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俗共赏 自成一格
——张达平坭兴泼彩的艺风精神

2019-05-05帅民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物象广西创作

帅民风

创作中的张达平

张达平先生,是吾习画之际临摹过的一位画家,也是吾大学毕业回广西工作后经常交往而日渐熟知的一位陶艺家,加之张达平先生与吾家帅氏艺术世家的三代渊源,可以说吾与张达平先生的关系是亦叔亦哥,亦师亦友,可谓根基因缘,情谊深厚。近年来,因吾撰写《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广西卷——艺术陶瓷·玻璃篇》之故,一直悉心研究广西陶瓷历史,在涉及钦州坭兴陶历史及其烧制技艺的专项研究过程中,特别关注张达平先生的“坭兴泼彩”陶艺作品,每每情不自禁被其精美之作而吸引,感动其作品的鬼斧神工之妙,渐生为他撰写其坭兴陶作品的品评文章之欲望,今因缘际会得他之邀为其即将出版的《坭兴泼彩——张达平作品集》撰写序文,不仅正中下怀,更深感荣幸而乐于允承。

一、力学笃行 心无止境

众所周知,造形艺术成就的取得,不仅来自于造形艺术家对艺术持之以恒的狂热和痴情,也来自于对艺术力学笃行的不断思辨和深入探索,更来自于对艺术真、善、美的追求才情和求新创造。张达平先生就属于这样一位取得造形艺术成就的大家。

《梦》H25cm

张达平先生自幼酷爱绘画艺术,自学成才。1973年,身为知青的他凭借着国画作品《苗山新绣》在全国画展出,并与其他画家的优秀作品一同入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选集》,从而在画界崭露头角。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张达平先生先后创作并出版了国画、年画、宣传画等一批精美作品。其中,国画作品《未来从这里开始》、《又是一百分》入选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连环画《狼孩》入选全国连环画展,连环画《木偶奇遇记》同时选送意大利和香港“中国连环画展览”。此外,张达平先生创作,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彩色24开连环画《双龙出洞》被选送意大利博览会参加“中国儿童书籍展览”。上述造形艺术成就的获得,充分彰显出张达平先生具有高超的线描造形技艺和卓越的艺术物象创作能力,从而确立了他进入国内连环画优秀画家的行列,也为他日后从事坭兴陶艺创作及形成“张氏坭兴泼彩”奠定了造形风骨基础。

1976年,张达平先生调入广西人民出版社做美术编辑的,开启了他从事美术出版和书籍装帧设计工作。至2004年止,张达平先生设计了大量的书籍封面以及书刊插图,其中对开宣传画《庆祝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登载于当年的"人民日报",而由他编辑的《接力书信集》获得了中国图书奖,这些实践创新性的设计工作经历,不仅沉积奠定了他在广西艺术设计界的领军优势,也为他日后从事坭兴泼彩的创作及形成“张氏坭兴泼彩”奠定了装饰风貌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退休的张达平先生,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并步入他的造形艺术创作最为丰收的时节。2007年,他的坭兴陶艺作品《八桂民族之花》荣获当年全国工艺品赛"金凤凰"金奖,2009年为昆仑关抗战博物馆创作了六幅大型石刻创作,随着一件件优秀工艺美术作品的面世,彰显了张达平先生在造形艺术领域中所具有的跨界实力和独有的匠心能力,也成功的奠定了他在广西工艺美术界具有的领军优势,为他日后从事坭兴泼彩的创作及形成“张氏坭兴泼彩”奠定了形质风韵基础。

吾以为,张达平先生在常年从事造形艺术创作活动中,沉积出的造形风骨、装饰风貌和形质风韵是他的艺风精神的根基所在。

二、象形迹生 心凝造化

张达平先生的造形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写实的手法为主。心凝固土,情接地气,其画作源于生活的喜怒哀乐,……大都是从生活中撷取常见的生活情景,表现平凡人的喜怒哀乐。”1引自广西著名画家张达平先生画展即将开幕的报道一文,2016-10-15 09:30:22 来源:环球网

张达平先生的“坭兴泼彩”作品是他造形艺术之集大成者的集中表现。这一体现得益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来秉承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宗旨,不忘初心践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梦,精益求精地探索前行,潜心研究,博采众长。他好学不倦的经常拜访造形艺术界的名师,不耻下问的虚心求教,与刘海粟、关良、沈鹏、吴冠中、黄独峰、帅立志等名家大师,均有忘年之情,在交流之间中得心源,受益匪浅,同时又因工作关系的缘故,得天独厚的得到了广西美术出版社的文化环境滋润,私淑海外大师名家,诸如毕加索、费欣、亨利摩尔以及古希腊、古埃及和中国的敦煌、宋瓷等中外经典艺术,这一切使张达平先生在造形思维、创作实践、表现技艺、风格样式等方面获得了融会贯通的探究心得,他的艺术造诣 产生了质的飞跃,他先后出版的《废纸上的意象》《阿平选集》,以及即将出版的《坭兴泼彩——张达平作品集》,无疑是一个难得的佐证。

