对小护士弯了弯腰,然后快步走到妻子身旁将她扶起,拎上那两个大包,小心地走进诊室,轻轻地合上了门。

终于送走了前一位病人,医生撑着桌子站起身来,转身到身后的洗手台上洗手消毒。夫妻俩看了彼此一眼,妻子抿了抿嘴,又低下头看了看孩子烧得通红的小脸,艰难地开了口:

“医生,实在是不好意思啊。”

医生有些诧异地看向他们。

“我们也知道你工作很不容易,可是我们……”妻子说到这里,仿佛已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我们已经等了三天了,都没有挂上号。孩子病得太厉害了,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想来找您加个号。”丈夫接着说道。

“是啊医生,我们真的没办法了,求求您了。”妻子几乎要哭出来,抱着孩子的手不住地颤抖着。铺天盖地的自责与懊恼像潮水般涌起来,她近乎哀求地看着医生,眼睛里的期待和渴望满得几乎要溢出来。

医生回到桌子前,看了看屏幕上满满当当的挂号名单,重重地叹了口气,然后拿起桌上仅剩下的几张加号单,签上自己的名字,递给那对夫妻。

丈夫的眼里一下子放出光来,扔下手中的东西,伸出双手郑重地接过单子,好像那不是一张加号单,而是一张等待兑现的亿元支票。他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这张来之不易的薄薄的小纸片,然后两手放在身侧,对医生郑重地鞠了一躬。妻子也急忙弯下腰,连声说着“谢谢”。一边道谢,一边退出了诊室。

走出诊室,丈夫又一次举起手中的单子,展示给妻子:“这个医生人真好啊。”

“是啊,现在看个病太不容易了。医生的工作也很辛苦啊!”

隔壁诊室的门也打开了,那个女人仍是气势汹汹地走出来,把门随手一关,嘟囔着:“现在这些医生,还不是拿了回扣的,切。”说着,踩着高跟鞋声势浩大地离开了。

候诊大厅仍是坐满了人。

《候诊》创作感言:

最开始想要写这个题材的内容,是因为我在寒暑假的时候去儿童医院做志愿者。有一天,我在候诊的走廊上维持候诊秩序时,见到了一对蹲在墙边的中年夫妇,他们没能挂上号,想请医生来加号。他们看着我的时候,眼睛里要满溢出来的情绪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于是我思考了很久,以小说的形式写下这些真实发生着的故事。

医患关系一直引发着人们的热议。而在医院,这个话题有着最真实生动的体现。

大家都是“不容易”的。病人们看病确实很难。当我早上八点打着呵欠开始志愿工作时,很多家长已经排了四五个小时的队;即使排上了,还得跑上跑下陪孩子做各种检查,忙活大半天。我同样也看到了医生工作的辛苦。经常听到有的医生看门诊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甚至饭都不吃,一坐就是一整天。即使这样,还是会有很多不理解的声音。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并不是为了指责谁,“洗白”谁,而是希望写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真正缺失的东西——相互的理解和体谅。

老师点评:

作者把写作空间放置于医院候诊室,时间为孩子生病却未挂到号的第三天,这样的时空交错很有意味,足见其对生活的观察力与体悟力不凡。懂得创作的节点与选择,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取得妙哉。

除了时空选取得妙,文章还有两方面亮点:一为对比行文与细节描写处理得好,体恤医生劳累的夫妻与讥讽医生拿回扣的“高跟鞋”形成鲜明对比,并在对比中暗写医生的公平公正与良好医德,三方面人物细节描写明暗呼应、主次分明,笔法不俗;二为写作视角独特,文章把写作视角投射到医患矛盾这一社会阵痛上,很有时代意义,能与寻常生活接轨,易使读者产生阅读共鸣。

(指导老师:王   羽)

猜你喜欢

加号小护士诊室
午后的诊室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小护士:从品牌认知度99%到退出市场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开的诊室
兵味
对齐有讲究
套近乎
社区医生更应重视检测非诊室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