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节目与中国对外文化形象塑造的思考

2019-04-29沈弋翔

教师·中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艺节目跨文化

沈弋翔

摘 要:世界全球化进程加速使跨文化理解在国家地区间的交往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对新时期中国对外形象塑造提出了挑战。文章从央视春晚小品《同喜同乐》引发外媒关注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探讨在当前国际交往中文艺创作表达中国形象及中国形象如何维护等问题,并指出积极应对、提升文化阐释水平和加强自身文化的研究,以期跨越中外历史文化背景鸿沟,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实现中国形象的良好塑造。

关键词:文艺节目;对外文化形象;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7;G12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8-0126-03

一、引言

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发展不但让地理意义上的距离缩短,同时也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较之以往更为深入,而文化之间的误解也在所难免。2018年央视春晚小品《同喜同乐》引发外媒质疑一事虽已过去,亦有研究者从东西方视域中的“他者”角度进行探究,但其折射出的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对外文化形象塑造问题仍值得再度思考。

二、对外文化形象解析

对外文化形象塑造是国家形象建设的一部分。“所谓国家形象,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可见一国的国家形象是由国内和国外两方决定的,而一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在他国对该国行为表现、价值追求、精神气质的理解与反馈中构建起来的文化形象就是我们所探讨的对外文化形象。

国家的对外文化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与安全、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的各领域的种种文化现象,展示对本国意识形态的维护、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持、民族认同感的确立和维系等,对推动国家外交的进展有着特殊作用。在与当今多种形式的传媒配合中,对国家外交形成合力,提升外交的效率。在外交实践中,基于同一文化或宗教背景,国家间的矛盾往往有较为和谐的解决模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多种文化的理解与妥协也能推进实施国家的外交政策。因此,维护对外文化形象就是维护本国国家利益。

但一国的对外文化形象有着主体的多元性、形象的可塑性、受众的广泛性、领域的抽象性等诸多特点,并且要受到他国多方外交政策的影响。因此,一国对外文化形象会随着国家间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变化而变动,对外文化形象维护过程实际也就是多边外交的缩影。同样,对外文化形象需要阐释。在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外文化形象的阐释不再仅有官方媒体一个途径,社交媒体的发展降低了发声的成本且易形成群聚效应,民间渠道中的对外文化形象问题也涉及公共外交的范畴。对当今中国而言,通过多方努力塑造中国良好的对外文化形象是推进中国外交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课题。

三、春晚小品《同喜同乐》受到的质疑

中国大国外交的崛起使文艺作品中的涉外内容越来越多,与之相应的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平台也注重国际化展示,央视春晚便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平台之一。

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央视春晚,涉及对外交往主题的小品节目并不多。1993年的《市场速写》和1994年的《越洋电话》两个小品节目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背景下老百姓与外国交流的状态。2009年的《北京欢迎你》以奥运会为主题反映我国的对外友好的态度。2018年春晚舞台上的《同喜同乐》在中外演员合作上有了新高度,中外演员联袂展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建设,但播出后却引起了外媒的质疑。

《同喜同乐》围绕“蒙内铁路”培训中心郑恺老师的婚礼展开。郑老师在婚礼这天突然收到乘务员Kerry的求助,希望他能劝说Kerry的母亲放弃让Kerry相亲的念头。阴差阳错之下一场临时的假婚礼举办起来,而郑老师的大舅哥和真正新娘的到来使整个事情变得复杂。小品以Kerry吐露心声,使在场各方相互理解而结束。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小品利用汉语词汇的歧义特性,以错位的理解带来喜剧效果。

该小品以中非“蒙内铁路”为创设背景,落脚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两国的良好关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而外媒对此却反应强烈。英国广播公司(BBC)、《每日电讯报》、《太阳报》、美国《时代周刊》、法国《人道报》等多家媒体均对此事做出报道。从报道规模上来看,这是春晚涉外主题小品第一次受到国外媒体的大规模关注。外媒报道中称该小品有“种族歧视”嫌疑。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的标题是With Blackface and Monkey Suit,Chinese Gala on Africa Causes Uproar(《黑脸和猴子服,中国晚会关于非洲的节目导致愤怒反应》);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华早报》)的标题为“Racist”Chinese Spring Festival Gala TV show causes uproar over “blackface and bigbottoms”(《“種族主义”的中国春节晚会电视节目导致对“黑脸和大臀部”的愤怒反应》)。这些质疑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黑脸”(blackface)和假臀的人物形象设计。中国演员通过化妆塑造非洲母亲形象会令人联想起“黑脸”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产生于19世纪,表演者为白人,通过特殊化妆扮演黑人参加表演,至20世纪70年代被禁止。另外,外媒也指出演员使用假臀是对非洲形象的矮化。

第二,舞台表演中出现的猴子、长颈鹿等动物形象。在外媒看来,这种表演是以动物比喻非洲人,带有浓厚的种族歧视的味道。

第三,中国演员情感表达“生硬”。外媒认为中国演员扮演的非洲母亲在节目最后直白地表达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意和感激,外媒质疑这其中的政治成分。

猜你喜欢

文艺节目跨文化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广播文艺节目“碎片化”探析
办好地方电视文艺节目的策略探讨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电视文艺导演的能力素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