《寒梅一艳压群芳》H41cm

吾认为,《坭兴泼彩——张达平作品集》是众多已出版的坭兴陶作品集中为数不多见的一本佳集。书名中的“泼彩”二字,不仅简约点题,十分鲜明精准的凸显了张达平先生的坭兴陶艺特色,更让观赏者一目了然“泼彩”二字在他坭兴陶艺创作中具有的“三味”,即兴味、意味和玄味。他的兴味,纯属兴趣使然,他的意味,属一种司空见惯而又意想不到的、高尚化的、生活化的物象造形;他的玄味,则属的鬼斧神工天然造形境界,即“象形迹生,心凝造化”。此外,人性之美、女性之美、物象之美、生活之美是造形艺术常常涉及的主题,张达平先生的坭兴泼彩也不例外。他根据不同主题内容,采用不同的造形手法予以表现,以刻刀代替画笔,以泼彩交替形象,时而写形追真、时而变形求趣、时而忘形得意,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的“张氏坭兴泼彩”效果,同时以娴熟的艺术功力于平凡的生活中寻觅真善美的价值,以“不务虚名”的艺术态度于泼彩中游历艺术人生的乐趣,展现悠久的华夏文明和博爱主题,这正是张达平的“坭兴泼彩”作品与众不同的艺风精神。

三、雅俗共赏 心安乐意

通观张达平先生的坭兴泼彩作品,可以了知他的创作步骤有二,一是先泼彩,二是在泼彩痕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法与废纸上的水墨意象创作相同,“废纸上斑驳陆离的墨迹,偶然天成的肌理引起了作者张达平的兴趣,这些废纸上的意象,似与不似之间……在无序中寻觅理性的重组,在非具象中感觉具象的走势,随之添笔成形……希望它们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于是便有了《坭兴泼彩——张达平作品集》。

创作过程大多有意外之趣,很多泼彩痕迹被张达平先生巧妙运用,其视觉艺术效果引人想象,令人神往,但不失雅俗共赏的特色。他将偶得的泼彩留迹稍加意象化的刻画,达到了极致感性玩味的“肌理物象”和极致艺术造化的“主观心象”的二体融一,成为坭兴泼彩作品的艺术视觉审美主体,呈现出传统技艺与个性审美,客观物象与主观心象的天然结合,巧夺天工,浑然得意的通俗物象。不仅他的坭兴泼彩作品如是,他的墨迹水墨作品也如是。故而,其二者在造形思维、造形手法和造形语境上实属同出一辙。“张达平具备有看啥像啥、指哪打哪、画啥是啥的全面功底。凭借几点墨痕的遐思和联想,稍作点染,花鸟鱼虫、人妖神怪、男女老少皆成佳构。看似漫不经心、随心所欲,实则精心营造、孤心苦诣。”2引自黄格胜(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广西政协副主席)在北海城市美术馆举办的《 丹青岁月如诗隽永》序文。这正是张达平造形艺术的个性之追求,艺风精神的审美内核。一语蔽之,心安乐意是张达平先生“雅俗共赏”的艺风精神所在。

《牧 童》 H29cm

吾以为,张达平先生的艺风精神关键所有“三妙巧”:一是妙巧在刻天然天成的具有形式美、色泽美、技巧美、形态美;二是妙巧在形色态造化得虚实相生之美妙,泼彩刻线得物象之形神。以线刻代笔绘,以色迹取意趣,以巧思定物象,获得了泼彩得天然、形质呈天趣、物象有天意的审美视觉效果,形成了天然形趣与造化物象的有机融合的审美价值,他刻画的线条随着泼彩的自然行迹和所刻画的物象形趣而变化,时而中国意味,时而希腊趣味,粗细有别,曲折多变,刚柔灵动,寥寥几笔,就把物象的形态意趣刻画的天然自得,栩栩如生;三是妙巧在理想与现实互相交织、艺术与生活和谐共生。正如张达平先生自述中所说:“这里出场的都是一些平凡不过的小人物,谓之芸芸众生。我试图反映凡人的欢乐、凡人的烦恼、凡人的喜怒哀乐!这些平凡的人有时甚至有些可笑……其中不少画面记录了南方民生的过去,有些情景或许令年轻人感到迷茫,但似乎并不防碍大众从这些消失的踪影里寻觅到生活的乐趣。我只想说,尊重他们,理解他们”3引自鹤卿《写给画家达平兄》一文,朗博文化微艺讯,2016-10-15,吾细读着这些从他心底深处流淌出来的朴素文字,吾能透彻的感悟到他内心深处对芸芸众生的关注和博爱,因为吾也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吧!

《年年有余》H52cm

的确,张达平先生的坭兴泼彩作品均反映出他对社会、对人生、对艺术的看法和主张,以及雅俗共赏的艺术取向,因而他的坭兴泼彩作品深受大众喜爱。正如刘铭达教授所言:“我识字不识画,多看其画,感觉酷似其人,一个字是‘实’或‘美’;两个字是‘生活’或‘乐趣’;三个字是‘有故事’或‘贴民心’;四个字是‘心声人品’或‘人品如画’。”4

在允承为其写序之际,张达平先生再三嘱咐吾对其艺术成就及其作品进行品评论析时要客观,不能言过其词,可见其对名誉之淡化,对艺术之虔诚。因而虚心谦和应是他的艺德品行,故而能够德艺双馨。笔者有理由相信,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广西艺术品收藏协会副会长、广西文物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的张达平先生将一如既往的“不务虚名”追求艺术,定当生命不息而创作不止,十足让吾由衷地敬慕,当习之!

祝张达平先生心安乐意,艺术常青!

最后,因吾之学识能力及品评水准着实有限,序文中定有论析不到之处,望能得到张达平先生见谅,也敬请同行、读者能够见谅。

猜你喜欢

物象广西创作
广西贵港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创作心得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