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参数的影响

2019-05-05王欣王子瑞

安徽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主要参数机采献血者

王欣,王子瑞

作者单位:1北京市密云区中心血站,北京 100000;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北京 100000

机采血小板因其纯度高、副作用少、临床疗效好而日益受到重视[1-2]。为了评估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本研究对自愿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及其它血常规主要参数进行监测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献血者资料采用概率抽样中简单随机抽样的抽签法从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共7个月中由北京市密云区中心血站站内自愿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构成的抽样框中随机抽取68个单位为样本,其中男性65例,女性3例,首次捐献者3例,体检和血液检测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要求,研究方案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献血者均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

采前PLT:≥150×109/L且<450×109/L,预测采后PLT:≥100×109/L,采集间隔不少于2周,且不大于24次/年[3]。

1.2 仪器与设备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一次性耗材,法国血细胞分析仪PENTRA60及配套试剂。

1.3 试验方法试验1:采用统一的留样方法,记录机采献血者采集前血常规主要参数,不同的血细胞分离机设置不同的参数(单份28例、双份40例),以及采集后即刻外周血血常规主要参数。

试验2:采用统一的留样方法,追踪记录20例机采献血者的第二次(间隔2周)和前一次血小板采集前的血常规主要参数。

试验3:采用统一的留样方法,追踪记录20例7个月内连续10次机采献血者(每次间隔≥2周)每次的血小板采集前的血常规主要参数。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机采血小板经检测符合国家标准,产品合格率为100%,献血者捐献血小板后无头晕、乏力、恶心等不适反应。

28例机采单份血小板前、后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较采集前平均下降了24.43%,详见表1。

表1 28例机采单份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常规主要参数比较/±s

表1 28例机采单份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常规主要参数比较/±s

时间单份机采前单份机采后例数28 28 PLT/(×109/L)190.71±29.12 143.39±17.37 WBC/(×109/L)6.26±1.37 6.28±1.40 RBC/(×1012/L)4.61±0.38 4.90±0.42 HCT/%41.17±3.12 43.01±2.67 HB/(g/L)140.16±10.11 146.47±9.27 t值P值15.420<0.001-1.911 0.067-11.367<0.001-15.942<0.001-20.574<0.001

40例机采双份血小板前、后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BC、HB、HCT、PLT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较采集前平均下降了31.40%,详见表2。

表2 40例机采双份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常规主要参数比较/xˉ±s

20例间隔2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两次采集前WBC、RBC、HB、HCT、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20例间隔2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两次采集前血常规主要参数比较/±s

表3 20例间隔2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两次采集前血常规主要参数比较/±s

时间前一次机采前2周后机采前t值 P 值例数20 20 PLT/(×109/L)265.45±39.37 266.15±40.24-0.235 0.816 WBC/(×109/L)6.13±1.54 6.21±1.46-1.365 0.188 RBC/(×1012/L)4.81±0.38 4.78±0.41 0.654 0.521 HCT/%42.11±3.36 43.09±3.32-2.079 0.051 HB/(g/L)144.70±10.53 141.90±11.81 2.020 0.058

20例7个月内连续10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和末次采集前WBC、RBC、HB、HCT、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20例7个月内连续10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末次采集前血常规主要参数比较/±s

表4 20例7个月内连续10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末次采集前血常规主要参数比较/±s

时间首次机采前末次机采前t值 P值例数20 20 PLT/(×109/L)262.35±41.48 266.80±46.93-0.552 0.588 WBC/(×109/L)6.28±1.41 6.22±1.34 1.370 0.187 RBC/(×1012/L)4.93±0.37 4.87±0.36 2.009 0.059 HCT/%42.11±3.64 41.67±2.98 1.847 0.080 HB/(g/L)147.30±9.31 144.80±9.17 2.071 0.052

3 讨论

由表1、2分析,机采血小板(单、双份)采集前后WBC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既往研究一致[4-5],从细胞免疫角度证明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细胞免疫无明显影响。而采集前、后RBC、HB、HCT、PLT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LT下降幅度可达到30%~40%,但各项检测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采集后PLT计数处于正常范围内意味着对献血者止血功能无明显影响[6-7],对献血者无影响,捐献血小板(单份、双份)对献血者是安全的。但机采血小板后给献血者补充适量水分是十分必要的[8]。

由表3分析,献血者采集血小板(单份、双份)2周后,献血者自身血常规(WBC、RBC、HB、HCT、PL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LT计数较前一次采集后明显上升,已恢复到其自身的生理水平,符合再次采集血小板的PLT计数要求。表明2周的采集间隔不影响献血者健康,符合血小板在正常人血液循环中的平均寿命为7~11 d的代谢周期的理论[9]。

由表4分析,有20名献血者在7个月内连续10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在此期间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血常规(WBC、RBC、HB、HCT、PL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人体内的代谢能力相关,多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其血小板数量快速下降,体内贮存池血小板释放入血循环当中,骨髓巨核系受到的刺激后,代偿性增强,其造血系统发生了有效的协同作用,使循环中的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10-11]。

综上所述,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是安全的,2周的采集间隔和多次反复机采血小板不影响献血者健康状况。机采血小板前的血小板计数对保证机采血小板的质量和对献血者的安全有较大意义,因此在血细胞分析仪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其保养和校正是必须的。同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和献血间隔,动态观察献血者的各项血常规指标,并分析个体间的差异调整献血者血小板采集量与间隔,以保障献血者的健康为首要条件,完成好献血服务。

猜你喜欢

主要参数机采献血者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生活垃圾分类对垃圾主要参数的影响分析
有机硅流化床气体分布板主要参数设计
关于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永续期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探析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碎边剪剪切特性分析与主要参数确定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组合式籽棉清理机在机采棉清理工艺中的应用
新型组合式机采棉清理机简介
机采棉优质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