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子女从医意愿调查

2019-05-06蔡绍哲胡绍先董凌莉

医学与社会 2019年3期
关键词:意愿医务人员子女

叶 丛 蔡绍哲 胡绍先 于 飞 董凌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风湿免疫内科,武汉,430030

古今中外,医疗行业一直是备受人们推崇的职业。在重视职业家庭和代际传承的中国,长久以来“医学世家”备出,祖辈父辈积累的丰富医学经验,通过下一辈的传承光大,涌现了不少优秀医学人才。特别是元明两代,医道行业盛行,自幼受家庭影响,传承家学便是份内之事[1]。但在过去的10余年间,中国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不断恶化,使得医务人员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度明显下降。2011年中华医师协会发布的第四次医师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医师中不希望自己子女从医的人数近八成,而希望子女从医的人数仅有6.83%。通过对武汉市某大型三甲医院医务工作者中学阶段子女未来从医意愿选择进行调查,分析对从事医疗行业的看法和态度,为医疗卫生改革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武汉市某大型三甲医院职工高中年龄阶段子女进行便利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8 %。

1.2 研究方法

通过访谈部分医务人员、医院部分医务人员高中子女,以及参考相关文献[2-3],自编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从医愿意及影响意愿的因素等。便利抽取有高中年龄阶段子女的本院职工,由职工将问卷带回家交子女自行填写完毕后收回,采取匿名方式填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 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百分数 (%) 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被调查者的年龄15-19 岁,其中男生 127 人(45.2%),女生 154 人(54.8%)。临床医生子女65人(23.1%);护理及医技人员子女216人(76.9%)。

2.2 调查对象的从医意愿分析

调查对象中有从医意愿者仅10%左右,而明确无从医意愿的则高达近70%。不同性别之间有无从医意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医务人员子女从医意愿分析 n(%)

2.3 影响医务人员子女从医意愿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被调查者是否愿意从医的多项备选答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愿意从医最大的影响因素来自父母建议(67.9%),其次为感兴趣(32.1%)、好就业(21.4%)、有助于在国外执业(14.3%)、社会地位及形象好(10.7%)。对愿意报考医学院校者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有高达近15%的有未来到西方发达国家执业的计划。而不愿从医者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也来自父母(74.0%),其次为社会的负面报道(52.0%)、收入与劳动强度不符(49.0%)、职业不受尊重(14.8%)、在校学习时间长(12.8%)等。

通过对家庭背景的分析发现,有未来从医意愿者中,父母至少有一方为临床医生的子女的比例(57%)略高于护理及医技人员的子女(43%)。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子女从医意愿总体偏低

作为医务人员子女,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她)们对医生职业的本质、目前国内医生的职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了解高于其余同龄人。调查显示,武汉某大型三甲医院医务人员高中阶段子女未来报考医学院校的意愿不高,有计划在未来填报志愿中从医的仅10%左右。不愿从医受多种因素影响。

父母因素。父母影响所占比例较高。如果所选择的职业能带来工作成就感、生活幸福感的双重满足,父母将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传承这一职业,并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子女的求学和就业提供帮助,这是一种普遍的“代际传承效应”[4]。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环境不佳,近八成医务人员反对子女从医,正是其子女从医意愿偏低的主要因素。

社会负面报道的影响。社会负面报道多是医务人员子女不愿从医的第二原因。以市场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虽然带来了卫生资源总量的提高以及部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但也导致了医疗费用增长、医院与医生趋利行为加重、公益性淡化、过度医疗等一系列问题[5]。加之公众医学知识相对缺乏,期望值过高,对医生的信任度降低,导致了医患关系紧张,暴力伤医事件不断发生。而部分不负责任的社会舆论导向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劳动强度大。医疗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极不规律,医生的劳动兼有技术、情感、体力密集型的特点,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对过劳的产生有重要影响[6]。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等各种因素,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劳动强度普遍低于我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就医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人口的老龄化和二孩政策,更加重了医生的工作负担,一些年轻医生因过度劳累而不幸去世[7]。自幼目睹父母因为工作加班加点,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们,使得他们对这一职业的生活幸福感预期也较低。

收入水平与劳动强度不对称。医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在校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重,而毕业后较长时间内与前期付出不对称,相对较低的收入使得一些中国年轻医生和医学生失去了对专业的热情。有对医生满意度的调查显示,仅8%的医生对自己目前的收入状况表示满意[8]。即使在满意度最高的广东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医生年平均税前收入也仅为官方公布的当年广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84倍[9]。国内广大基层医生的平均收入则更远低于此。2012 年经合组织健康数据显示,欧美等国医生中收入相对偏低的全科医生的薪酬为社会平均收入的3倍左右[10]。国际知名医学期刊《Lancet》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005-2015 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发现在这10 年中,至少有470 万医学生毕业,而医生总数只增加 75 万[11]。人们不禁要思考,接近400万的医学毕业生去向何处?通过对目前从业的医生年龄结构的分析发现,10 年中 25-34 岁的医生比例从 31.3% 降至 22.6%,而 60 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 2.5% 增加至11.6%[11],从侧面反映了医疗行业后继乏人。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对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高要求。不难想象,如果未来国内的医疗行业逐渐成为人们不愿从事的行业,不再成为高智商、高能力的年轻人所追求的专业、探索的目标,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职业尊重感。随着社会发展,医患关系性质发生了变异。在诊疗过程中,无论患者或者医者未得到尊重,都可能导致或激化医患矛盾。传统的医学伦理多以 “患者为中心”进行伦理思考,单方面强调医德培养,过多地强调医者义务与患者权利,却容易忽略对医者权利的尊重[12]。在尊患思想的指导下,舆论、政策等往往容易向患方倾斜,使医患天平失衡,医生受到的职业尊重减少,导致了医师职业认同感的下降,也间接地影响了医务人员子女对这一职业的看法。

3.2 部分医务人员子女仍有从医计划

调查中,仍有约10%的医务人员子女有从医的计划。其中67%的被调查者的从医愿意要受父母的影响。表明在目前艰难的医疗环境下,不少医务人员坚守自己的职业信仰、积极工作给子女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另外,有从医意愿的医务人员子女中,临床医生子女比例高于护理及医技人员子女,这可能与医师的职业地位和总体收入相对优于护理及医技人员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有意愿报考医学院校的医务人员子女有未来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执业的计划。这可能是很多医学毕业生没有在国内就业的原因。中国医师现阶段的收入、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均与西方发达一些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4],而医务人员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相关的信息,有在国内学医,在国外执业的意愿。当然,有从医意愿并不等同于实际从医,还要受到高考选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改善医疗环境,从源头上提高当前业内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才是提高年轻学子未来从医意愿的根本举措,才能改善我国医疗队伍储备数量和质量。

猜你喜欢

意愿医务人员子女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