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据性在英语论辩语体中的语用研究

2019-04-29李红

教师·中 2019年3期

李红

摘 要:言据性是指说话人对所陈述话语的信息来源以及对陈述内容确定性的语言现象,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对英语论辩语体中的据素类型和语用作用进行研究,认为据素在论辩语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话人通过对据素的合理使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话语的可信度,提高获胜概率,这一语言特征在教学方面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言据性;据素;论辩语体

中图分类号:H1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8-0036-02

一、引言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Franz Boas在《印第安语手册》中首次指出在研究美洲印第安语言中发现说话人会通过使用一些屈折变化以及后缀的变化来表达信息的来源及确定性(1911)。1981年语言学家Chafe 组织了一次研讨会,系统总结了言据性的历史发展、研究成果、发展前景等。各国语言专家认为不同语言拥有不同言据形式,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具有这种特性,即说话人通过指出信息来源来证明信息可靠性的一种陈述的方式。这一特征使得言据性及其相关研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对言据性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对言据性的形式及渊源、语义范围、语法化、语用功能、认知基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

即便如此,学术界对这一语言特性的定义和分类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国内关于言据性的研究主要涉及综述、分类以及言据性与其他语言特性的关系,多数停留在理论研究成果的探讨和介绍上,甚至关于这种语言现象的翻译也莫衷一是。胡壮麟称之为语言的可证性,牛保义称之为实据性,沈家煊称之为主观性。本文采用了房红梅教授言据性的翻译,取言而有据之义。按照美国语言学家Chafe的观点,言据性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言据性主要指获取知识的“证据”。狭义的言据性又可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又可以分为感官证据和传闻证据。间接证据主要包括信念证据和假设证据。言据性一般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即据素来实现,据素可以是独立的单词和词组,或者是语法变化形式,用以对所陈述内容的信息来源及可信度的意思表示。语言的这一特性在论辩语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据素的把握能够使说话人设想所陈述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在实际的论辩中,辩论双方不仅要分析说话人的论点的真实性,还要了解知识的来源和性质,成为立论的依据。论辩的双方都会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听话人判定自己的观点真实、可靠、可信。因此,言据性在论辩语体中被广泛使用。

本文主要采用Chafe的定义及分类来分析论辩语体中据素的类型及其语用功能,以期达到指导实际教学的目的。

二、直接证据

直接证据主要包括感官证据和传闻证据。感官证据指的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或者其他感官予以验证的证据,通常被称为第一手资料,因为信息是通过人们看到或听到的方式获得的。感官据素用“看到”“听到”“感觉到”“闻到”等动词指明信息通过感知获得,一个可以被看得见、听得着的证据被认为是最可靠的证据。下面我们分析某辩论中对感官据素的使用:

甲: 我们看到伊拉克团结为一个坚强、有力的国家,这是我们目睹的。

乙: 我们已经看到在过去的八年里,这个政策是彻底失败的,采用这样的政策还怎么期待一个不一样的结局呢?

说话人甲使用了感官据素 “看到” ,表明介词短语 “伊拉克团结为一个坚强、有力的国家” 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后面的内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说话人乙使用的是“已经看到”,不仅使用了感官据素还利用完成体来说明前总统使用的策略是错误的,但是他并没有直接陈述,而是使用感官据素来证明前总统的失误显而易见,以至于我们通过自身的观察便可以得知,暗示了如果采取相似的政策也将面临失败。由此可见,据素的正确选择和使用能够佐证说话人的观点,使听话人在判断的时候明确信息来源,很容易促使听话人承认说话人陈述的内容为真实。尤其在辩论的时候,说话人能够准确地提供信息来源,有助于获得听众的信任和支持。传闻据素在可信度上要略逊于感官据素,它指明信息来源于传闻(Saceed)。英语中“听到” “说出” “据报道” 都被视为传闻据素。下面我们来分析辩论中的传闻据素。

甲: 我们发现今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4550亿美元。一些专家预估明年可能达到1万亿,增持或减持均属正常投资行为。

