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功耗广域配用电通信系统架构与软件设计

2019-05-07孙严智胡劲松刘宇明

云南电力技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广域网通信网低功耗

孙严智,胡劲松,刘宇明

(云南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昆明 650011)

0 前言

配用电通信网,作为直接服务于客户的电力系统中低压环节,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但现有电力通信网呈现“高压骨干网强,中低压接入网弱”的状态,配用电通信网络整体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国家电网“双向数据互动”和“精细化业务管理”,以及 “全覆盖、全采集、全管控”的趋势特点,配用电通信网的发展成为了当前电力通信网络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低功耗广域网(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LPWAN)技术作为物联网领域的新兴热点技术,在功耗、传输距离和网络成本等环节弥补了现有通信技术的短板,是配用电通信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手段。

1 配用电通信网

现有配用电通信网更多地以有线方式为主(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传统无线方式为辅进行通信。已有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受制于成本、传输距离、终端寿命等多方因素的限制,应用的多场景布局局限性很强。具体来说,无线公网通信技术(2G/3G/4G)接入,由于所达范围有限、租用成本较高及安全问题在现有配用电网有部分应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蓝牙、zigbee等),在配网有少量试点应用;微波、数传电台等无线通信方式,仅仅在局部小范围成碎片化实用状态。随着分布式能源网络、能源互联网络、电动汽车系统等新业务和系统的引入,配用电通信网技术需求和建设成本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长、广、深”分布,大量区域覆盖差。配用电通信网络需要覆盖中压变电站出线到用户端的用电线路,覆盖范围大,传输路径长,采用有线通信方式,通信网络受到线缆布设和成本的制约,如果采用传统无线方式,则受到覆盖范围的制约,所以导致大量区域(市郊和乡村)覆盖差或无覆盖。

2)网络环境复杂,覆盖难,无线覆盖效果不佳。配用电网络分布受到用户、地形和建筑特点的限制,同时监测设备常放置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场所,导致有线架设困难,无线通信方式覆盖和穿透能力不好,覆盖难,盲点多,信息采集和传输成功率低。

3)城、乡配网差异大,缺乏统一兼容的低成本实现方式。配用电网络由中压变电站到用户端成平面式辐射结构,其中城市10kV变压器节点密度大,分布广且通信死角多,郊区和农村配用电通信网较为稀疏,单线距离长,现阶段缺乏兼容低成本实现方案。

4)配、用电网络业务众多,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与配用电通信网的平面辐射形式相比,用电通信网络终端呈现立体化密集分布,配用电众多业务隶属于不同部门,网络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业务网络彼此孤立、造成通信资源浪费,网络架构不合理、接口单一、兼容性差。

5)设备种类多,数量巨大,故障排查困难,同时海量泛在化接入需求迫切。配用电网设备种类较多,配用电网络中的采集节点达到千万量级,配网中的泛在化海量通信接入需求迫切,但同时配网分布广、单线距离长、设备多导致故障排查较为困难。

2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

低功耗广域网(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LPWAN)技术是物联网领域一项新兴的热点技术,代表了其无线通信技术新的演进和发展趋势。与传统的宽带通信系统不同,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研究重点不是如何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而是侧重于在功耗、传输距离和网络成本方面弥补现有通信技术的短板。节点通信距离突破了蓝牙、Wi-Fi、Zigbee技术的限制,可以达到几十千米;节点超低能耗,终端寿命可达十年;芯片成本低于2美元。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的特点使得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在井盖监控、停车位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方面有所应用。

LoRa的低功耗、长距离、低成本、支持大规模应用等特性,成为了配用电通信网的理想选择。LoRaWAN协议架构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低能耗的广域覆盖,LoRa技术在物理层使用线性调频扩频而非频移键控(FSK)调制,提高了接收机的灵敏度,同时降低了能耗,上下行同频半双工通信,单芯片系统带宽为2Mbit/s,由8个125kbit/s的信道组成,每个信道可以灵活使用扩频因子为SF7-12的6种扩频方式。

