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投资管理环节分析国有企业股权管理体系

2019-05-06杨轶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9年36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

杨轶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2-125-02

摘 要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取得阶段性,绝大多数企业基本完成公司化制度改革,目前的任务重点放在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创新上,法人治理结构及与之匹配的股权管理机制尚未成形。为此本文从投资管理环节出发,分析国有企业股权管理体系,明确股权管理体系的内涵,分析当前股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国有企业股权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案,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 投资管理环节 国有企业 股权管理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成熟,国有企业顺应经济发展特点,对管理体制进行针对性改革,以形成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方案,并帮助国有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往国有企业采取行政管理方式,到现在转变为以出资比例设置表决权的股权管理方式,如何更好落实股权管理,成为国有企业当前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有必要对相关经验和建议进行总结。

一、股权管理

股权管理指的是以投资方式获取其他企业的股份,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货币资金、无形资产等,以为本企业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主要以利益或股利的形式存在[1]。股权管理依照企业自身属性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投资企业的所有权、收益权、决策权等进行管理,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确保股东权益不受到损害,并以投资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二、国有企业股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单从投资管理环节上看,国有企业股权管理还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分散度过高。国有企业战略管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战略规划长期性不足,导致其投资过于分散,缺少方向性,存在较严重的投资结构失调问题。该问题在国有企业体系中普遍存在,观察其投资项目,常能发现多个地域和领域,这样的投资方式虽然有利于企业投资范围的拓宽,但会给后期投资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导致投资目标实现过程可控性不足,甚至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二,规范性不足。部分国有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过于关注发展速度提升及發展规模扩张,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对项目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投资的外部环境及自身优劣势的分析不够详尽,过多依靠主观臆断,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流于表面,投资决策不够严谨,带来较高的投资风险。而在项目执行之后,又缺少完善的投资风险管理制度,使得项目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或引发投资失败的结果。投资项目前期把控不严,其风险和问题将随着投资项目的深入而被进一步放大。

第三,统筹性不够。国有企业执行股权管理制度的时间相对较短,有关投资股权管理的制度、规范还不够健全,在开展项目后期管理工作时,缺少统筹性。《公司法》对投资项目出资人的权利和责任做出相关规定,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部分权益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签订投资协议时,对项目可能出现风险、纠纷的考虑不完善,缺乏深入研究,或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贸然接受合作方给出的不合理要求或条款。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部分条款无法顺利履行,给股东权益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国有企业资产面临损失的风险。

三、国有企业股权管理体系搭建方案

(一)股权投资管理常见类型

1.高度集权

高度集权的股权投资管理适用于国有全资企业及非上市国有实际控制型企业,此类企业受国家及有关法规的限制较大,自身自由度有限,其子公司股权投资活动的开展需要向母公司或国资监管部门提交请示,并接受上级公司和部门的管理。

2.部分下放

部分权限下放的股权投资管理主要针对已上市的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国有全资企业在管理已上市的子公司时,需要结合国资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要求,并依照上市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等制度规范。该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可有效协调上市企业投资管理对灵活性的要求及国有企业集中控制需要之间的矛盾。

3.分散汇总

分散汇总管理模式被应用在国有实际控制上市企业对其核心子公司的管理中,在该体系中,上市企业仅作为上市主体,其子公司为实体企业[2]。上市企业旗下子公司间发展实力相当,采取分散汇总的股权投资管理方式可激发子公司间的良性竞争,进一步挖掘器发展潜能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执行该股权投资管理模式时,仍需要国有上市企业一定的干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国有企业股权投资管理模型构建

国有企业股权投资管理模型由三个管理模块构成,分别对应股权投资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模块主要管理工作包括项目信息收集、项目立项调查、项目可行性评估、尽职调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最终给出客观、可靠的项目评估结果,选择将其纳入企业项目库或排除。中期模块引入专家会审制度,经历子公司决策、集团决策、政府部门审批等流程,进行项目谈判并起草法律文书,完成项目交割。在整个股权投资管理流程中,投资风险控制贯穿始终,通过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传输,顺利完成投资规划并进入到项目实施环节,以严格的前期管理确保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项目达到目标预期。

(三)国有企业股权管理体系实践措施

1.加强股权管理规划

国有企业选择投资方向时,需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及发展现状,加强投资战略制定,使其在现有企业框架下能够稳定运行,确保企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同时避免投资项目立项后出现企业投资管理跟不上的现象。投资协议的签订也要考虑到后期管理是否能够达到相应要求,充分预估投资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证协议条款内容的合理性、具有可落实的操作性,以此维护投资参与方的利益,避免给之后的股权管理工作带来阻碍。例如,执行投资和管理一体化战略,目前仍有部分国有企业投资部门与管理部门相分开,部门间配合不紧密,投资人员对后期管理考虑不周,管理人员又对投资项目了解不到为位,投前和投后衔接不够顺畅,导致股权管理难度提升,甚至给企业造成利益损失。将投资与管理紧密结合进行一体化管理,可对股权投资活动进行全过程管控,确保投资目标顺利实现。

2.完善股权管理体系

一个完善的股权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应涵盖股东代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参与投资对象的股东会、董事会等,以充分了解投资企业的日常运营状况、真实财务水平等,为国有企业股权投资管理积累更多有效信息,并正确制定对投资企业的监管方案,合理维护自身权益。国有企业股权管理工作应常态化执行,为确保其规范化、标准化开展。一定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管理制度应具备较高的指导价值,可作为日常开展股权管理工作的方案和指南,确保各项细节工作的开展均能在制度体系中找到相应的理论说明。例如,划分股权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管理范围、权责和义务,借助责任制确保企业股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将投资决策流程及要求纳入到管理制度当中,当企业面临重大投资决策时,要求严格依照制度体系给出的流程逐步开展有关工作。

3.优化企业股权结构

第一,明確自然人股东资格,例如从企业现有总经理、董事长、监事中选取部分人员作为自然人股东。股东的选取应排除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并优先选择主要领导干部及在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这部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与企业基层员工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群众认可度较高,将其纳入到自然人股东范围内可有效提高企业员工满意度,对于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3]。自然人股东资格明确后,需进一步划定其股权比。例如,董事长的股权占比应最高,然后依次为企业董事、管理骨干、中层管理骨干等。合理设置不同人员的股权占比可在企业开展重大投资决策时,不同股东能够从自身所处的层级出发,给出相应的投资建议,保证企业选取的投资项目风险合理、收益稳定。

第二,调整职工持股比例。当原持股会员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到新企业时,其持有的股份则转换为自然人股份属性,会员身份消失。因董事长身份特殊,其在转换为自然人股东后,可仍然保留一定的持股会股权占比。

四、结语

国有企业股权管理关系到投资项目的合理选择及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股权管理应被作为国有企业新管理体制中的重点工作,加强管理规划、完善管理体系、优化股权结构,促进国有企业升级转型,并获取更多核心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黄亚琼.国有企业股权投资法律风险管理分析[J].纳税,2019,13(27):226.

[2]唐凤娟.关于国有企业股权投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23):32-33.

[3]汪婵,黄余送.构建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股权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8(05):59-61.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致力增强“十感” 推动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更“走心”
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落实“一岗双责”
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上的“国退民进”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思考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