说话人甲论及关于政府财政赤字问题时使用传闻据素“一些专家”指出信息来源于专家的观点,从而证明所说话语具有很强的可信性。不仅如此,由于使用了据素“专家认为”,说话者还将话语的责任规避给了“专家”,不仅增强了可信度还使自己免于承担话语责任。由此可见,论辩语体中据素的选择非常重要,时刻提醒听众说话人所说的可靠、可信。假设不使用据素,后面的话语就会被看作说话人的个人观点,其可信度相对来说就不高。

三、间接证据

间接证据是指被告知或者经过推理得到的证据,这种证据有可能是第二手、三手或者传说中得知的证据,甚至是根据因果关系或者逻辑推理得到的证据。言据性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而认知过程非常复杂,是一系列绝对的、相对的、主观的、客观认知的综合。我们知道真理总是相对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确信的也有不太确信的,我们对内心笃定的认识会成为信念,而对我们不太确定的就会使用假设。信念的形成和假设的提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主、客观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信念和假设被认为是语言中重要的间接证据。美国语言学家 Chafe甚至认为信念是指说话人已有的信念,由于信息来源于自身的信念因而不需要外界的證明。说话人常常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试图证明自己早已持有的信念,但是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信念与文化紧密相关。动词如 “认为”“相信”“知道”通常被认为是信念据素,用于表达说话人对信息来源的一种不确定性。然而,语言的使用具有复杂性,辩论者客观地使用间接证据从而证实自己的观点,是取得信任的手段之一。下面我们来分析论辩语体中的信念据素。

甲: 美国人现在备受煎熬,群情激奋。他们愤怒的是华尔街和华盛顿,他们是这些贪婪政策的受害者。

乙: 好, 看看, 你们知道, 我认为我们都知道总统竞选很激烈。我想,如果你看看美国的历史和现状,三分之二的选民会认为你的经济政策适得其反。

通过对比甲乙双方的辩词,可以发现说话人甲与说话人乙的话语特征非常明显。甲没有使用任何据素, 致使听话者不得不质疑其言语的可信性。与甲相反,乙頻繁使用据素动词(如 “我认为”)使得自己的言论听起来更加可信。据素的使用与否能够影响听众对说话人话语真值的判断。说话人乙通过使用据素不仅表明了话语的来源,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英语中的 “如果”“设想” 等动词被称为假设据素。说话人使用假设据素来预测某事实并为证明此假设打下基础。假设据素用以表明话语的信息来源于假设。下面分析假设据素对说话人话语的信度影响。

乙: 如果我们现在就投资,人民就可以享受很多福利,用于预防疾病,增加人民的存款。如果我们出台重要的能源政策,我们就可以节省开支,人民就能够增加收入。如果我们增加教育投入,保障国民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们上得起大学,那我们将在新世纪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这里说话人乙连续使用假设据素“如果”,虽然表达的是自己的不确定,但是听众能够感受到说话人在真诚地提出假设,反而增强了信任感。据素的使用拉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让听话人与说话人的距离更加靠近。相反,辩论另一方甲在整个论述中未指出信息来源,因而话语的可信度也降低了。通过分析论辩语体中的据素,我们发现辩论方甲和乙在辩论的过程中都使用了据素,无论是直接据素还是间接据素,在辩论语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选择使用不同的据素,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辩论方甲合理使用直接据素和间接据素,一步步赢得了听众的信任和支持,最终赢得了辩论。

四、结语

言据性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当代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明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表达言据性的方法。本文通过对论辩语体中的据素的分析发现了言据性在论辩语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直接据素还是间接据素在论辩语体中都被频繁使用,但是选择使用不同的据素能够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合理使用间接据素要优于频繁使用直接据素,因此在实际的辩论训练中要强化间接据素的使用,弱化直接据素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2): 191-196.

[2]胡壮麟.语言的可证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9-15.

[3]胡壮麟.可证性,新闻报道和论辩语体[J].外语研究,1994(2):22-28.

[4]胡壮麟.汉语的可证性及语篇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1995(2):13-23.

[5]牛保义. 国外实据性理论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5(1):53-61.

[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7]房红梅.言据性的系统功能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8]徐 婷.视角空间理论框架中的言据性现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9]王 蕾.英语政治新闻的言据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0]张云玲.奥巴马政治演说中的言据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1]张桂攀.言据性的语类分布特征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12]谢群草.英汉新闻语篇言据性对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3]王国凤,喻旭燕.汉英新闻语篇言据性类型学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30-33.