终端在有数据传输需求时,采用随机接入8个信道的方式避免干扰。终端和网关节点,根据距离、信号强度和消息发送时间等因素,确定通信使用的扩频因子SF,从而灵活调整通信速率。考虑到不同场景的需求,协议定义了A、B、C三类设备,其中A类设备功耗最低,使用广泛。

图 1 LoRaWAN协议架构

3 LoRa的电力配用电通信网络架构

配用电网是电能分配、使用的重要通道,是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中低压电网。网络架构即需要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又需要满足配电环境监控、配电设备监测、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用电等多种业务需求,所以基于低功耗广域的配用电通信系统架构主要包含3个域,信息采集域、信息传输域和应用服务域,如图2所示。

图 2 通信网络架构

1)信息采集域。信息采集域主要根据业务需求,完成传感信息的采集。信息采集主要由配置了多个传感器的传感终端完成,传感采集终端部署在不同的采集点上,完成综合标量信息采集,并通过低功耗广域传输模块完成信息发送。

2)信息传输域。信息传输域主要实现用户采集信息的长距离传输和共享,低功耗广域网关使用不同的组件来支持多通道、多信号的同时调制及解调,及终端灵活接入,并支持数据大并发量传输。网络服务器实现系统的管理和数据解析,主要的控制指令都由服务器端下达。

3)应用服务域。即为应用服务器模块。其功能是通过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处理服务器,集中处理数据库中来自采集模块的数据,通过相关算法的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可视化分析的结论。

4 系统软件设计

在电力配网中,我们需要保证用户的接入安全可靠,还需要采集用户的用电信息,以及异常情况地处理。基于以上电力需求,我方的整体设计主要分为3部分,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应用服务子系统。

1)采集模块设计:终端模块通过接口程序与采集模块进行交互。终端模块依据上位机发送的指令,实时将各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转发给下一处理环节,同时,也可转发终端模块自身节点信息,实现设备参数的重置。具体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终端模块流程图

2)微控制器模块:微控制器的核心功能在于基于理论分析和设计的异构网络协议,对设备所接收的数据进行转发和处理。通过与低功耗传输模块进行指令数据交互,将所接收到的指令数据进行拆包和组包,并依据指令信息采集新的业务数据,最终通过本地计算模块,对数据包进行最终的计算和统计分析,或是转发上一级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图4 控制器模块流程图

3)信息传输子系统软件设计

信息传输子系统主要完成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进而将处理之后的数据转发至其他服务器等待进一步的数据处理。不同网关与数据采集传感器之间形成星型的网络布局。同时,智能网关与传感器之间采用一对多的连接方式,并通过低功耗广域网的相关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收发功能;并用自定义的协议栈实现通信。利用智能终端的可扩展接口,可以对不同传感器节点进行远程调控,并将调控之后的数据重新进行记录整合。并实时等待接收上一级服务器发送过来的指令信息,根据接收的指令信息,实现数据转发,以及终端反馈等相关功能。终端层的整体工作流程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信息传输流程

4)应用服务子系统设计:应用服务子系统主要完成对平台的管理控制工作,通过系统应用层的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处理服务器,对数据库主机中存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最终得到可视化结果。

5 结束语

1)分析了配用电通信网存在的5大痛点,以及如何与低功耗广域网技术优势结合,为网络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2)提出了基于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智能配用电网络架构,包含信息采集域、信息传输域和应用服务域。

3)完成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以及应用服务子系统的软件流程设计。

4)在信息采集子系统中细化了采集模块与微控制器模块的软件流程。

系统的流程完善与实现有待于在后续的工程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广域网通信网低功耗
一种高速低功耗比较器设计
基于SDN-MEC配用电通信网任务迁移策略
一种宽带低功耗四合一接收机设计
GSM-R通信网多径干扰解决案例
基于低功耗广域网的海岛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研制
PTN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工程应用
低功耗便携智能翻译手套系统
低功耗技术在驾驶行为管理模块中的应用
关于局域网安全路由器基本配置的研究
电力通信网引入ASON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